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哲,施柯沁
(南京審計大學 金審學院金融與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與農村之間居民的收入差距問題逐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宏觀戰略的同時,也不斷地采取措施來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所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希望通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來實現農村居民增收,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此外,由于中西部一些省區市的貧困人口規模依然較大,貧困程度仍然較深,脫貧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因此從2015年起,針對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中國打響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輪脫貧攻堅戰,以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目標。2021年7月1日,國家宣布,中國已經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能夠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供新的思路,值得探討。
據阿里研究院報告,浙江省、江蘇省和河北省于2009年分別在當地建設了第一個淘寶村,農村電商初露頭角。截至2019年,全國25個省區市已經建立了4310個淘寶村,是最初數量的1437倍。目前的淘寶村發展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集群式發展、裂變式擴散,一個淘寶村的建立和繁榮能夠極大程度上帶動周邊村鎮建立淘寶村的熱情,具有較大的規模效應。二是跨境貿易的興起,2019年有474個淘寶村通過電商平臺對外出售商品,年銷售額超1億美元。因此,淘寶村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農民增收,創設就業崗位,鼓勵農村居民返鄉就業和創業,并帶動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農村電商經濟發展也隨之帶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征。因此,農村電商經濟的發展是否能夠確實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展程度存在差異性的不同省域之間又是否會存在不同的影響效應。本文將基于2013—2019年全國25個省域的數據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其中,GAPit表示城鄉收入差距,為被解釋變量;εit為殘差項且假設服從正態分布。下標i表示某一具體年份的不同省域,下標t表示某一特定省域在不同時間的情況,α、β、γ均為模型系數。
1.城鄉收入差距(GAPit)。本文基于省域數據展開分析,因此選用泰爾指數作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泰爾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在本文中,上述公式中的Tit表示某一省域i在t年份的泰爾指數,j=1,2分別代表各省域的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Pijt代表t年份i省域農村或城鎮的人口數量,Pit=P1t+P2t,代表該省域在t年份的總人口。Iijt代表t年份i省域農村居民或城鎮居民的收入。計算公式(2)中的各項數據來自于各省域歷年的地方統計年鑒和人口統計年鑒,此外,由于中國2013年前城鄉居民收支數據來源于城鎮和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13年及以后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城鄉一體化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統計口徑不一致,因此本文考慮的時間序列為2013—2019年。
2.農村電商經濟發展狀況(CECit)。國內學者常用于衡量農村電商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有兩種,即阿里研究院提供的縣域電商發展指數和農村淘寶村數量。由于本文所采取的樣本為省域數據,因此采用農村淘寶村數量作為主要的解釋變量。淘寶村的數量為客觀存在的數據,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將其作為解釋變量也能有效防止模型內生性和逆向性對實證結果的影響。據阿里研究院報告,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有25個省域建立了至少一個淘寶村,如下表1所示。

表1 2013—2019年中國各省域淘寶村數量 (單位:個)
3.控制變量。本文采用的控制變量共有三個,分別用該省域歷年的生產總值(GDP)衡量經濟發展水平(lnGDPit);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該省域城鎮化率(Townit);用某省域進出口貿易總額占當地GDP的比重衡量對外開放水平(Openit)。上述數據均來自于各省域歷年的地方統計年鑒。
由于截至2019年底,中國至少建立了一個淘寶村的省域為25個,且2013年前后針對城鄉居民收支數據的統計口徑不同,本文選擇的樣本量為至少建立了一個淘寶村的25個省區市,研究時間為2013—2019年。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動趨勢。基于上述(2)式計算得出25個省域的泰爾指數,并繪制圖1所示的折線圖。可知除2017年吉林省出現異常值之外,2013—2019年中國25個省域的泰爾指數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由于泰爾指數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間為正向變動關系,因此可以得出中國大部分建立了農村電商經濟基礎的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在縮小這一初步結論。

圖1 2013—2019年中國25個省域泰爾指數變化趨勢
2.中國農村電商經濟發展現狀。據阿里研究院披露的數據,由表1可知,2013—2019年中國淘寶村的數量和建立淘寶村的省區市數量均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尤其是2015年以后,隨著精準扶貧、科技扶貧措施的不斷深入,中西部地區很多省份實現了淘寶村數量0的突破,表明中國農村電商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同時也可以發現,各省域之間農村電商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2019年排名靠前的浙江、廣東、江蘇、山東、河北、福建六省淘寶村數量占全國淘寶村總數的95.4%,而排名靠后的12個省區市淘寶村數量只有個位數。因此,中國農村電商經濟的區域發展水平具有差異性,大量的淘寶村聚集在東南沿海省份,尤其是浙江、廣東兩省。而中西部地區起步較晚,發展水平也不高,具有較大的政策驅動空間。
基于式(1),使用2013—2019年中國25個省域的數據建立面板模型,通過stata軟件得到的回歸(表2)。

表2 農村電商經濟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估計結果(全樣本)
由表2,淘寶村數量與泰爾指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反向關系,這與定性分析中的初步結論相一致。通過發展農村電商經濟,能夠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甚至能夠吸引在城鎮的外來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同時,某省域的生產總值與該地區泰爾指數成反比,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某地區經濟的發展能夠同時帶來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和財富的積累,但由于城鎮居民能夠享受到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更豐富的教育醫療資源和更好的就業崗位,收入增長具有更強的持續性。城鎮化率與泰爾指數同樣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明某地區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村居民越能夠享受到城鎮的輻射效應。某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與泰爾指數之間的影響關系為正數,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能夠刺激當地消費市場的發展,促進消費水平的提升,并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對居民的收入帶來正向的外溢作用。
為了分析農村電商經濟發展對不同區域收入差距縮小的差異性影響,將25個省域分為兩個子樣本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其中,選擇2019年建立淘寶村數量在100家以上的省域,即浙江、廣東、江蘇、山東、河北、福建六省,定義為“農村電商經濟發達地區”,作為第一個子樣本。剩余省區市為“農村電商經濟欠發達地區”,作為第二個子樣本。同樣使用stata軟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農村電商經濟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區域差異性影響的估計結果
在模型2中,淘寶村數量同樣與泰爾指數呈顯著的反比關系,且與前述模型(1)相比,模型(2)解釋變量系數的絕對值更大。這可能是因為電商經濟發達的省域同樣也是中國經濟實力雄厚、對外開放成果顯著的區域,這些地區的居民對于電商的信任程度和需求水平都比較高,有利于實現電商經濟的規模效應,從而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的居民開始嘗試發展電商經濟。此外,城鎮化率與泰爾指數負相關,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進一步推動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消除貧困及實現共同富裕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然而,在農村電商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生的是正向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部分省區市的經濟都實現了長足的發展,然而除了浙江省、廣東省等東南沿海少部分地區外,經濟總量高的省份往往面臨著更大的貧富差距問題。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除了要關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即使是在電商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域,也應當采取對應措施縮小收入差距。
模型(3)中,雖然淘寶村數量與泰爾指數之間仍然存在著反向關系,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在農村電商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互聯網技術不發達,導致電商經濟起步較晚、發展較慢,當地居民尚未形成對電商的需求和依賴,電商經濟對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作用并不明顯。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率均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由于電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起點較低,存在較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可以縮小收入差距。最后,與模型(2)的結果一致,對外開放程度與泰爾指數同樣正相關。
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成熟和繁榮,電商技術不斷下沉,以淘寶村為主的農村電商為促進農村產業轉型、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本文的研究,得到結論:首先,發展電商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縮小有促進作用。其次,地區收入差距較大。在電商經濟發達地區,這一影響的效應更加明顯。最后,在電商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起點低、發展空間大,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具有促進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第一,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大力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應當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移動支付、物流運輸等配套設施。同時可以開辦電商經濟培訓班,科普電商平臺、貨物配送、客服溝通等基礎知識,調動農村居民自主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并鼓勵城鎮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或創業。
第二,采取措施縮小電商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目前農村電商經濟的發展仍集聚在東南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區的淘寶村數量較少。國家應當在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電商欠發達地區一定的優惠和傾斜,并鼓勵電商龍頭企業積極開拓中西部市場,通過直播帶貨、電商晚會等形式進行當地特產的精準營銷,也能給扶貧脫貧帶來一定的助力作用。
第三,結合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電商經濟。對于電商經濟欠發達地區,應繼續大力發展經濟,夯實物質基礎,并推動城鎮化進程。農村居民收入增加也能提高對電商的需求和依賴度,從而進一步推動該地區農村電商經濟的發展。而對于電商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城鎮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應當將發展重點轉向對外開放,進一步打開農村電商的需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