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


摘 要:中國書畫熱歷來是盛世之事,而與書畫藝術相伴而生的書畫裝裱修復,是我國特有的一門傳統工藝,古稱“裝背”“裝潢”,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中國許多名人墨跡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要歸功于歷代裝裱高手的揭裱與修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對于傳統文化越發重視,書法繪畫這類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作品成為人們喜愛和追逐的焦點。本文從中國書畫的保護出發,對書畫裝裱修復工作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對書畫損壞原因、保護現狀進行分析,就傳統修復技藝與現代科學技術在書畫修護上的發展略做淺析。
關鍵詞:書畫文物;傳統修復;現代科技;保護作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10
書法繪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對其進行保護時要兼顧其歷史背景以及特殊材質等相關影響修復的干擾因素,進行個性化修復。傳統的修復技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對紙張進行分析研究,充分了解書畫文物修復過程中紙張的特性,通過傳統的修復手法進行修復,做到修舊如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書畫的原貌。
1 書畫文物裝裱修復技藝的重要性
我國歷史悠久,在華夏民族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有無數書畫作品被傳承下來。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書畫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性和藝術性,為歷朝歷代所推崇,“貞觀、開元之代,自古盛時,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藝,購求至寶,歸之如云”。對古代的文人雅士、達官顯貴來說,書畫收藏不僅能豐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養,更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情趣。
古代書畫大多創作在絹綾和宣紙這類材料上,由于紙絹質地較薄,經過書寫和繪制后便出現收縮,既不便于欣賞,也不利于收藏。而經過裝裱后,作品的用筆氣勢、墨彩神韻、層次意境都會顯現出來,“三分畫,七分裱”之說雖有些過,但也不無道理,經過裝裱的書畫,不僅方便懸掛、欣賞,更利于長期的保存和收藏。隨著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書畫裝裱與修復技藝歷經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宋代以后作為一項專門的行業,在社會上普遍發展起來,經過一千多年的不斷繼承、發展和創造,逐步完善成為一項傳統技藝。今天,書畫裝裱修復工藝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2008年該工藝被正式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于年代久遠,歷史上的名人書畫雖經過裝裱,但是輾轉流傳中受外部環境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經常出現受潮發霉、蟲蛀鼠嚙、畫面斷裂殘缺、墨色剝落的現象。根據書畫文物常見破損情況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揭裱修復,能夠最大程度上恢復原貌,為保護、整理和挽救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2 書畫文物常見的損壞原因及保護現狀
以書畫文物為代表的有機質文物常見的病變損壞原因有很多,主要有:霉爛、蟲蛀、鼠咬和自然剝蝕以及所用顏料色彩的變化。書畫文物色彩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保存的空氣濕度不佳,導致繪畫的顏料出現氧化泛黃、色彩受潮出現水漬、發霉等;紙張形態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書畫文物在收存時擺放不當,出現折痕、板結等現象;紙張殘缺主要是人為破壞或鼠蟲害的侵蝕,以及老化酥粉現象。書畫文物如果原裱尚可懸掛,畫心亦無破損,一般不宜急于揭裱,因為揭裱一次,對書畫文物的紙絹就是一次損傷。但對于畫心破損、折裂厲害、原裱脫落的書畫文物,應及時進行揭裱修復。在修復書畫文物時,要充分考慮作品的年代及文化背景,要以創作者的視角進行修復,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繼承,寄托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情感。
書畫裝裱修復保護技術發展到今天,有很多修復保護門類,主要有書畫裝裱技術、舊書畫揭裱技術、書畫防潮技術、書畫防蟲技術等,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修復保護技術體系。傳統的書畫修復保護技術在我國一些大型博物館內不斷繼承和發展,如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書畫文物的修復技術具體還可以分門別類地劃分為紙張修復、色彩修復、裝裱修復等門類,涉及很多技術細節,在書畫文物的修復過程中,參照使用的技術不同,修復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3 傳統修復技藝
3.1 洗心去污
書畫文物由于年深日久,會出現煙熏塵蝕、污水浸染、蟲蝕鼠嚙等情況。修復時先用小刀或竹刀剔除畫面上附著的蠅蟲便污或其他顆粒污物,隨后進行整體清洗(圖1)。洗心有刷洗、淋洗、浸泡三種方法:①刷洗法是將書畫反鋪在案子上,用排筆蘸堿水在上面輕輕刷洗,再用擠干水分的濕毛巾搓成卷,在書畫背面反復滾軋,將洗出的污水擠出,重復數次,直至擠軋出的水色變淺;②淋洗法是將裱案一頭墊高3厘米,以利泄水,用80度以上的溫熱開水,以排筆進行反復淋洗,直至流出的水變清為止;③浸泡法是將書畫置于特制的水槽內浸泡,隔幾小時換一次水,直到水變清為止。清洗是為了去除畫心上粉塵霉污、稀釋紙張因老化而產生的酸性物質,加速畫心與命紙、覆背糨糊的分離。污損情況不同,清洗的方法也就不同,不論采用哪種洗心方式,都要謹防畫心過度清洗、顏色暈染。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保護方面的應用,書畫文物的洗心去污,也采用了一些化學的去污藥劑,一般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在進行去污修復保護操作時,要將藥劑徹底清除,避免藥物殘留導致對紙絹的腐蝕。
3.2 揭舊技術
揭舊是將書畫文物的原裱覆背及托心紙揭掉(圖2),以便重新進行裝裱。揭舊之前要進行拍照、取樣及現狀描述以存檔備查。書畫文物在完成悶潤和洗心后,要馬上進入揭心環節,時間不可拖久,以免紙素過度傷水而失去應有的拉力。揭心必須根據書畫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揭法。揭心前要在裝臺上墊綾絹或塑料薄膜,使畫心完全展平,便于書畫在揭心、托心后完整地揭起,防止書畫文物的殘片黏落在案子上。揭心時要選墨跡較濃處下手,便于畫心與托紙的區分,此環節一氣呵成最好,但如遇不能在一日內完成的情況,可用濕毛巾覆蓋畫心,上面加蓋一層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發。當出現畫心局部顏料顏色不穩定的現象時要及時更換清水,使用淡膠礬水進行浸潤,晾干后再進行清水處理,從而使顏料穩定,避免出現原有顏色發生變化,對書畫文物本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3.3 托補技術
托補技術是對已揭好的畫心進行補綴和托心的修復環節(圖3)。這一步直接影響著全色的效果。明代周嘉胄“雖有補天之神,必先煉五色之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傳統書畫的補綴,無論是補絹還是補紙,要力求與畫心的質地、色調相似,如果選不出色調相近的補紙,應遵循寧淺勿深的原則,補紙比畫心色調稍淺,可以再行全色,使其色調一致。修補之后就是托心,托紙宜選用拉力較強的皮料宣紙,采用濕托方法進行。殘破不全的畫心,托紙要選擇預先染好的仿古色宣紙。托心工序雖然較其他工序相對簡單,但稍不注意,也可能出現大問題。如托破畫心、出現跑色潤墨現象、畫心上掙子后出現掙裂、托心出現重皮、皺褶等。再如一些大寫意潑彩、工筆重彩,容易出現墨色潤化或脫落現象,這些情況在托心過程中都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3.4 全色技術
全色也稱“全補”,是在破損畫心的補絹補紙處接補畫意、填補顏色的修復步驟。一件書畫文物修復到最后,是否進行全色以及如何進行全色,更多地依賴于修復人員充足的經驗和敏銳的色感,這一步直接關系著書畫修復后的視覺效果,它與書畫文物真實性、完整性的關系最為密切。
全色包括補色與接筆兩個步驟:補色是補全底色,讓畫面破損處的補紙不會過于突兀,使書畫整體色調保持協調;接筆是在補色基礎上,在畫意缺失或斷裂的地方,填補上殘缺的畫意,使畫面內容連續。全色前,一般先行礬心,即用淡膠礬水將畫心正面(或反面)通刷一遍,這么做可以在紙絹表面形成一層相對穩定、抗水的薄膜,達到畫心與補紙補絹熟化、防止暈染的目的,使全色可以全得均勻。但是礬心也可能會帶來不利因素,如質地是生宣紙的畫心上礬膠水后畫心質地會熟化變脆,不利長期保存,所以,需要全色的書畫文物未必都要用膠礬水洗心。全色需要的材料有各類大小合適的筆、調色盤、筆洗以及舊墨與顏料。使用舊墨是因為舊墨存放時間久,墨里的膠性趨于穩定,墨色自然勻實且不粘筆毫。顏色調配要由淺至深,補色時由細小裂縫處補起,方便隨時校正顏色。摸清色路后,在全大裂大洞處時就可進行疊加式涂描,使之與整體顏色風格保持一致,是所謂“顏色相當”。
接筆是書畫文物修復中將畫心破損斷裂的畫意重新銜接完整的修復步驟,在補全底色后,將畫面殘缺的內容和書法作品中殘缺的筆跡,先以鉛筆打好草稿,再著手接筆。操作時秉承用墨用色寧淡勿深、寧干勿飽、先小后大、由上向下的原則,一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待稍干后再進行第二遍或第三遍,務必使全色部位的墨色及用筆技法與畫心幅面協調一致。合理、合適的接筆能使修復后的作品達到筆意相連、氣韻連貫的狀態。
3.5 裝裱技術
裝裱技術對于書畫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揭裱修復后的書畫文物更要及時進行裝裱,裝裱技術的優劣決定著書畫文物的延續價值。書畫裝裱要求精工細作、規格相應、配色考究:設計裱件規格因畫而異,畫心無跑墨走色現象,各種鑲料的托染色調均勻,接縫要小巧,回邊包邊要勻稱,天地桿、軸頭、絳圈、絳子、扎帶要各得其位。
4 現代修復技術作用
書畫文物修復保護技術是以承載書畫文物的紙張為對象,參照文物保護修復相關技術原則進行,對書畫文物加以人工干預,達到預期修復保護的效果。
4.1 低溫冷凍滅蟲技術
低溫冷凍滅蟲技術主要應用對象是對古書作品、畫冊作品的修復保護,低溫冷凍滅蟲技術的優點是對書畫文物沒有傷害作用,不會對書畫文物的墨跡以及紙張產生干擾作用,通過低溫冷凍滅蟲技術處理過的書畫文物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通過技術分析驗證得到結論,在零下20攝氏度作用下,就能有效對書畫文物的蟲害產生作用,通過低溫冷凍滅蟲技術的書畫文物沒有再次出現蟲害侵蝕的現象。目前低溫冷凍滅蟲技術被廣泛使用在珍貴的書畫孤本上,修復保護效果顯著。
4.2 微波技術滅除技術
微波技術滅除技術興起于美國,通過將書畫紙張水分含量未超過8%的紙張進行微波技術處理,作用時長一般控制在70秒,書畫文物中的蟲以及蟲卵的結構就會受到不可恢復的損害,從而達到滅除蟲害的效果。這一技術傳播到我國,書畫文物修復的相關專家對該技術進行了改良,滅除修復效果得以大大提升。通過該技術的使用效果分析,可以發現該技術有著滅蟲效果出色、成本低廉、無污染等特點。微波技術滅除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我國書畫文物修復保護領域,為我國書畫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作出了很大貢獻。
4.3 紙張脫酸技術
書畫文物出現損害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書畫紙張載體會出現酸化現象,從而導致紙質出現老化、褪色、泛黃現象。通過系統的研究發現,紙張脫酸能夠有效避免上述現象。紙張脫酸技術的實現主要有通過水溶液進行脫酸、非水溶液進行脫酸、氣相法脫酸技術三種技術手段,紙張脫酸技術的使用讓書畫文物在較大程度上避免了紙張老化、褪色、泛黃等現象,能夠較好地保護書畫文物。
4.4 脆弱紙張絲網加固技術
脆弱紙張絲網加固技術主要應用領域是紙張兩面都有書畫內容的文物,這樣的書畫文物不能進行裝裱處理。該技術主要是通過由蠶絲編織而成的,通過在絲網上噴涂透明熱熔膠進行黏合,在進行具體修復作業時只需要通過加熱熱熔膠,就能將保護絲網加固到紙張上。但是這項技術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熱熔膠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老化變硬,從而導致書畫文物紙質變質,干擾書畫文物的開合,甚至會導致絲網網格中間的字跡出現丟失現象,嚴重影響書畫文物的保存。
4.5 納米技術以及納米材料技術
納米技術隨著納米材料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書畫文物保護領域的發展前景良好。納米材料自身具有不易揮發、不易腐蝕、耐高溫、抗低溫等良好特性,根據有關研究表明,納米材料碳酸鈣加入紙張后,紙張的耐高溫特性、防老化特性、紙張強度等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隨著納米材料相關技術的發展,更多具有良好特性的納米材料會被開發出來,其在書畫文物保護領域的使用也會更加廣泛和深入,為我國書畫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作出革命性的推動變革,使我國書畫文物的修復保護技術更上一層樓。
4.6 數字圖像修復技術
近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掃描儀、數碼相機等一系列新型技術的使用,使數字圖像修復技術得以應用在書畫文物的修復保護工作中,目前也取得了一定進展。通過計算機強大的計算模擬能力,可以通過計算機對損毀的書畫文物進行圖像模擬復原。
5 結束語
紙作為中華民族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已成為世界各個文明記載自己文化、書寫自身文明歷史的重要載體,人們對于華夏獨有的以宣紙為文化載體的書畫文物的保護愈發重視,任何書畫文物的損毀都會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和影響。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文化的不斷融合,人們對于書畫文物的修復保護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研究。總之,書畫文物的修復與保護需要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共同作用,集眾家之所長,才能達到更好的保護效果,為書畫文物的保護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胡琰.探析書畫修復保護傳統技術與現代理念的應用[J].絲綢之路,2021(3):165-168.
[2]李濤.現代多媒體技術在中國傳統書畫修復工作中應用實例兩則[J].博物院,2017(5):125-128.
[3]高麗娜.論傳統與現代的修復技術對書畫的保護作用[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7.
[4]陳曉琳,金玉紅.書畫裝裱修復技術的傳統與現代—以月舟山水橫軸修復為例[J].人類文化遺產保護,2016(0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