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琳 趙昕


摘 要:文創產品設計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討論課題,文章以三家國內第一批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研發的文創產品為例,闡述文創元素的提煉,文創產品實用性考量。通過對這些優秀文創產品創意進行賞析與學習,能更好地把握日后文創產品的研發方向。
關鍵詞:博物館文創;故宮;國博;敦煌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14
1 日新月異的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四部門于2016年5月11日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各地政府應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①博物館文創產品成為當下博物館界乃至文化各部門最熱議的話題。
文化創意簡稱文創,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創意知識產業和文化內容產業,它是以創造為內驅力的新興文化產業。目前我國文創產業發展大多依附于博物館對文創產品的設計。博物館是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存場所,肩負社會文化教育職能。隨著大眾對文化消費要求的日漸提高,不再滿足于館內的瀏覽、觀賞和學習,更想把博物館“帶回家”。國家號召博物館挖掘文物藏品文化信息,參與文創產業發展,這也給博物館人提出了新課題。以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文獻、自然標本等為依托,深挖掘藏品信息,更好地為大眾做好文化服務,滿足大眾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成了現代博物館人的當務之急。
文創產品是表達文化創意思想、符號和生活方式的消費性產品②。簡單的復制文物或藏品也許可以算得上文化紀念品,但并不能算文化創意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必須是具有實用性、文物元素融合性、觀賞性的文化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文創產品應具有深刻挖掘文物內涵的高大上屬性,又需要迎合市場,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將“文化”融合到“產品”中,這個過程經過“創意”,達成大眾消費歷史文化的愿望。
2 博物館研發文化創意產品成果
2.1 故宮博物院文創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作為國內博物館的龍頭,從文物資源到媒體宣傳,都做到了極致。故宮中浩如煙海的藏品是其他博物館無法比擬的,這是一項優勢。過去故宮的文化紀念品并不是根據其自身優勢研發的,而且產品的類別單一,檔次略顯低端,缺乏故宮元素,與北京其他景區乃至全國其他景區的旅游紀念品并無二致。為了響應國家發展文創產業的號召,故宮文創產業舉全館之力成立了文創事業部,故宮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發、營銷、管理等相關工作由該部門全面負責。故宮每年都會舉行文創設計大賽,從浩如煙海的文物中汲取文化創新元素,目前故宮在售的商品很多都是出自故宮員工之手。從此故宮的文創產業包羅萬象,引人駐足,2018年推出的彩妝系列(圖1),更是叫好又熱銷。
這件文創產品的設計元素來源于故宮的珍藏文物黑漆嵌螺鈿花鳥羅漢床(圖2),制作年代為明代。床身取四面平式,左右及后面裝有三塊整板圍子,通體黑漆地,床圍、牙條與腿部嵌硬螺鈿花鳥紋飾。螺鈿鑲嵌工藝可以追溯到我國商代,宋代改良了螺鈿片的厚度,使其得以在家具、漆器、樂器等器物上廣泛地運用。《辭海》中注釋“鈿”有鑲嵌裝飾之意③。所謂螺鈿,是指以貝殼或螺殼內層為鑲嵌材料,根據裝飾畫面需要將其磨制成薄片,鑲嵌在器物表面裝飾工藝的總稱。螺鈿工藝最經典的是運用在漆器裝飾中,這種工藝制作的器物光輝奪目,被人喻為“黑夜與星辰的藝術”。螺鈿工藝技法在明末清初達到了巔峰,受到統治階級的追捧,明末著名的漆器工藝家江千里就極為擅長螺鈿工藝。
而故宮銷售的這款螺鈿腮紅,是以螺鈿為賣點的一系列化妝品中的一個代表。腮紅外盒上以螺鈿工藝復制羅漢床上的紋飾,達到與文物的同源感,從外觀便能感受到文創產品的靈感來源。內部腮紅膏體上也復刻了羅漢床上的花鳥紋飾,與外粉盒有機統一,這款腮紅便是提煉紋飾與運用工藝創作的代表。
2.2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創
故宮文創的如火如荼掩蓋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的光輝。其實國博的文創產業也在悄無聲息的開花結果。想當年,文創產業啟動初期國博只有30萬元啟動資金,經過逐步的資金積累,發展到今天,國博已擁有3000余款文化創意產品,市面上涉及國博藏品元素的文創產品總市值累計超過30億元。“把中華文明帶回家”是國博的文創理念,在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以館藏文物和藏品為基礎,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讓文創產品變成承載中華文明的載體,走向千萬消費者,成為館藏文物展覽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延伸。國博文創從國寶身上汲取靈感,堅持在開發中學習、在開發中創新,把國寶之美與文創產品有機結合,把文物本身的歷史性和藝術性展現出來,但決不嘩眾取寵,惡搞文物,充分尊重國寶。
國博的文創設計向來突出國博特色,把自主創新和令觀眾耳目一新作為引導觀眾消費的關鍵,每件文創產品都能看出與文物的些許內在聯系。產品在設計初期都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力求產品適應市場的同時還能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方向。博物館出品的文創產品不僅僅是一件產品,同時承載著宣傳、教育和傳承的責任,也要能使消費者從購買消費文創產品中提升生活品質,增長文化知識和享受藝術之美。
國博出品的這款犀牛卡通存錢罐(圖3),靈感來源于國寶級文物—錯金銀云紋銅犀尊(圖4)。這件錯金銀云紋銅犀尊1963年出土于陜西興平豆馬村,鑄造年代屬于戰國至西漢(前475—25)時期,通高34.4厘米,長58.1厘米,重13.3千克,現由國博珍藏。這件犀牛尊刻畫極其逼真,肌肉有力,眼神可愛,憨態可掬。目前我國境內只有動物園中存在犀牛,而古時候在黃河以南吳楚地區犀牛是經常能見到的大型獸類,有的還被馴服參加古代戰爭。尊是古代盛酒器,一般以鳥獸造型常見,在裝飾技法上,采用錯金銀技術。這件犀牛尊通體遍布華麗的錯金銀云紋,顯示出金、銀、銅三色金屬交相輝映的藝術效果。然而對這件器物的鑄造年代,專家卻給出戰國、秦、西漢三種看法。錯金銀工藝應用于青銅器裝飾始于春秋中期,在戰國時期盛行,西漢初期國力衰弱,統治者崇尚儉樸,錯金銀工藝走向落寞,一般不再使用在大型器具上。這種錯金銀工藝十分復雜,技法包括鑲嵌和錯兩個步驟。原來鑄造時銅器本身會出現細紋,可以拿延展性強的金屬加以填補,然后拿靨石加以磨錯使之光平,后來演變為故意而為之,起到裝飾效果,其工藝極其精密細致。
國博的文創工作者以這件錯金銀云紋銅犀尊為原型,創作了犀牛卡通存錢罐,這是一款十分暢銷的文創產品,是模仿器形類文創產品的經典。整個存錢罐為犀牛造型,采用環保樹脂(PVC)材料制作。腰部用硅膠材質設計了腰帶,與犀牛尊背部鞍佩相吻合,腰帶上部為投幣孔,下部設計成塞子,拔掉塞子即出幣孔。腰帶上投幣口周圍有云紋裝飾,暗合犀牛尊錯金銀云紋工藝,屬于點睛之筆。一款產品三種顏色,每種顏色都很吸引眼球,卡通形象呆萌可愛,即使成年人也很難抵御住這種誘惑,設計者獨具匠心,整個設計也體現了便攜環保的理念。這款犀牛卡通存錢罐提取文物造型進行創作,并從文物實用價值提升文創產品性價比,國博的成功示范值得我們學習。
2.3 敦煌研究院文創
地處甘肅的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世界級的藝術寶庫。早在2016年,國家公布的全國首批文化文物單位以及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就有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根據自身優勢弘揚敦煌文化,講好“中華故事”,助力“一帶一路”,積極研發敦煌系列文創產品。敦煌研究院開設了淘寶天貓旗艦店,目前擁有42.7萬粉絲,產品包羅萬象,包含家居、文具、服飾等方方面面,產品檔次一直不斷提升。
“敦煌文創看莫高窟”,莫高窟以石窟和壁畫聞名于世,現存洞窟735個,南區保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④,都是可以汲取文化創意的源泉。其中257窟西壁所繪的《鹿王本生》壁畫(圖5)出鏡率極高,1981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動畫美術作品《九色鹿》就是根據這幅壁畫改編的,可以說我們80后就是看著這部經典動畫長大的。
《鹿王本生》⑤是莫高窟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講述佛陀前世轉生成九色鹿王,救了一個溺水將死的人。溺水之人承諾報答,九色鹿只說:“我不用你報答,只是不要暴露我的行蹤就好。”后來王妃夢見九色鹿,要用九色鹿的皮毛做褥子,用角做拂塵的柄,國王貼出懸賞告示,結果溺水人告密,帶領國王圍獵九色鹿。鹿王向國王講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經過,國王感動并放棄追捕。壁畫線條剛勁有力,中心突出,層次分明,是北魏時期的經典作品。“本生”意為講述釋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這個故事贊揚了鹿王的舍身慈悲心,宣傳了普度眾生、輪回轉生和善惡因果業報的思想。拋開宗教信仰,這幅壁畫在構圖、色彩的處理上都堪稱洞穴壁畫的精品。生動描繪了九色鹿那富有人格化的神態,壁畫中九色鹿不僅是美麗、善良、正義和吉祥的化身,同時更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畫面風格整體采用流暢的線描勾勒,畫風嚴峻勁拔,造型簡潔生動,分段描繪故事情節,十分嚴密而生動,突出塑造了鹿王矯健勻稱的美麗形象,表現了鹿王不向邪惡屈服的倔強性格。
這枚鹿生九色—鹿王本生金屬書簽(圖6)以不銹鋼鍍金材質制作,選用莫高窟壁畫代表色系,色澤飽滿,雍容華貴,卻不失靈動。在漸變金屬彩工藝的作用下,相互搭配過渡,從而表現出奇幻的漸變色效果,不僅體現出多層次的顏色變化,同時也為表面附上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氣息。以九色鹿外形為底,內繪敦煌龕楣圖案,圖案造型簡潔概括,姿態優美生動,十分具有裝飾性,同時也讓整體更加生動而富有文化氣息。九色鹿是吉祥、勇敢、慈悲和正義的化身,作為紀念品,它本身帶有祝福的寓意。而且九色鹿基本上已經成為敦煌莫高窟的代表文創元素,看到了這枚書簽,游客的腦海里就會顯現出一幀幀壁畫故事。這樣的文創產品提煉了紋飾元素與傳說故事的文化淵源,價格合理,制作精細,很容易就激發了大眾的購買欲望。
2.4 陜西歷史博物院文創
這款文創產品葡萄花鳥紋香囊(圖7)是陜西歷史博物院根據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仿制而成的,它的原型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經陜西歷史博物館推薦,曾登錄央視《國家寶藏》欄目,向觀眾展示。《舊唐書》與《新唐書》中《楊妃傳》都有對香囊的記載,這個凄婉的愛情故事千古流傳:安史之亂,玄宗逃離長安,到達馬嵬坡,三軍嘩變,要求賜死楊貴妃,玄宗無奈,將其賜死并葬于馬嵬坡。太子李亨平亂迎玄宗回京,玄宗每每追憶當年長生殿下盟誓,無法釋懷,密令改葬貴妃。《舊唐書》中記載了禮部侍郎李揆的奏對,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后來李隆基秘密下令將貴妃改葬他所,掘開墳墓時,原來下葬包裹尸體的紫色褥子和尸體已經腐爛崩壞,只有陪葬香囊還在,也許楊妃佩帶的香囊正是由金屬制成的。
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外層為銀質鏤空圓球體,上半部中心有鏈條和掛鉤,可以懸掛在唐代流行的帶銙上。銀制鏤空外球的制作運用了錘揲、鏨刻、鎏金等金銀制作技藝,制作出了葡萄花鳥紋飾,這些金屬制作技藝如今還運用在首飾制作中。外球中部以水平線把球體等分成上下兩個半球,上下兩個半球由鎖扣鏈接,能自由開關。香囊中層有兩個同心圓軌,內部巧妙利用重力原理放置一金制焚香小缽,無論怎么翻轉,香缽都保持水平,里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復雜精巧的制作工藝、重力學完美的運用及設計構思無不彰顯千年前大唐的強盛國力,令人嘆服。唐代香囊還可用于佛事,人們認為將佛經盛放在香囊之中,隨身攜帶,能起到消災辟邪的作用。這款陜西歷史博物院研發的葡萄花鳥紋香囊,完美復刻了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選取合金鍍18k黃金材質,增強了產品的強度。在球底部增加了流蘇,使掛件顯得更加完整,還配送了香木球可以放入球內缽中,還原了文物的原始用途,并在材質和制作工藝上有所創新,是一款比較受歡迎的經典產品,滿足了觀眾把“國寶文物”帶回家的愿望。
3 結語
博物館研發文創產品與其他旅游紀念品存在不同。首先,博物館設計的文創產品要體現本館藏品文化元素;其次,文創產品要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這樣才能激發參觀者購買的欲望;最后,如何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是文創產品要實現的第一要務。文創產品要加強文物信息通過產品的表現力,使大眾在購買、使用和把玩文創產品的同時能結合文創產品體會到原文物的文化內涵。華夏文明傳承不息,我們擁有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從中提煉文化元素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意源泉。博物館是收藏承載歷史最直接的機構,是提煉文化元素的收藏研究機構,更是文創產品的消費場所。我們博物館人應發揮創意,還要有一雙善于發現藝術的眼睛,爭取把博物館文創事業做大做強。
注釋
①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EB/OL].(2016-05-16)[2021-03-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16/content_5073722.htm.
②③沈從文.螺鈿史話[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5.
④李康敏,王玉芳.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圖》研究[J].云岡研究,2021,1(3):30-38.
⑤崇秀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釋讀[J].敦煌學輯刊,2008(1):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