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 徐冠男
法國總統馬克龍所在陣營未能在不久前的國民議會選舉中保住絕對多數席位。為了化解由此導致的政治僵局,馬克龍正在密集會見'多個反對黨領導人苦尋盟友,但目前情況并不順利。不管試圖以怎'樣的思路實現議會絕對多數,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聯盟可能都不得不面臨與左翼或右翼的“共治”局面。
迄今為止,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已有過三次“左右共治”經歷,分別是在密特朗和希拉克擔任總統時期。這種“共治”主要是指總統和總理來自不同政治陣營。根據法國憲法,總統主要負責在國外代表權及外交決策,總理負責內政,外交決策在“共治”情況下可由總院、總理共享。事實證明,“共治”有可能引發政府運行效率以及重大結構性改革受阻等方面問題,尤其是在總統與總理之間存在分歧的情況下,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也會受到削弱。
在馬克龍執政五年后,無論總統選舉時各黨派候選人的支持率情況,還是議會選舉后各政黨影響力排序,都表明法國社會渴求改變的心態和保持左右翼實力平衡的需求。盡管馬克龍實現連任,但因其所在的中間派聯盟沒能在議會選舉中拿下絕對多數席位,這意味著總統自主任命總理人選的可能性極低。雖然馬克龍新任期伊始再次承諾,接下來將針對法國國內的一系列頑疾進行全面結構性改革,但不得不與左翼或右翼黨派共治的格局,很難避免導致權力陷入內耗、發展效率降低的情況。這又可能進一步放大發展問題,加劇已有的社會分化和政治極化。
這種情形在1997年法國第三次“左右共治”時已有體現。當時總統和總理分屬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派別,在法國國內發展和國外政策上各說各話,甚至相互杯葛。實際經驗表明,只有在權力分配和權力比重較為清晰的時候,法國不同陣營黨派的合作才能得以捋順。過去左翼、右翼三次“共治”合作的效果都難言理想。但如今,總統馬克龍及其所在的陣營“在一起”,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左派或右派,其自我定位和意識形態歸屬都是中間派。而且馬克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這使他在與其他政黨聯合“共治”過程中可能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并且會以實現經濟發展、穩住大局為重。這種情況下的“共治”或能獲得比以往更加樂觀的結果。
極左翼與極右翼在法國的政治影響力日漸壯大,這種新的政治形態將問題擺在馬克龍及其新一屆政府面前。以梅朗雄領導的“不屈法國”、勒龐領導的“國民聯盟”為代表的政治力量,會使馬克龍未來的施政過程遭遇不少約束,當前的政局走向無疑將使法國的“共治”政治傳統得到延續,并展現出使執政黨與在野黨相互制約以及多元政黨實現政局平衡的傾向。在把票投給極左、極右政黨的選民看來,這將維護法國國內、國外發展大局的利益。但在馬克龍及其領導的執政聯盟看來,這將對他在國內改革和國際層面提升法國地位形成掣肘。
目前而言,法國政壇左右分嶺的局面已不十分明顯,左翼社會黨與右翼共和黨本是法國政壇傳統政黨,但今時不同往日,兩黨在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中都成績慘淡。在極左和極右黨派崛起的情況下,如果“共治”能對這些政治力量形成有效制約并保持平衡,同時維護社會平穩局面,那么法國仍有機會消除疫情以及國內經濟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并穩定甚至提升法國在區域乃至國際上的地出。▲(作者分別是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教授,武漢大學博士生)
環球時報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