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聲明
摘 要: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的綜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館質量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迅猛發展,面臨由博物館大國向博物館強國轉變的新形勢,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設計理念、陳列模式和宣傳推廣等都提出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文章從博物館發展新形勢、新形勢下陳列布展需求和如何做好陳列布展品牌價值升級等方面,對新形勢下博物館陳列布展價值進行探析,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布展;社會教育;價值提升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18
0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弊屛奈铩盎睢逼饋恚瑥亩忈屍洮F實價值,實現社會教育目的,是博物館文物陳列布展人員承擔的時代任務。當前隨著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和現代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博物館陳列展覽與時俱進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需要由靜態陳列講解輔助的展覽形式,升級為動態展現文物保護和價值,群眾參與的展陳模式。在陳列展覽活動中不僅能使群眾接觸知識和藝術養分,還能給予群眾古今融合的藝術文化形態,徜徉其中感受“活”的文物和歷史,汲取具有時代價值的精神助力。本文基于當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任務和使命,從博物館發展新形勢、新形勢下陳列布展需求和如何做好陳列布展品牌價值升級等方面,對新形勢下博物館陳列布展價值進行探析,以期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1 博物館發展“新形勢”
博物館大國向博物館強國的轉變。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國備案在冊的博物館數量達到5788家,備案總量躍居全球前5位,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大國,博物館建設進入新形勢,正由“大”向“強”進軍。
1.1 博物館社教功能新形勢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博物館傳承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形式出現新的變化。
1.1.1 博物館現場教育方式發生明顯變化
傳統意義的博物館講解逐漸被體驗式情景、互動式教育方式替代,博物館數字展廳新模式應運而生。隨著現代數字技術、云平臺的發展,博物館社教場所搬至計算機網絡平臺。以山東省為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省120余家博物館利用藏品數字化資源,通過網上展覽、在線直播、網絡公開課等方式,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的數字文物展覽和服務。
1.1.2 博物館的公益屬性和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
隨著博物館事業和博物館學理論的發展,博物館的社會職能重心已經從收藏研究轉變為公共文化服務。截至目前,山東省省內國家級和省級博物館中小學研學基地已有21家,均對中小學生實行免收門票的政策。各類博物館以“三下鄉”活動為依托,有針對性地為基層單位推出各類展覽和教育活動,社教的效果明顯①。
1.2 博物館研究需求新形勢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對博物館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2.1 博物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
據統計,2018年全國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38327人,占全部從業人員數35.6%,其中正高職稱人員1990人,占全部專業技術人員數的5.2%,副高職稱人員5332人,占全部專業技術人員數的13.9%,可見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明顯不足。尤其隨著聲光電等在文物保護中的大量應用,急需對前沿理念、方法和技術熟練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博物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勢在必行②。
1.2.2 文物研究要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
深挖藏品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其善者而從之,使文物文化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
1.2.3 讓歷史和文物指導實踐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博物館研究人員要有研究傳承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的責任和擔當,為社會貢獻優秀研究成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1.3 博物館成果展現新課題
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文物研究、考釋和文化研究等工作,研究成果及其社會價值都要通過特定的陳列展覽來實現。而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博物館陳列布展的設計形式和展覽平臺都發生新的變化。2016年,《“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正式發布,基于此背景,突破固有展陳思維,更好利用網絡有效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目前博物館積極探索的新課題。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現已完成“故宮+互聯網”平臺布局,建立起以故宮官網為核心和主入口的移動博物館、故宮微博、公眾號、故宮淘寶等互聯網布局,實現了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聚合平臺,成為博物館領域文物文化研究成果展現的經典案例。
2 新形勢下博物館陳列展覽“新需求”
博物館陳列布展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的綜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館質量的重要標志。隨著博物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形勢,設計理念和陳列方式方面對博物館陳列布展提出更高、更具體的要求。
2.1 陳列展覽主題要契合時代主旋律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博物館機構愈為復雜,功能更加齊全,服務大眾的根本屬性更加凸顯。2008年1月23日,《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發布以來,各地博物館紛紛免費開放,博物館的公益屬性進一步加強。群眾逐漸習慣在博物館學習、休閑和娛樂,博物館社教功能日益增強。為發揮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必須契合時代發展主旋律。這就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認真梳理文物和歷史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特定文化內涵,充分學習黨和國家在文化發展方面的相關政策,統籌設計策劃,使各類文物資源發揮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全社會弘揚優秀家風大環境下,山東省桓臺縣王士禛紀念館充分挖掘新城王氏家族三百多年興盛不衰的家風文化基因,策展新城王氏家族家風展覽,社會反響強烈,社教效果明顯。
2.2 陳列展覽內容要以社會教育為導向
博物館陳列布展內容要主題鮮明,具有特色,并且堅持以社會教育為導向,與當前的學習、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從而吸引受眾興趣,提升其相關方面能力,如引起共鳴的素質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和鄉土教育等③。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充分肯定博物館在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強調要精心設計博物館教育內容,經常性組織開展參與面廣、實踐性強的展示教育活動。這就需要博物館以社會教育為導向積極作為,與其他博物館、各級學校構建起常態化的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工作機制。如北京中醫藥博物館和景德鎮陶瓷博物館等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策展國學研學課程,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
2.3 陳列展覽設計要滿足觀眾需求
博物館的陳列布展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要以觀眾為中心,動態發展陳列設計。這一設計改變以往博物館主導設計的單一觀點,樹立從觀眾本體多角度的敘事觀點,由簡化、指定、固定的教育式封閉系統積極轉型,讓觀眾在復雜的、討論的、變動的自導式開放學習系統中快樂學習。
以中小學生研學為例,在具體策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其接受能力,展廳設計既要利用文物造型營造故事氛圍,利用光效應、光導纖維結構以及電腦編程操作等建構更具趣味性的體感效果,又要考慮中小學生身高、體重等生理特性,使文物擺放的高度、燈光亮度以及互動器材的使用等符合其實際需要,使他們能夠在一個輕松舒適的環境中參觀、游覽、學習。這樣的展陳設計才能吸引更多的中小學生參觀、游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許多博物館陸續開設網上博物館,設計網絡展廳,讓觀眾足不出戶即可領略各類文物風采,勢必吸引網民目光,增加瀏覽量、點擊率、曝光率,進而產生網紅效應,實現策展目的。
2.4 博物館創作陳列展覽方法步驟
博物館創作陳列展覽具體來說就是展什么、怎么展的過程。其方法步驟應為先確立契合時代主旋律的主題,撰寫包含人物角色、時空和地點坐標、見證之物(即文物)等的策展大綱,根據陳列布展設計遴選文物以及緊張有序施工后的展覽四個步驟。以山東博物館聯合孔子博物館舉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為例,其通過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迪大眾回望歷史、樹立文化自信,塑造中國風度,展示中國氣派,以此確立契合時代主旋律的主題,在展陳設計過程中運用最先進的陳列技術、最科學的布展方式、最人性化的方案設計以及最深刻地對文物內涵的闡釋,斬獲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3 新形勢下陳列展覽品牌價值“新體現”
博物館通過陳列布展來體現文化服務屬性,展示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啟迪文化智慧、樹立文化自信的社會價值。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價值,僅靠參觀游覽遠遠不足以實現價值最大化,需要樹立陳列展覽的品牌形象。這就需要在陳列布展中做好文物保護、文物數字化信息采集以實現文物保護和資源價值,通過社會宣傳以及文創產品的開發、推廣等形成陳列展覽的品牌價值,進而實現社會價值的飛躍④。
3.1 文物保護
館藏文物是博物館實施陳列布展的基礎,且文物的唯一性和稀缺性決定了實現陳列布展的品牌價值。先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和收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是進一步完善了文物保護修復的優秀傳統工藝,使其趨于成熟與穩定;二是現代科技手段廣泛運用于文物保護,如文物病害監測、文物防腐修復、絲織品加固等傳統修復保護工藝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取得很多重要進展;三是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隨著智能化環境監測與控制的不斷實踐,初步形成了文物搶救與預防保護相結合的工作體系。
一系列實踐成果保證了博物館文物安全,為博物館陳列展覽提供了數量豐富、極具價值的文物珍品。例如,2021年5月,首都博物館推出的“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是對新中國文物保護成果的集中展示。本次展覽基于館藏文物保護學術成果交流、科學技術手段揭示、文物藝術價值呈現的定位,在全國范圍內選擇重要科研成果與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國館藏文物保護的發展歷程,深入介紹館藏文物的科學認知方法與保護修復技術,全面展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現了文物保護的中國理念和中國實踐。
3.2 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信息采集
隨著現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數字博物館建設或博物館的數字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將成為新形勢下博物館陳列布展的必備要素,對于實現陳列布展的品牌價值極其重要。創作優秀文物數字化作品需要有兩個方面的準備工作:
一是對館藏文物進行深入研究。研究越深入,文物信息越準確充分,文物數字化作品的創作空間就越大。
二是文物數字信息加工的級差性⑤。受眾群體因認知水平、閱讀興趣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對文物數字作品產生的認知理解會有所不同,文物數字信息加工因此應當各有側重,分級開發,這就產生了文物數字信息加工的級差性。
文物數字化信息采集的成果通常表現為圖片和視頻等文件,這些素材經過加工設計整理后達到文物數字信息呈現的要求,融入陳列布展中,形成完整的展陳閉環,才能表達出文物內涵的文化價值。以山東博物館聯合孔子博物館舉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為例,對展陳明代服飾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設計互動動畫環節,豐富展陳內容,激發游客興趣,產生共鳴。
3.3 陳列展覽的社會宣傳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社會宣傳通常包括召開文化研討會,進行傳統紙媒、電視媒體等宣傳,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變化。
一是網絡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微博、公眾號、小紅書、抖音、快手等網絡媒體,形成的龐大網絡新媒體矩陣已經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陳列展覽宣傳的主流模式??梢耘c傳統宣傳模式相互配合,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立體式宣傳推廣模式。
二是開展展覽作品的跨界推廣。將展覽作品元素融入現代生活休閑場所,實現傳統、古典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對群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無處不在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品牌效應⑥。
以山東博物館聯合孔子博物館舉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為例,在山東博物館同期舉辦傳統服飾模特走秀活動,與衣冠大成明代傳世服飾展相互應和,引起民眾的廣泛熱議;在央視、學習強國、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進行官方宣傳;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短視頻同步推廣最新動態,使其持續保持熱度,實現網絡引流;與餐廳、咖啡廳合作推出傳統服飾風格裝修裝飾,進一步擴大陳列展覽的影響力。如此全方位立體式地宣傳推廣,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大量民眾關注,迅速樹立起“衣冠大成”品牌形象。
3.4 相關文創產品的開發推廣
成功的陳列展覽往往有開發與之相配合的文創產品。陳列展覽廣受歡迎,勢必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和關注度,與之相配合的主題化、系列化文創產品自會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即使展覽結束,相關主題文創產品也會持續熱銷,使陳列展覽具備長久的生命力,并成為陳列展覽的品牌載體。所以深挖博物館陳列展覽資源,積極進行文創產品的有效開發,對于加強博物館文化服務屬性,提升陳列展覽的品牌價值具有積極作用。
以山東博物館聯合孔子博物館舉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為例,展覽大獲成功,隨之相繼推出與服飾有關的絲綢、紙扇、書籍等相關文創產品,拓寬了陳列展覽的社教廣度,產生了長久的影響力。
4 結語
總而言之,博物館承載著民族的記憶,館藏文物的陳列布展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組織形式。從組織策展到展覽展出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如此才能充分展現新形勢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時代價值和社會效益,讓文物真正“活”起來,釋放出磅礴文化偉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注釋
①蔡靜野.當代博物館的治學尋繹—讀《眾妙之門:六談當代博物館》[J].東南文化,2020(2):186-190.
②趙興.淺談加強博物館人才隊伍的建設[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0):153-155.
③張行.博物館陳列展覽和社會教育研究的幾點思考—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例[J].絲綢之路,2011(6):91-94.
④商鑫龍.淺析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J].東方收藏,2020(23):76-79.
⑤駱曉紅.記錄·展示·傳播:博物館文物數字化的空間維度—以良渚博物院文物數字化建設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7(3):56-60.
⑥劉聰蓮.新形勢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現狀思考與發展趨勢[J].中國民族博覽,2019(14):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