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淋
摘 要:傳統手藝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活態文化,而博物館的藏品是傳統手藝最強有力的物證。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具有社會教育、文化傳播的職能,對傳統手藝的保護和傳承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陜西歷史博物館發揮藏品優勢,研發出一系列教育推廣課程,努力讓手藝得到傳習,讓文化得到傳承。
關鍵詞:手工藝傳習;博物館;社會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40
博物館是展現一個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窗口,是一個城市和地區的文化名片,不僅承擔著塑造城市、地區形象的職責,也肩負著文化傳承、教化民眾的使命。①在博物館承擔的眾多社會職能中,社會教育是其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為了滿足觀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推動博物館以實現教育功能最大化為目標,博物館應該依托館藏資源和自身特點,適應觀眾多元化需要和深度欣賞的要求,開展一系列展覽延伸和拓展教育活動。②
依托博物館館藏資源設計開發的教育課程,在文化傳承的視角下是對館藏資源文化內涵的具體解讀,是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結晶,也是推動文化資源“活起來”的重要途徑。其中所蘊含的民族認同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情感要素,也是博物館教育課程的最高目標。
1 手藝傳習課程與文化傳承的內在聯系
手藝即傳統手工技藝,需要通過手工勞動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審美意識,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一種創造性的生產活動,是歷代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情趣要求而創造的,生動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特征。③
傳統手工技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不斷流傳和持久繼承的狀態中存在并且體現其價值和作用的。在現代社會,其傳承和發展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傳播介質,而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的重要平臺,是振興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要力量。
博物館通過開發手藝傳習課程,利用自身的資源,以文物為切入點,將文化元素與傳統手工技藝相結合,讓參加者通過實際觀察、操作體驗,建構自己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認知。在實際教學中,通過“認知+體驗+體悟”的教學模式,將其轉化為價值觀教學,通過文化教育讓兒童于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民族認同感,從而解決文化傳承的問題。
由文物藏品衍生出的手藝傳習課程作為一種傳播文物自身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的介質,通過多元的教學方式,從一定意義上看,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更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2 陜西歷史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的實踐
陜西歷史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按照“重參與、重過程、重體驗”的教育理念,立足館藏資源、陜西地方文化特色和中華傳統文化內涵,進行課程開發。課程以兒童(6~12歲)為受眾對象,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雖然是持續的,但同時也是分階段進行的,在這一階段,兒童思維最大的特征是在具體事物協助下進行思維活動④。因此,在課程開發時以問題為導向,以兒童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調動多感官的學習,通過觀察、分析、實踐等手段,讓他們獲得直接的經驗和體驗,并且在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培養他們積極正面的情感以及責任感。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還需要對不同的主題項目進行分類和整合,形成系列,以便構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使博物館教學能夠實現細水長流。
2.1 基于館藏文物資源
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收藏的藏品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和各個歷史時期傳統手藝發展的水平。因此,依托豐富的藏品,將手藝傳習貫穿其中,讓孩子以館藏文物為切入點,通過發現、感知、體驗,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和其中蘊含的古人的智慧,體驗傳統手工技藝,在充滿樂趣和創意的情境下愉悅地學習。
以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在博物館里的古代發明—白紙與黑字”課程為例,課程以館藏文物灞橋紙為切入點,將課程內容按照歷史、技藝、文化三大板塊去架構。以倉頡造字的故事為導入,引導學生探究古人記錄事情的方法有哪些,都在哪里記錄,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走進展廳尋找帶有文字的文物,了解文字載體的演變,感受造紙對于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然后通過PPT課件、視頻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造紙術、印刷術的相關知識以及工藝流程。然后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體驗造紙術、印刷術,動手環節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兒童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也可以提煉對博物館以及文化的深層次的體悟(圖1)。
2.2 基于陜西地方文化特色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都使陜西擁有眾多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孕育了許多瑰麗獨特的民俗文化。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收藏和展示陜西歷史文化的重要場館,有責任、有義務讓少年兒童了解陜西地方文化,厚植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以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心中的長安”主題教育為例,課程通過介紹歷史上長安城的發展歷程,以及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相關知識,巧妙地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相結合,讓孩子們了解漢、唐長安城的布局及重要建筑。并邀請陜北剪紙非遺傳承人為大家介紹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起源與制作方法。最后,讓孩子們動手剪制出自己心中的長安城,讓孩子們在感知陜西古代文明所遺留下來的深厚積淀的同時學習剪紙技藝,提升對祖國、對家鄉的文化認同(圖2)。
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神奇的倒注壺”課程為例,耀州窯是陜西名窯,屬于宋代六大窯系之一,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貴遺產。為了讓孩子對中國瓷器的發展過程、陜西耀州窯的基本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選取展覽中能詮釋瓷器發展這一命題的十幾件(組)文物,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原始青瓷、釉陶、唐三彩、白瓷、青瓷等不同時期與我國陶瓷發展史有關的文物,讓學生了解我國瓷器的發展及學習青釉提梁倒注壺的相關信息,了解陜西耀州窯的歷史以及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地位。然后讓孩子們學習陶器的制作技藝,結合學過的器型,體驗制陶,并且通過科學實驗,學習倒注壺蘊含的科學原理(圖3)。
2.3 基于中華傳統文化
博物館開發手藝傳習課程的初心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少年兒童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兒童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主的,因此博物館課程需要盡量貼近生活,最好與他們已有經驗相關,和節日、日常生活等元素相結合,篩選學生能理解的、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傳統節日是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也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內容之一。它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信仰、審美情趣的集中展示。以陜西歷史博物館“傳承中國記憶,發現節氣之美—春分”課程為例,課程選取和春分相關的文物,從文物的角度講述春分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讓孩子了解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農耕的重要時節,學習地球的公轉與自轉帶來的太陽照射情況的變化,了解春分時天文現象變化的科學原理。然后通過學習春分時的立蛋、祭祖、送春牛、踏青、放風箏等傳統習俗、相關詩歌,并動手體驗做紙鳶,讓孩子充分感受節氣之美和傳統手工技藝的樂趣(圖4)。
3 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的成效
博物館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希望通過博物館課程,讓孩子們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在傳統手工技藝的學習與體驗中,體悟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與力量。通過有啟發、有思考、有互動、有收獲的學習,鼓勵他們將對國家的優秀歷史文化和藝術文化的熱愛升華成一種自覺的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并能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闡釋和活力。希望博物館課程傳遞的價值觀能夠融入孩子的血液,滋養他們的心靈,成為他們受用終生的人文底蘊。
3.1 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中動手環節必不可少。這是可以充分調動兒童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以及提煉對博物館課程的深層次的體悟的重要環節。⑤這一環節可以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讓他們通過親身經歷和實際操作獲得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品質,增強探究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充分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這是綜合素養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3.2 拓展思維創新能力
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中蘊含大量文化、科技以及綜合性的生活知識和經驗,以問題引導和任務驅動去鼓勵孩子大膽發現、大膽探究,引領孩子養成探究的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在孩子進行創意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充分滿足孩子從“輸入”到“輸出”,從“欣賞”到“表達”的需求,他們在大膽表現、創意表達的同時,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對事物的觀察與收集信息的能力也更強了,充分拓展了他們思維創新的能力。
3.3 感悟傳統文化魅力
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通過任務驅動、探索發現、動手體驗等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手段來引導,通過專業的策劃設計,讓抽象、厚重的文化元素具體呈現出來,幫助孩子構建文化認知模式,激發他們樂于去感受那些充滿智慧的、震撼的、有溫度的文明,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
4 陜西歷史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的思考與啟示
近年來,陜西歷史博物館策劃開發的系列手藝傳習課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建館時間長,館區面積小,不能提供手藝傳習課程的專門場地,這是目前陜西歷史博物館手藝傳習課程面臨的嚴重的制約因素。除此之外,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①課程開發主體欠缺專業性。教育人員作為博物館課程的具體實施者,是課程開發的主體。手藝傳習課程的教育員需要對傳統手工技藝有一定的了解,并擅長相關技能。而陜西歷史博物館目前的手藝傳習課程的體驗環節過多依賴于外部聘請的老師。課程教育人員沒有相關的培訓機制,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和專業性需要進一步提升。
②課程內容以普及知識為主,缺乏深入性和持續性。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手藝傳習課程雖然在開發時將不同主題進行分類整合,列出大綱,形成系列,但是對于系列中不同主題課程在內容上的銜接和難度上的加深還不夠精準,導致課程內容缺乏深入性,實施效果難以做到持續性。
③課程實施一體化有待加強。陜西歷史博物館目前的手藝傳習課程僅限于實地學習,對于學生課前和課后的學習,缺乏配套輔助教育服務。青少年只有走進博物館,才能參與活動,學習知識。這樣不利于使博物館教育產生持續的、積極的影響,難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且不利于吸引更多潛在的青少年受眾體驗博物館教育服務。
④課程難以進行有效評估。目前課程的評價主體主要是課后對參與人和家長進行評估。對于課程的開發實施者、學校或老師、相關領域的專家等還缺少評估。在評價內容方面也主要針對課程本身,對研發機制、隊伍建設等方面缺乏評估。在評價途徑方面,也主要是問卷調查,評估途徑較單一。
⑤缺乏項目宣傳與品牌推廣。課程目前主要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發布、宣傳,受眾面太小,推廣力度不夠,使博物館教育課程面對眾多的商業培訓機構、研學機構等競爭力較弱,不利于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揮。
當前,作為傳統手藝傳承發展體系重要力量之一的博物館,需要不斷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以及公眾的新要求,不斷拓展和延伸博物館的功能,利用自身優勢,有計劃、有方法地策劃開發手藝傳習課程。
①加強相關教育人才的培養,構建穩定的教育隊伍。教育人員決定了教育實施的廣度、深度以及效果,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培訓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升教育隊伍的專業水平。
②提高課程開發精準度。在課程開發時,需要對博物館教育資源進行更深入地分析,同時要加強與學校教育的契合度,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教育教學規律,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段進行相應的課程開發,做到更加精準,讓文化教育能夠循序漸進地產生影響。
③開發課程延伸資源,加強一體化教學。加大課前、課后的教育服務產品研發,加強同出版、教育、新媒體等行業的跨界聯合,開發相關學習繪本、學習單、教具材料以及線上教育資源,打造手藝傳習教育產品矩陣。讓博物館課程實施形成完整的閉環,吸引更多潛在的青少年受眾利用博物館學習,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效果。
④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對于課程的評價采取開放的原則,采用多元化、多維度、多視角的評價理念,對課程基于規范、公正的評價,才能切實發現和解決問題,才能了解課程在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去改進,從而提升課程的實施效果。
⑤加強宣傳推廣,擴大影響力。博物館在打造教育項目品牌、提升課程內容的同時,還應該擴大宣傳渠道和加大品牌推廣力度,加大館校合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少年兒童參與博物館的教育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作用。
5 結語
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培養孩子了解手工技藝、熱愛傳統文化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博物館只有通過打造真正意義上屬于博物館的手藝傳習課程,將藏品資源與傳統手工技藝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以及地域特色進行有效結合,使藏品研究、文化展示、教育活動三者緊密相連,相互作用,才能使手工技藝和原本以靜態形式存在于博物館中的文化遺產“復活”,才能在無形中幫助博物館實現館藏資源價值的再生產,才能讓傳統手工技藝實現時代傳承和創新發展。
注釋
①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N].人民日報,2014-10-10(001).
②單霽翔.從重“物”到“人”“物”并重—博物館社會服務理念的提升[J].中國博物館,2014(3):38-49.
③陳一帆,張必萱.博物館以臨時展覽為平臺展現傳統工藝的實踐與思考[M]//樓杭燕.巧手匠心:博物館手藝傳習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27.
④許政援.兒童發展心理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34.
⑤杜瑩.淺談博物館策劃實施教育活動的情感互動要素—以首都博物館臨展教育活動策劃及實施為例[J].博物院,2019(3):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