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少燚
摘 ?要: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推動英美文學與大學英語課程的內涵式發展和深層次融合,從生態語言學視角轉變英語教學模式,剖析英美文學教育的生態環境,構建SPOC理念下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將教師、學生、文學作品及教學環境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大學英語教育生態系統,對于提高課程教學水平,促進大學英語與英美文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SPOC;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深層次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8-0115-04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and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means to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change the English teach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SPOC concept, and integrate literary work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as important indicators into the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ecosystem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teaching.
Keywords: SPOC; ecologic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deep integration
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宋炳輝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論是專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目前文學教育現狀所存在的問題,從根源上說都與當代文化和文學的大生態有關,是當代文化和文學生態轉型的一種體現,同時也反過來加劇了這種生態的危機”[1]43-44。消費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實體書店走向“沒落”,這些都導致文學教育功能的萎縮和文學生態環境的惡化。美國理論學家希利斯·米勒就曾發出“文學死了嗎”的悲愴質問。反思當下文學教育,亟需融合新元素構建生態化文學教育模式。
一、開展生態化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包含著歷史的記憶和哲學的睿智,英美文學是英美兩國人民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文學是創造的藝術,是用語言創造的一個獨立世界……與其他藝術媒介不同,文學語言是精密的、自我集中的、非直指的,文學語言更具有內涵性,更富傳統,不直接訴諸形象,但更具有暗示力”[2]2。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時代脈搏、反思社會現狀,因此,英美文學作品不僅代表了西方國家的表層文化,更因凝聚著對社會和人生的真知灼見體現出英美語言所蘊含的深層文化,英語強大的表意功能在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大學生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有助于了解一些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地理、風土人情及人們的價值觀等,培養英語語言學習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因為所讀作品具有故事性,還可以陶冶個人的思想情操,激發和培養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習英語的動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從而自覺形成英語閱讀的習慣”[2]2。是以,要真正掌握英語,提升人文素養,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英美文學是十分必要的。
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周圍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生態危機問題越來越多地引起各領域專家和學者們重視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學科內部的生態平衡與發展格局問題日漸突出,生態學的一些研究原理和方法被廣泛用于各領域。語言學專家、學者們著眼于生態學來探究語言教學模式的革新,建立在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的生態語言學應運而生。
生態語言學的研究者們將研究對象喻為生態系統,強調文化和文學對平衡語言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認為語言的習得與所處環境的互動變化構成了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彼此作用和相互協調是語言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而將大學英語與英美文學融合,構建生態化的英語教學模式是其至關重要的一環。實現教育主體(師生)、文學作品、教育環境等生態要素的平衡是踐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集中體現,是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的生態化表征,更是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但目前,隨著大學英語和英美文學教學環境的不斷發展,各要素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高校實體教學中出現了一些非生態現象,如教學生態主體之間失衡,教學生態環境有待改善,學生生態主體的文化語用能力缺失和教學生態評估體系有待完善等。
為了改善教學生態系統中的非生態現象,確保各個要素的協調和平衡,建立良性循環的英語教學體系,本文依托智慧教學工具“超星學習通”,構建SPOC理念下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以期實現英美文學與大學英語的有機交融,探索促進英語教學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教學水平的策略。
二、運用SPOC理念的優勢
2020年9月2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了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81億,占網民整體的40.5%[3]。線下向線上課程的轉變使在線教育迎來史無前例的全國大規模推廣應用落地,用戶需求在特殊時期得到充分釋放,其或將成為在線教育發展的重要節點。而近幾年,5G技術、人工智能、直播技術等“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科技不斷賦能在線教育,使在線學習資源共享、成本低、突破時空限制等優點日益凸顯,同時解鎖了更多更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在線教育行業迎來了迅猛發展。其中,MOOC和SPOC在高等教育領域大放異彩。
MOOC是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是遠程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產生的新型教育模式,隨著美國頂尖高校建立Udacity,Coursera以及edX等學習平臺而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蓬勃發展。
MOOC具有開放、靈活和多元化的特征。學生能夠不受時間的限制,實時在線共享豐富的教學資源,解決了區域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獲取知識,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MOOC為學生提供了“高級定制”般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個性化的內容,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起到了正面引導的作用;MOOC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從“教師主導”向“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的轉變,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MOOC還提供了多元互動模式和多元評價體系,實現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重交互。總之,MOOC可以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生態環境,但是,由于MOOC平臺不受選課人數限制,大學英語和英美文學課程內容繁多龐雜,學生人數過多會導致老師與學生無法形成良性的互動;再者,MOOC平臺的建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即便是自制MOOC也需要龐大的教師團隊。這些弊端既不利于MOOC的可持續發展,也不符合生態化文學教育的初衷。因此,眾多專家學者冷思考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應勢而生,彌補了MOOC的缺點。
Small指參與課程的人數是有限的,人數相對較少,可有效提升課堂互動性和參與度;Private是指課程參與者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主要面向在校學生開放,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滿足網絡教學平臺的可持續發展。MOOC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基礎和參照,而SPOC模式的應用能夠使英語教學個性化、特色化,更符合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層次,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平衡。因此,運用SPOC理念構建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是有益的嘗試。
三、開展生態化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
教師利用SPOC平臺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要整合資源,選擇某個平臺上某一門MOOC的課程資料、教學視頻和課外拓展等作為教學資源。學生課前根據SPOC平臺上教師發布的內容自主進行線上學習,課堂上教師組織小組活動、答疑解惑等探究式學習,課后進行知識拓展和多元評價。為了驗證SPOC理念對構建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的成效,擬選取本校2020級財務管理專業1、2班為實驗班,采用SPOC融入英美文學的混合教學模式;材料專業1、2班為對照班,用常規模式開展英語課堂教學。該差異性教學方法的實施期限為兩學期,期間教師會不定期地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SPOC教學的接受程度,為后續教學效果的評估與分析提供真實依據。
在“中國大學MOOC”中以“英美文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139條相關的結果,選取上海外國語大學吳其堯老師等開設的《英美文學入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張欣老師等開設的《英美文學》以及西南交通大學李成堅老師等開設的《西方現代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國家精品課)等作為文學作品的視頻來源。此外,由于本校與“超星學習通”的合作在技術問題、平臺建設方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本研究將采用“學習通”作為SPOC平臺。
SPOC平臺融入英美文學的混合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合力將教學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實現傳統教學與SPOC教學的優勢互補,進而借鑒SPOC的教學設計和課程模式構建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具體實踐路徑如下。
1. 整合學習資源,將教學目標生態化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整合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學習資源,包括課件、視頻、習題、相關英美文學知識拓展以及網絡資源等。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4]1。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5]17。可見,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素養已成為大學英語和英美文學課程的共同目標,將二者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究大學英語課程內容與英美文學相關作品的契合點,并通過SPOC平臺推送給學生,保持教學資源和教學目標的平衡。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第四冊Unit 6 “Gender Equality”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為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涉及兩性平等和不平等的相關問題,例如,在社會角色和經濟條件方面女性與男性社會地位的不同,女權運動的基本目標,減少性別歧視的潛在措施,激發學生從自身的觀察和生活經歷的角度討論對男性/女性的看法。藝術源于生活,小說即對日常所見的高度凝練。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既關注黑人女性的成長,又刻畫黑人男性的創傷,著眼于黑人和白人兩種文化沖突對黑人的影響,致力于性別平等,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課前,教師整合莫里森簡介PPT,其最新作品《上帝救助孩子》“God Help the Child”的視頻講解,文獻《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中深黑色黑人女性的主體建構》以及相關背景知識等資源,并通過SPOC平臺推送給學生。
2. 開展自主學習,將教學模式生態化
自主學習主要是在課前通過線上課堂開展。教師需要結合多種教學資源,實現課內和課外教學內容的平衡。課前教師將與教材單元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節選及背景視頻補充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觀看視頻并完成相應的作業(討論回帖、章節測驗等)。學生之間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在SPOC平臺的專題論壇中展開課前討論,交流學習心得,同時也可以與教師探討某一疑惑。高質量的課前自主學習不僅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而且為后期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知識內化奠定基礎。
學生利用課前時間查看視頻、閱讀文獻資料,對本單元主題有了初步認識。SPOC沿用了MOOC在線教學的優勢,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接受情況重復觀看視頻,隨時隨地暫停消化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自己的疑問與老師/同學交流,展開課前研討,如“上帝和孩子分別指代小說中的哪些人物?”或“女主人公布萊德是如何打破傳統,自我救贖,最終獲得身份認同的?”等話題。教師可以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并整理出經過研討后仍未能解決的問題。在自主學習任務的末尾,教師要設計簡單的在線測試,對每名學生的課前學習給予一定的評價,鞏固所學知識,激發學習動力。
3. 進行探究學習,將教學模式生態化
遠程教育的飛速發展催生了網絡和移動終端在教學生態系統中的廣泛應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助力教師在轉變角色的同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開展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主要通過線下課堂完成。教師對學生課前學習情況,教學重點及難點進行講解、互動和答疑。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主題演講、話題辯論、復述內容等小組活動進行探究式深度學習,培養其應用文化語言知識和思辨的能力,促進知識內化。課堂上的探究式學習是應用SPOC將知識內化的深度體現。通過小組互動,學生會產生新的疑惑,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梳理知識點,對有疑問的地方重點講解。這樣,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課堂互動和平衡。
在講解本單元Text B “What Does Feminism Really Mean?” 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和話題辯論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在集中講解了學生課前的疑問后,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為正反兩方,以雙方的辯題“現實生活中女性/男性更辛苦”為導向組織小組討論,并要求在辯論過程中每名小組成員都要參與,避免一些學生大包大攬,真正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話題辯論可以將課前學到的莫里森作品中體現的女性主義思想遷移到課堂中,這種正遷移促進了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知識的拓展、拓深。
在這個環節,教師還可以通過主題演講的形式來引導探究學習。部分學生可能會把主題從性別歧視延伸到種族歧視,結合莫里森筆下遭受性別和種族雙重歧視的女性形象,聯系實際,指出在全球共同抗疫的大背景下,一位白人警察對黑人George Floyd“膝蓋鎖喉”等種族歧視的社會現象。學生的深入思考是其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集中體現,批判過程促使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人權與西方現行價值觀下的人權相對照,促進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從而實現大學英語與英美文學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4. 實施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生態化
多元評價是指教師和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教師課后通過SPOC平臺發布拓展練習與專項訓練,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的評價。學生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并填寫《自我評價表》。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自由的評價功能收集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數據,撰寫評估報告,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生生互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濃厚的課后學習氛圍。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構建的三位一體模式有助于教師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對學生存在的疑惑進行反饋,最終實現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動態平衡。
具體到第四冊Unit 6,教學評價要融合線上視頻、音頻、文獻等多模態活動和線下作業、測試等環節,在SPOC平臺上的評價采取“50%+50%”的方式。課前自主學習(視頻時長、文獻閱讀時長、互動參與度)占期末總成績的15%;課堂探究學習(課堂參與度、成果匯報)占20%;課后(拓展訓練、在線測試、在線交流)占15%;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50%。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各占50%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發散思維,真正體現SPOC平臺在英語教學中融合英美文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實現線上和線下、教師和教育技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生態平衡,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和知識可視化實踐提供參考。
四、結束語
優質的教學資源、教師、學生、互動和評價等構建了一個生態化的SPOC英語教學模式,線上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課前、課中、課后全程都以學生為主體,線上線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實現最大化。將生態化教學模式引入高等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體現。SPOC理念下融合英美文學的混合式教學為構建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穎的教學設計形式和高效的師生互動平臺,推動了信息化時代高效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有效革新。在課程發展之外,高等教育還承擔著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而把人文素質教育真正滲透到大學英語課堂中,還需要學校和社會不斷優化英語教學的生態環境,教師轉變思路,增加自身知識儲備,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改進教學策略。目前來講,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宋炳輝.開放的經典教育與新世紀文學生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42-48.
[2]于志浩,柴香菊,陶珍利.文學視角下的英語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2.
[3]CNNIC發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75.htm.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5]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