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雄,陳紅惠
(廣西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①,產業內貿易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例如,Duan L推廣建立了一個包含資本和勞動的產業內貿易雙因素模型②;Kim SJetl研究了中韓、日韓和美韓的產業內貿易變化③;Yao L I研究了中俄產業內貿易的特征和水平④;Jian-Ping P研究了中英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⑤;程中海等分析了中國與RCEP國家產業內貿易狀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⑥;孫致陸等研究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問題⑦;孫江明等研究了中國與貿易伙伴國在農產品方面的產業內貿易情況⑧;晁文琦等研究了中美旅游服務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⑨。此外,王紹媛等在中美服務業方面⑩,孫瑩等在中國-東盟高新技術產品和裴輝儒等在中韓機電產品等方面的產業內貿易問題研究也備受關注??。
中國與印度的能源貿易對雙邊能源合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加之特殊的地緣政治關系使中國與印度開展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目前,關于中國與印度能源合作問題的研究中,De-Mu L I從地緣政治分布的角度分析兩國的海外能源戰略?;劉紅濤等從能源戰略布局視角分析了中國與印度的合作前景?。此外,中國與印度在海外市場的競合博弈和能源共贏性發展等問題也受到一定關注??。
近年來,中國與印度雙邊能源貿易波動頻繁,起伏較大(見圖1)。2010—2018年中國與印度雙邊能源貿易總額變化呈現小幅下降趨勢,然后在2018年上升到最大值,隨后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雙邊能源貿易額達到11年間的最大值即21.27億美元,是2020年的3.9倍,雙邊能源貿易平穩性有待提升與維持。

圖1 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雙邊能源貿易總額變動趨勢圖
從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能源貿易情況來看(見表1),除2012年和2018年中國對印度能源進口總額高于出口總額外,其他年份均以貿易順差情況為主,即中方順差印方逆差。具體看,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能源貿易順差情況差異較大,2011年中方貿易順差為5.7115億美元,是2019年的7.6806倍。

表1 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能源貿易情況(單位:億美元)
在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能源貿易中,占比最高的是石油及石油制品,貿易總額為65.8558億美元,約占貿易總額的61.78%(見表2)。其次為煤炭及煤制品,貿易總額為39.6522億美元,約占貿易總額的37.20%。之后則分別為天然氣、生物質能、油頁巖及油砂、泥炭及泥炭制品,各類產品的貿易總額分別為0.7397億美元、0.3471億美元、0.0037億美元和0.0001億美元,四類能源產品約占貿易總額的1.0231%。

表2 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不同類別能源產品貿易總額 (單位:億美元)

此公式用于靜態測量。然后運用公式進行整體水平測量,公式為:

1.整體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分析。結合式(1)和式(2),測算出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GL指數,結果如圖2所示。從總體上看,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GL指數波動較為頻繁。2010—2018年間表現出小幅升降、波動頻繁的情況,呈現波動起伏不定的特點;2018年后GL指數則呈現上升趨勢。不同年份間,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的GL指數差異較為明顯,2020年GL指數達到0.5604,但2018年的GL值卻低至0.0018,整體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的穩定性有待提升。此外,除2020年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GL指數達到約0.5604外,其余年份的GL值基本上均小于0.5,可見,從靜態分析上看,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產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圖2 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GL指數變動圖
2.區分能源產品類別后的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分析。結合公式(1)和公式(2),在區分能源產品類別的情況下,測算出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不同能源產品類別的能源貿易的GL指數,結果見表3。總體上看,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在5種類型上的貿易,其中石油及石油制品在2017年和2020年的GL值均大于0.5,分別為0.9092和0.6950,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其次,相較于石油及石油制品外的能源產品,中國與印度在生物質能上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也較高,2017年的GL值為0.4170;2010—2020年GL指數均值約為0.1062。最后,在剩下的4個類別的能源產品中,大部分年份內是處于不存在產業內貿易或無貿易額的情況,如泥炭及泥炭制品在發生貿易額的2012年也未存在產業內貿易,GL指數均值為0。

表3 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分類能源產品GL指數
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動態測量,公式為:

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內貿易水平測量,公式為:

1.整體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分析。結合公式(3)和公式(4),測算出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BI指數,得到中國與印度的能源產品貿易的BI值約為0.4380,小于0.5,產業間貿易是中國與印度的能源產品貿易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2.區分能源產品類別后的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分析。結合公式(3)和公式(4),在區分能源產品類別的情況下,測算出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不同能源產品類別的能源貿易BI指數,結果見表4。其中,兩國間的石油及其制品貿易的可以看到,BI值約為0.3433,是BI值最大的一類產品,影響比較明顯。

表4 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分類別能源產品BI指數
1.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靜態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方面,除2020年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GL指數達到約0.5604外,其余年份均小于0.5。在能源類別方面,除了石油及石油制品這類能源產品的GL指數在個別年份高于0.5外,其余的能源產品類別中,較多年份的GL值均小于0.5,處于不存在產業內貿易或無貿易額的情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動態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方面,中國與印度的能源產品貿易的BI值約為0.4380,小于0.5,中國與印度能源產品貿易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產業間貿易。區分能源產品類別后,產業內貿易對石油及石油制品類別上的貿易量變化有一定影響,但是中國與印度的能源產品貿易的BI值在煤炭及煤制品、天然氣、生物質能和油頁巖以及油砂這4種類型上均較小,表明產業內貿易在貿易增量變化的作用較小。
2.產業內貿易水平波動較為頻繁,差異明顯。靜態分析結果方面,從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GL指數來看,不同年份間,中國與印度整體能源貿易的GL指數波動較為頻繁,年份間差異較為明顯。2020年GL指數達到0.5604,但2018年的GL值卻低至0.0018,整體能源產業內貿易水平的穩定性有待提升。區分能源產品類別后,各能源產品類別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差異明顯,如2020年中國與印度在石油及石油制品上的GL值為0.6950,而天然氣和泥炭及泥炭制品的GL指數均為0。動態分析結果方面,在不同能源產品類別上,產業內貿易在貿易增量變化方面的作用各不相同,如2010—2020年中國與印度石油及石油制品的BI指數為0.3433,而天然氣和泥炭及泥炭制品的BI指數卻為0。
1.加強能源領域合作,提升產業內貿易水平。以“一帶一路”倡議踐行為契機,在金磚國家峰會框架下,通過合作基地建設推進能源合作項目發展,以多元服務提供為目標,積極搭建中印能源合作平臺;以多元化項目開辟為推手,加快雙邊能源合作的優化提升,加大合作機制的實施力度,根據雙邊能源消費結構特征,從多種能源產品類別上展開貿易合作往來,推動中印能源貿易市場規模質和量的提升,促進產業內貿易水平優化。
2.加強政治互信,積極規避雙邊能源貿易合作風險。中印政治戰略互信是雙邊能源貿易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推動中印能源貿易進一步優化發展要在雙邊互信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合作保護機制,完善政府間的雙邊對話機制,從而有效規避雙邊能源貿易合作風險,進而推動雙邊能源貿易穩步綜合發展。
注釋:
①SAWYER W C,SPRINKLE R L,TOCHKOV K.Pattern and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Asia[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0(21):485-493.
②Duan L.A Two-factor Mod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A Demonstration of Robustness of Krugman's(1980)Model[J].系統科學與信息學報:英文版,2019(5):422-436.
③Kim SJ,Cho B T.Determinants Of South Korea’SIntra-Industry Trade With Her Major Trading Countr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SER),2018,63.
④Yao L I.An Analysis on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J].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9.
⑤Jian-Ping P,Bing-Bing C.Analysi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ino-British Service Industry:Based on Sino-British Services Trade Databetween 2002~2016[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9.
⑥程中海,屠顏潁.中國與RCEP國家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新測度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增加值貿易視角的分析[J].商業研究,2021(01):75-87.
⑦孫致陸,李先德,李思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57-68+176.
⑧孫江明,儲心怡.中國與貿易伙伴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分析——基于分類農產品的SAR模型[J].世界農業,2019(10):61-70+104.⑨晁文琦,胡婧瑋,王曉云.中美旅游服務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灰色關聯分析[J].經濟問題,2018(11):74-79.
⑩王紹媛,陳楊.中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江漢論壇,2019(05):60-67.
?孫瑩,李二青.中國-東盟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問題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7(04):45-53.
?裴輝儒,王煊,寇煜坤.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基于發展水平與影響因素視角[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7(03):109-117.
?De-Mu L I.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Strategic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gn Languages,2007.
?劉紅濤,張夢露.中印在中亞地區的能源戰略布局及博弈前景[J].南亞研究季刊,2017(02):16-22+4.
?彭念.中印在海外能源市場的競合博弈——以非洲和緬甸為例[J].南亞研究季刊,2018(02):20-27+4.
?龔勤林,楊文武,盧鵬輝.中印能源共贏性發展互動機制探討[J].南亞研究季刊,2014(02):85-89+6.
?GRUBEL H G,LLOYD P J.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5,6(3):312-314.?劉雪嬌.中國與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及影響因素[J].國際貿易問題,2013(12):87-95.
?馮宗憲,蔣偉杰.基于產業內貿易視角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研究[J].2017(03):166-176.
?BRüLHART M.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4,130(3):6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