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峰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公路作為基礎設施,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然而公路建設投資巨大,少則上千萬,多則幾億,甚至幾十億、幾百億,已成為政府財政預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公路建設項目越來越多,政府所投入資金越來越大,但政府財力有限,單靠政府財力來解決公路建設資金缺口已不可能。如何調動社會資本,使社會資本參與到公路建設中去,解決政府資金缺口,是當前新形勢下需要解決的問題。PPP模式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它是目前我國公路交通建設中一種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新型合作模式,特別是一些里程長、投資大,政府擬吸引社會資本、采用經營性模式進行投資建設的公路項目,然而在這種模式下,如何在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的情況下,使社會資本獲得公路投資所帶來的利潤,因此,合理進行項目投資效益分析和評價便是關鍵。
經營性公路是指符合《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規定,由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建設,經批準依法收取車輛通行費的公路(含橋梁和隧道)。其主要特點如下。
經營性公路主要采用PPP模式中的BOT模式,主要過程為建設—運營—移交,是指政府授權的行業主管部門下屬公司就建設項目與社會資本方共同成立PPP項目公司,授予該公司來承擔該項目的建設、投融資、運營等,在協議規定的期限內,許可其融資建設和項目運營維護,并準許其通過商業運營等方式向使用者及政府收取服務費用,用以實現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政府對項目公司有監督權,特許經營期滿后,項目公司將該項目無償移交給政府。
經營性公路主要為使用者付費模式,主要指公路建設通過對通行車輛征收費用模式來償還項目的建設成本、運營成本,達到盈利的目的。對于一些收益能力差的公路項目,則需要政府給予一定可行性缺口補貼來償還項目的建設成本,即使用者付費+政府補貼的模式。
經營性公路的投資主體一般為大型國企、央企。這些企業多為傳統的施工、建筑企業。另外隨著現在PPP模式在行業里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也加入到公路投資的領域里來。
經營性公路采用PPP模式,項目最少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如果僅有三到五年的話可能實現不了采用PPP所要達到的目標。近幾年所采用的BT模式就是這個情況,一般3~5 a讓政府回購,對政府而言,沒有實現當初采用PPP所要達到的結果,反而會更加加劇財政負擔,成為政府債務的一個主要來源。
公路項目的建設成本即公路投資額的大小直接影響項目的收益。在項目測算中投資額一般為估算投資額,存在著一定的彈性幅度。因此,如何準確把握估算投資額是投資者效益影響的關鍵。
經營性公路作為使用者付費的項目,選擇擬建公路行駛的車輛越多,交通量越大,投資產生的效益才能越好。因此,交通量是影響公路效益的主要影響因素。
作為公路投資者,收費標準是決定收費收入的直接因素。收費標準的制定既要兼顧投資方的利益和道路使用者的利益,又要滿足投資方實現投資回收的預期目標,同時還要考慮公路服務地區及影響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經濟、心理承受力。因此,收費標準的制定也是影響投資者效益的關鍵因素。
公路建設投資較大,少則幾千萬,多則幾億至幾十億、上百億不等。一般需要投資者投入一定比例資金作為項目資本金,同時需要采用貸款、發行債券的方式進行融資,由此將產生融資成本。融資成本也是投資者必須考慮的因素。
投資者關心的是項目的盈利能力,因此,效益評價指標主要為財務評價指標,主要如下。
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是指項目在整個評價期內各年凈現金流量現值累計等于零時的折現率。該指標代表了項目占用資金預期可獲得的收益率,用來衡量投資的回報水平。當計算所得的內部收益率與行業基準收益率或目標收益率ic相比,當FIRR大于等于ic時,則項目的盈利能力能夠滿足最低要求,在財務上可以被接受。
財務凈現值(FNPV)是指按行業基準收益率或既定的目標折現率,將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的凈現金流量折現到建設初期的現值之和,以評價項目的動態投資效益。當凈現值大于零,項目在財務上可行,反之則不可行。
投資回收期(Ft)是測算擬建項目在正常經營條件下以其年收益額提取折舊、攤銷的無形資產收回項目總投資所需要的時間,并與行業基準投資回收期對比,進而判斷項目是否可行。
借款償還期是從借款年份開始到全部償還借款、本金、利息所需要的時間。借款償還期指標應能滿足貸款機構的期限要求,即認為項目是有償還能力的。
山西省某大型國有企業擬投資某國道在某市的過境段。該公路全線采用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速度采用80 km/h,路基寬度25.5 m,路線全長為59.982 km,估算投資金額為709 042.2420萬元。擬采用經營性公路建設,設主線收費站1處,停車區1處,治超站1處,隧道管理站2處,養護工區1處。
本項目擬采用經營性公路模式建設,但由于項目為一級公路,投資效益相對較差,因此,為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政府在招標方案中擬采用“政府補助+BOT”模式,即除企業社會資本投入外,政府還給予一定的政府補助,同時規定社會資本出資額不能低于31.8億元。
本項目的工可報告已由行業主管部門審查通過,但考慮到工可報告主要為項目的可行而編制的報告,同時編制時間較早,期間路網結構、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都發生了變化,企業投資者從投資的角度則需要項目切合實際的交通量,因此,對本項目的交通量又重新進行了評估分析和預測,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
項目組重新進行交通量OD調查,并采用四階段法進行了分析預測,經預測后的交通量與工可報告中的交通量對比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評估后本項目在建成后初年(2021年)的交通量為16 157輛/d(標準小客車,下同),在建成后20年(2040年)的遠景交通量為30 507輛/d,在建成后30年(2050年)的遠景交通量為34 916輛/d,較原工可預測的交通量在建成初年(2021年)下降了8.89%,在2025年下降了0.68%,在隨后的各特征年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在建成后20年(2040年)上升了31.87%。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
1)工可調查時山西省呂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評估階段要好,路段通行的車流量相對較大,同時當時區域內的環城高速公路剛建成,路網交通量分配不穩定,而評估調查時路網已經穩定,環城高速分流了相關路段的部分交通量,致使評估調查的路段交通量數據較工可數據出現了下降,導致在預測的建成初年交通量較原工可交通量出現了下降。
2)在隨后預測的交通量中評估階段的交通量較原工可交通量出現了上漲,在建成后20年評估階段的交通量較原工可預測交通量上漲了31.87%,主要原因是交通量預測是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量也隨之增長,直至交通量達到了所能承受的最大通行能力;工可預測的交通量2025年較2021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96%,隨后的各特征年的交通量年均增長率則維持在1.6%~0.25%,預測3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1.01%,也就是說幾乎不增長,交通量一直處于23 000輛/d左右;而本次評估預測的交通量2025年較2021年的年均增長率為5.2%,預測30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69%,故本次評估的交通量較工可交通量在隨后的各特征年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上升。

表1 評估交通量與工可交通量對比
收費標準的制定直接影響到項目本身的盈利能力和清償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投資者的資金回報率。根據山西省物價局、交通廳、財政廳聯合頒布的晉價行字〔2008〕266號文件《關于山西省普通公路車輛計重收費標準及有關問題的通知》,目前山西省一級公路貨車實行計重收費,基本費率為2.1元/t·車次。本項目測算的收費標準按此標準執行,詳見表2。

表2 收費標準
本項目為企業投資項目,融資成本是關鍵。融資成本由企業財務部門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來進行確定。本項目企業的融資成本為:①投資人資本金的融資利率為6.0%;②采用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為5.5%。
本項目采用“政府補助+社會資本”模式。對于企業投資來說,主要考慮企業投資的盈利能力,在前面的招標中明確社會資本的出資額不能低于31.8億元,因此,財務盈利分析以企業投入的31.8億元進行測算。
經測算,得到本項目的財務評價指標見表3。由表3可知,本項目全部投資的財務內部收益率為6.4%,大于5.5%的行業基準折現率;財務凈現值為32 366萬元,大于零;財務投資回收期為29.9年,小于33年的財務評價期。三項財務評價指標都滿足要求,說明本項目在財務投資上是可行的。

表3 財務評價指標表
本項目企業投資為31.8億元,擬從銀行貸款17.93億元,分析采用最大能力還款法,通過計算,項目可在建成后14.68年還清長期的商業銀行貸款,有一定的償債能力。
經分析評價,本項目在擬定的融資模式和收費標準下,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從財務投資的角度看,本項目可行,企業可以進行投資。
投資效益的分析與評價作為經營性收費公路項目企業投資者決策的主要依據之一,同時也是投資成敗的關鍵。在目前PPP模式流行的新形勢下,只有切實可行地對項目進行分析評價,才能確保項目投資成功,為企業獲得利益,同時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加快地方基礎設施的建設。
[ID:0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