呂文龍,梁學文,吳衛熊,張雪梅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科學研究院 廣西水工程材料與結構重點實驗室,南寧 530023)
廣西山洪災害影響區面積約為14.82萬km2,占全區總面積62%,影響區內涉及人口約為1995 萬人,山洪災害多發、易發、頻發,多年平均因山洪災害死亡失蹤約31人,防御任務繁重。面對嚴峻的防御形勢,自治區水利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四不”為目標,以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為依托,積極有效應對,全力防范化解山洪災害風險,2020—2021年連續兩年歷史性實現全區山洪災害“零死亡”。廣西完成的全國首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在確保及時預警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1]。
廣西2010年開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截至2021年底,共建設自動雨量站5433個,自動水位站384個,水庫監測終端4278個(其中有858個站點已更新改造),視頻監測站190 個,無線預警廣播(I 型)10 192 套,無線預警廣播(Ⅱ型)主站3 個,從站26個。基本建成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實現氣象、水文、山洪監測信息自治區、市、縣三級共享,完成了縣級平臺鞏固拓展和1044 個縣級平臺延伸到鄉鎮,解決了基層山洪災害防御缺乏監測手段和設施的問題,實現了雨水情自動監測、實時監視、預警信息生成和發布、責任人和預案管理、統計查詢等功能,有效提高了基層防汛部門對暴雨山洪的監測預警水平,提高了預警信息發布的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為山洪災害影響區的防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化支撐,有效減少了災害損失,改變了臨災被動避險的局面,山洪災害因災死亡人數總體呈明顯下降趨勢。近年來山洪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因災死亡人口變化折線圖分別見圖1~4,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以來災害損失情況見表1。

表1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以來災害損失情況統計表

圖1 山洪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變化折線圖

圖2 山洪災害造成受災人口變化折線圖

圖3 山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變化折線圖

圖4 山洪災害造成死亡人口變化折線圖
(1)自動監測站網和預警設備正常運行率偏低,部分設施設備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廣西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項目自2010年開始建設,基本實現了全區山洪災害易發區監測預警網絡全覆蓋,在廣西山洪災害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建設初期經費不足,同時受限于設備生產技術不成熟,配置的監測預警設施設備標準偏低。同時,按照《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運行維護指南和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設施設備運行維護管理要求的通知》(辦防〔2019〕102號)的要求,山洪自動監測站和預警設備使用年限為5~7年,全區大部監測預警設備已過設計使用年限,設備“帶病”運行或者完全損壞,加之各項目縣委托的運維公司水平參差不齊,運維工作不到位,導致近年來全區自動監測站網和預警設備正常運行率偏低。
(2)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功能和管理使用能力不足,監測預警建設區和預警信息發布覆蓋不夠全面,預警預報的預見期不長。全區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同監測預警設施設備一同開發部署,各項目縣平臺為自治區水利廳按當時山洪災害防治技術要求統一組織建設,平臺建成后各項目縣一直未按照轄區實際需求進行系統平臺升級,隨著我國通訊技術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山洪災害防治技術不斷提高和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現有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功能不能支撐山洪災害防御人員正常決策會商分析,預警信息發布覆蓋不夠全面,預警預報的預見期不長[2]。同時,部分縣級山洪災害防御技術人員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掌握不足,對于平臺的使用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3)監測信息報送受地理及通訊因素影響,缺乏保障。廣西在山洪自動監測站點和預警系統建設初期,建設站點未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地點隨意性很大,部分建在偏遠的山區,加之自動監測站網主要采用公網通訊信道,僅有小部分增加了衛星通信信道,惡劣天氣情況下出現線路中斷,監測信息無法及時報送,缺乏通訊保障。
(4)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經費落實難,影響監測預警系統正常運行和長期發揮效益。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技術難度高,專業性強,工作量大,需要高度依賴于專業的信息化公司,受限于項目縣財政等原因,大部分項目縣一直未建立穩定的運行維護資金投入渠道,僅依靠山洪災害防御部門工作人員運維,難以構建穩定運維體系,影響監測預警系統正常運行和長期發揮效益。
按照《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監督檢查辦法(試行)》和相關規范文件要求,為確保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正常開展,有效發揮監測預警系統防災減災效益,自治區水利廳以實現山洪監測數據到報率90%、預警信息發布率95%為目標,2020 年受全區有關市、縣(市、區)水利部門的委托,完成了廣西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的集中統一招標工作,并下發了《山洪災害防御工作評價標準》等配套文件,建立了自治區、市、縣三級統一的運行維護及考評體系。
全區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服務由4家專業運維單位承擔,共同組成自治區水利廳運維組,開展全區運維工作,解決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每個市水利局派駐1名技術聯絡員,每個縣配備2名現場運維人員;派出2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若干組機動服務隊伍,迅速支持現場運維工作,構建了自治區、市、縣三級統一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體系,解決了項目縣委托技術單位運維水平參差不齊、運維單位服務不到位問題,保障了自動監測站點在線率90%以上,監測預警平臺正常運轉,預警信息能夠及時發布,有力支撐了全區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廣西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體系和考評框架圖見圖5。

圖5 廣西山洪災害運行維護體系和考評框架圖
自治區水利廳制定了《廣西山洪災害防御工作評價標準》,從自動監測體系、監測預警平臺運行維護、預警信息發布、指導群測群防等方面細化各項加分、扣分標準。同時,將考核結果與次年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與運維資金分配掛鉤,制定獎勵、處罰措施。制度的頒布加強了各項目縣對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體系搭建的重視程度,確保搭建的運維體系正常運轉,有效發揮監測預警系統防災減災效益。
廣西實行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核心產品備品備件庫動態管理,明確運維設施設備參數及限價,確保監測預警數據統一共享,保障運維設施設備供給和質量。同時,通過建立統一的核心產品備品備件庫,運維單位在運維中逐步更換核心設備,使全區監測設施設備相對統一,解決已建設站點核心設備型號多樣、雜亂的問題,同時徹底解除受部分設備供應商技術封鎖的現象。
自治區水利廳建立了運行維護補助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資金來源為中央水利發展資金和自治區部門預算資金。根本性解決了各項目縣運維資金不到位,導致運維服務不及時,自動監測站點運行率低,預警信息發不出,運維體系不運轉的問題,確保已建設的運維體系長期有效運轉,更好地服務于全區山洪災害防御工作。
(1)全面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普查,摸清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底數。全區自2010 年開始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除自治區水利廳組織的統招建設,各項目縣也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站點建設,自治區水利廳僅掌握統招站點建設情況,對全區非工程措施缺乏全面詳細的了解,因此急需全面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普查,摸清山洪災害監測設施設備等底數,為“十四五”期間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建設和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工作提供依據。
(2)實行危險區動態管理,及時調整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體系。每年汛前組織項目縣開展轄區內山洪災害隱患點排查工作,對新增危險區補充調查評價,科學劃定山洪災害危險區,確定預警指標和閾值,實現危險區動態管理。同時,對新增危險區關聯相應的自動監測站點,補充建設預警設備,及時調整完善運行維護體系,以適應不斷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的需要,更好地支撐山洪災害防御工作[3]。
(3)開展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技術培訓。組織全區山洪災害防御人員對項目建設管理、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和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體系進行重點培訓,提升基層工作人員對山洪項目建設管理的認知和系統平臺的操作熟練程度。
(4)開展督查暗訪,加強行業監管。通過信息化手段和實地督查暗訪,持續加強對縣級自動監測系統和監測預警平臺的監管[4],加強對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監管力度,確保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運行維護體系正常運轉,發揮效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