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辛 戴心來
摘? 要? 大學生學習投入是提升其學習成效的重要保障,而教師教學行為無疑是影響學習投入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混合學習成為當前教育變革新常態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問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以教學臨場感理論為指導,開展教學設計與組織、促進對話、直接指導和教學評價四個維度與大學生學習投入之間關系的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行為對學習投入的行為、認知和情感各個維度均有顯著預測作用,促進對話行為能夠顯著預測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投入水平,教學評價行為對學生的行為投入具有顯著預測作用。據此提出三點研究啟示,即增強教學設計的精準性、強化對學生引導與激勵、完善績效評價,以促進大學生學習投入,有效增強混合學習效果。
關鍵詞? 學習投入;教學行為;混合學習;大學生;教學臨場感;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5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17-0022-06
0? 引言
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學習研究和教育實踐領域關注的核心問題,學習投入作為提升學習成效的重要保障,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研究者或從學生角度如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等,或從學校環境如學習氛圍、學校制度等,以及從教師角度如教學風格、師生交互等,開展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探究。其中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任何教育變革最終都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而落實,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僅會對學生諸如學科知識、專業技能等產生顯性影響,也對其思維和素養的提升產生隱性影響,成為影響學習投入的一個關鍵因素。但目前研究大多基于在線學習或傳統課堂的學習環境,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進以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混合學習正成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探究新環境下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機制,成為高等教育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本研究即開展混合學習環境下教學行為與學習投入間的關系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利用回歸分析對教學行為如何影響學習投入、其影響程度以及所影響學習投入的具體維度進行深入探究,揭示教師行為與學習投入之間的影響機制,從而為提升大學生混合學習成效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1? 文獻研究
1.1? 混合學習環境下教師教學行為研究
教學行為通常指教師引起、維持以及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1],其研究起源于學者Kratz所制定的優秀教師特征量表,旨在為學校培育優秀教師以及改進其教學行為提供參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者已從初期只關注教師的外顯特征與教學結果間的關系、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構成等方面逐漸深入教師教學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教學有效性研究[2-3]。而伴隨在線學習的蓬勃發展,遠程教育中的教師教學行為研究受到高度重視,為深入探討混合學習環境下教學行為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當前混合學習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廣泛應用的學習方式,主要強調將在線學習的優勢與傳統課堂學習的優勢相結合,將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學習方式進行有機融合。混合學習研究初期多重視技術層面,如混合學習環境構建與資源配置,但隨著對混合學習效果的重視,研究逐漸聚焦于混合學習的教學設計及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等方面,而教師的教學行為無疑是混合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推動學生學業成功和個人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學臨場感是混合學習環境下較常用于指導教學行為研究的理論框架,來自加拿大學者Anderson T等[4]提出的探究社區理論。其中教學臨場感是該理論的核心要素,指對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社會過程的設計、促進和指導,目的是實現學習者富有個人意義和教育價值的學習效果。它包括三種教學行為:教學設計與組織、直接指導和促進對話。目前,教學臨場感模型已被應用于一些系統的評價研究中,如用以評價計算機會議系統中師生的信息交流、網絡課程論壇中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乃至拓展到整個網絡課程的研究之中[4-6]。學者Shea P等[7]在研究中發現教學臨場感也體現于教師評價與反饋過程中,于是為充分理解和評估在線課程的教學臨場感,他們對原理論框架進行改編,增加第四個行為維度即教學評價,并據此開展教學臨場感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影響研究。王廣新等[6]借鑒Shea P等人的教學臨場感調查問卷,開展網絡遠程教育課程的教學臨場感實證研究,分析學生的教學臨場感水平與其自我報告的學習績效間的影響關系,為教師教學行為的改善提供依據。
本文關于混合學習環境下教學行為的研究,主要以教學臨場感理論為基本研究框架,同時考慮所實施的課程特點及大學生學習狀況評價的需要,將圍繞教學設計與組織、直接指導、促進對話和教學評價四個維度開展探究。
1.2? 混合學習環境下的學習投入研究
投入作為組織行為學中的概念,主要指個體投入群體活動時的一種狀態。學習投入是投入概念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其最早提出者Schaufeli W B等[8]將其界定為一種與學習相關的積極、飽滿的情緒與認知狀態。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形成如任務時間理論、學習卷入理論、參與認同模型等一些經典的學習投入理論或模型。其中Fredricks J A等[9]提出由行為、認知和情感投入三個維度構成的投入模型是應用較為廣泛的理論框架。如美國學習投入中心據此框架構建學習投入量表,對中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的學習投入水平進行測評[10]。我國學者楊立軍等[11]利用漢化版的大學生投入度調查(NSSE)量表,開展行為、認知和情感三個維度的分析,以考察我國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現狀。針對混合學習環境,周媛等[12]通過對學生行為、認知和情感投入的測量,分析不同學習活動對學習投入產生差異的原因,為促進學生的混合學習投入效果提出有效措施。馬婧等[13]基于該學習投入理論,提出混合教學活動設計的八個重要原則,并據此開展以提高學生學習投入為核心的混合學習活動設計。
研究表明:大學生學習投入高對于促進其取得良好的學業成就至關重要。因此,有關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其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無疑是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外基于績效的教學模型也較早地提出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投入的重要作用,認為教學行為通過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進而對學習績效產生影響[14]。國內學者趙輝等[15]從學生視角出發,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行為的不同維度對學生主動性學習投入、規則性學習投入以及課堂學習收獲的影響。劉斌等[16]研究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師支持行為對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發現自主支持行為對學習投入的影響力最大,并提出促進在線學習投入的相關措施。
綜上所述,雖已有研究指出教師行為對學習投入具有影響,但研究環境大多基于在線學習環境或傳統教學課堂,對于混合學習環境的研究目前較缺乏,且教學行為與學習投入之間的影響關系到底如何,具體影響學習投入的哪些維度,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開展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以揭示混合學習環境下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習投入的影響機制,為提高高校混合學習質量提供借鑒。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情境
本研究以某師范大學的一門師范生公共必修課現代教育技術為研究情境,該課程以超星學習通 為線上學習環境,線下教學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機房開展混合學習。課前,教師設計多項學習活動,并將文本、視頻等學習資源及活動安排等信息發送到學習平臺上,以便學生開展在線自主學習與互動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直接指導、促進對話等教學行為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課后,教師通過學習平臺的統計數據監測學生作業提交、單元測試及小組作品完成情況并給予及時反饋。
2.2? 研究模型
混合學習可以有機統整在線學習與課堂面授學習的優勢,有助于學生自主控制學習的時空與路徑,也有助于師生情感交流與同伴交互,因此深得大學生的青睞;但同時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在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相混合的環境下,教師的教學準備、實施及評價等一系列教學行為都出現新變化,從而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度。通過上述文獻梳理以及專家訪談,本文提出混合學習環境下教學行為對學習投入影響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相關變量說明如下。
本研究的自變量是教學行為。其中,教學設計與組織反映課程開始前教師的教學準備,混合學習包含在線學習和傳統課堂學習雙重活動,使教學設計組織更具挑戰性,需要更全面地考慮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設置課程內容、安排學習活動、規劃任務時間以及制定評價量規等,尤其學習活動需要被清楚地結構化,相關信息更加明確和透明地傳遞給學生;直接指導主要指教師的課堂直接講授與指導,強調課程重難點問題的講解,并關注學生課前學習過程中的疑問解答,即不僅呈現內容和問題,還要診斷誤解與需求,糾正學生錯誤認知,幫助其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對話主要是營造學習氛圍,吸引學生參與課程內容的互動交流,從而促使其主動構建知識,如認可學生的課程參與、鼓勵學生發表意見、提出啟發性問題以激發討論等;教學評價指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給予反饋與評價,包括課前自主學習、參與討論活動、完成作業任務等。混合學習環境下的評價反饋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面授課堂的及時反饋,在線平臺針對性的評價反饋,等等。
本研究的因變量是學習投入。其中,行為投入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教師和同伴之間的交互以及小組協作。混合學習環境提供靈活的學習時間、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機會。與傳統的課堂學習相比,混合學習中的多樣化交流工具以及學習活動可以促進師生之間交流討論與協作,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通過在線交流工具與教師討論課程相關內容或建立學習共同體,對于較為復雜的問題可以在面對面課堂教學中進行討論或小組協作。認知投入主要強調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以及自我調節能力。在混合學習環境的支持下,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通過教師傳遞的相關信息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初步認知,在課程中通過交流互動完成對知識的應用與創造、評價等更為高級的認知活動,以及使用策略進行自我調節。情感投入強調學生對于混合學習的興趣、熱情以及認同感。學生利用混合學習提供的豐富學習資源以及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通過教師在合適時機所給予的情感支持以及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產生對課程以及同伴之間的認同感。
2.3? 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的主體由混合學習環境下的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投入兩部分組成,均參考已有文獻中的成熟量表,如前者主要以美國學者Shea P等[7]基于教學臨場感開發的量表,以及蘭國帥所編制的中文版探究社區量表中的教學臨場感部分作為問卷改編的基礎,后者主要借鑒馬婧等[13]構建的混合學習環境下學習投入的調查量表進行編寫,同時邀請三名碩士研究生對量表進行翻譯和校對,通過對原始問卷項目的刪減、測試及修訂,并邀請兩名專家進行審閱以保證量表的內容效度,最終保留教學行為15個題項以及學習投入20個題項。其中教學行為包括教學設計與組織三題項、直接指導三題項、促進對話五題項和教學評價四題項,學習投入包括行為投入九題項、認知投入五題項和情感投入六題項。所有測量指標均按李克特5點計分。
2.4? 研究對象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以參加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大三學生為調查對象,涵蓋的專業包括音樂學、教育學、特殊教育學、學前教育、美術學等。通過問卷星進行問卷發放與回收,共回收問卷246份,獲取有效問卷207份,有效率達84.1%。
3? 數據分析
3.1? 信效度分析
經測量,教學行為問卷中教學設計與組織行為、直接指導、促進對話和教學評價四個維度以及問卷整體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分別為0.937,0.928,0.916,0.903,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χ2/ν=3.578,NFI=0.897,RMSEA=0.079,RFI=0.864,IFI=0.909,CFI=0.909)均達到模型的適配標準,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學生學習投入問卷中行為投入、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及問卷整體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分別為0.873,0.865,0.833,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χ2/ν=3.328,NFI=0.887,RMSEA=0.056,RFI=0.871,IFI=0.916,CFI=0.918)均達到模型的適配標準,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
3.2?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變量之間關系密切程度的統計方法。本研究利用SPSS 26.0采用積差相關分析法對教學行為和學習投入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表中相關系數的P值均小于0.01,表明各變量之間均呈現顯著的相關性,說明教師教學行為各維度與學生學習投入各維度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
3.3? 回歸分析
研究使用SPSS 26.0軟件,以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直接指導、促進對話和教學評價四種行為為自變量,以學生的行為投入、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多元線性回歸方式,分析出對學習投入各維度最具影響力的教學行為,如表2所示(經分析,直接指導對行為投入、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沒有產生影響,相當于無關變量,不進行分析)。
表2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對學生行為投入最具顯著預測力的是教師的教學評價(β=0.439,P<0.001)和教學設計與組織(β=0.397,P<0.001),這兩個預測變量和因變量行為投入之間的決定系數(R2)為0.650,表明教師的教學評價和教學設計與組織行為共同解釋了行為投入總變異量的65%,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是其顯著預測變量。這意味著教師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安排學習活動并提供及時的反饋與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積極進行課堂交互,主動投入學習活動。
表2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β=0.476,P<0.001)和促進對話(β=0.343,P<0.001)最能夠顯著預測學生的認知投入,這兩個預測變量與學生認知投入之間的決定系數為0.623,表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和促進對話行為共同解釋了學生認知投入總變異量的62.3%,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是其顯著預測變量。這意味著教師對學習活動進行精心設計與組織、吸引學生參與課程內容的互動交流,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
表2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β=0.489,P<0.001)和促進對話(β=0.352,P<0.001)同樣也能顯著預測學生的情感投入,這兩個預測變量與學生情感投入之間的決定系數為0.657,表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和促進對話行為共同解釋了學生情感投入總變異量的65.7%,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是其顯著預測變量。這意味著學生對混合學習的興趣、熱情等依賴于教師對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安排、學習氛圍的營造等。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可得到教學行為對學習投入的影響路徑模型,如圖2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能夠顯著預測學生學習投入的各個維度,其中對情感投入預測值最高達0.489,認知投入次之為0.476,行為投入最小為0.397;促進對話能顯著預測學生的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分別為0.343和0.352,情感投入略高;教學評價能夠顯著預測學生的行為投入,預測值為0.439。
4? 研究結論與啟示
4.1? 研究結論
4.1.1? 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行為能夠顯著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行為、認知和情感投入各個維度
教師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安排結構化的學習活動,并將課程概要、學習任務和要求等信息明確傳遞,則學生即可依據任務要求來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并被精準設計的學習內容及討論活動所吸引,極大激發學習熱情,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利于完成對知識的綜合與創造等更為高級的認知。
4.1.2? 促進對話能夠顯著影響學生的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
在混合教學環境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幫促者,通過營造對話氛圍、創設合理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其利用已有認知結構建立與問題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分享觀念,進行知識的碰撞,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課堂中的問題引導、觀點分享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更愿意投入學習活動。
4.1.3? 教學評價能夠顯著影響學生的行為投入
通常學生基于學業考核壓力會格外關注教學評價與反饋,為了獲得更好的評價以及考核成績,他們會根據教師的反饋不斷優化自己的學習行為。教師對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監督與反饋,有利于學生及時調節與跟進學習任務,并積極主動學習新知識;而對討論話題及作業任務的反饋評價會進一步促進學生與同伴間的交流協作,明晰個人存在的問題,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加大行為投入,而且針對性更強。
4.2? 研究啟示
教師教學行為是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重要因素,理解教學行為各子維度對學習投入在行為、認知和情感各層面的影響,對于啟發教師在混合學習環境下設計與實施教學以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學習投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得到如下啟示。
4.2.1? 增強教學設計的精準性,促進學生加大學習投入
鑒于本研究發現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行為對學生的學習投入各維度均有顯著影響,因此對教學設計與組織階段應予以高度重視,增強教學設計的精準性。如教師對課程結構的設計應具有專業性和合理性,在進行教學設計與組織時應留有一定的空間,能夠預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況以及需求,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發展。對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應體現層級性和具體性,對于教學評價量規的設置內容應詳細化、全面化。精心設計和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并促使其持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投入,實現高水平學習。
4.2.2? 強化對學生的引導與激勵,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在開展混合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其意識到自己是投入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并關注個人行為以擺脫知識灌輸方式,采取平等的對話交流,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分享活動習得,促進學生的情感投入。同時,教師在與學生對話交流中關注對學生的點撥,避免單一呆板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探索的權利,增強學生的認知投入,以探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支持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4.2.3? 完善混合學習績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研究發現,學生在混合學習過程中具有較為明顯的績效評價導向特征,因此可通過優化和完善混合學習績效評價以促進學生學習投入。要避免學生過度關注結果性評價,將學生的線上線下表現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而且不只評價學生簡單的提問、交流等行為表現,將學生的討論內容質量以及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因素也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完善混合學習績效評價,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傅道春.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陳明選,耿楠.測評大數據支持下的有效教學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9,37(3):95-102.
[4] Anderson T, Rourke L, Garrison R, et al. Assessing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uter Conference Context[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1,5(2):1-17.
[5] 楊素娟,莫冬敏.網絡教育課程論壇教學性存在的個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12):39-44.
[6] 王廣新,白成杰,陸宏.網絡遠程教育課程的教學臨場感實證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9):42-47,53.
[7] Shea P, Vickers J, Hayes S. Online InstructionalEffort Measured through the Lens of Teaching?Presence in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A Re-Examination of Measures and Approach[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Distance Learning,2010,11(3):127-154.
[8] Schaufeli W B, Salanova M, González-romá V, 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 Two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3(1):71-92.
[9] Fredricks J A, Blumenfeld P C, Paris A H. school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the Evidence[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59-109.
[10] Ernest T P, Tricia A S, Charles B. How Effective Are the NSSE Benchmarks in Predicting?Important Educational Outcomes?[J].Change: The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2010(1):16-22.
[11] 楊立軍,韓曉玲.基于NSSE-CHINA問卷的大學生學習投入結構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3):83-90.
[12] 周媛,韓彥鳳.混合學習活動中學習者學習投入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11):99-105.
[13] 馬婧,韓錫斌,程建鋼.促進學習投入的混合教學活動設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39(3):67-75,92.
[14] Greenwood C R. The case for performance-basedmodels of instruction[J].School psychology?Quarterly,1996,11(4):283-296.
[15] 趙輝,陳勁松.大學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學習投入與學習收獲:學生視角的調查[J].高教探索,2018(3):37-42.
[16] 劉斌,張文蘭,劉君玲.教師支持對在線學習者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11):63-68,80.
*項目來源:遼寧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課題“后疫情時代基于師徒制的教師實踐性知識培養模式研究”;遼寧師范大學教改項目“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實踐性知識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編號:LS201827)。
作者:張玉辛,遼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技術;戴心來,通信作者,遼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技術(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