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原名潘希真,當代女作家。從小在溫州、杭州兩地學習生活,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橘子紅了》《永是有情人》《水是故鄉甜》《萬水千山師友情》《讀書與生活》等。
中秋節前后,正是故鄉桂花盛開的季節。
小時候,我無論對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賞。父親總是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梅花,那是木蘭花……但我除了記些名字外,并不喜歡。我喜歡的是桂花。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
故鄉靠海,八月是臺風季節。桂花一開,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來臺風啊!”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著:“只要不來臺風,我就可以收幾大籮。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果讓它開過,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風雨吹落比搖下來的香味就差多了。
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呢?”母親說:“還早呢,花開的時間太短,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上布滿陰云,就知道要來臺風了,趕緊叫大家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搖落以后,挑去小枝小葉,曬上幾天太陽,收在鐵盒子里,可以加在茶葉里泡茶,過年時還可以做糕餅。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我念中學的時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兒去賞桂花。回家時,總要捧一大袋桂花給母親。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選自《故鄉的桂花雨》,有刪減)
【賞讀感悟】
文章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重點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字里行間彌漫著作者對家鄉親人和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搖”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諧共生。接著又寫“搖”桂花后,曬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篇末再次點題,使全文充盈著桂花的香味,看似淡淡的一句話,實則傳遞出了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深深懷念。故鄉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樂連在一起的,那種“搖花樂”和桂花雨已植進了她的生命,成為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記憶。
【學技法】
1.刻畫細節,情感飽滿。缺少細節的作文,猶如沒有放調料的飯菜。搖桂花前后的“鋪、抱、搖、揀、鋪、曬、收、泡、做”等一系列動詞,流露出了桂花給自己童年帶來的無窮樂趣。在八月的臺風季節,作者用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把母親對桂花的關心與牽掛表現得格外生動;又用動作描寫,把母親收桂花送給鄰居的淳樸與善良加以展現,讓人無法不對這樣的母親肅然起敬。
2.借物抒情,尋找情感載體。生活中與童年有關的載體很多,一個物件,一個場景,無不承載著童年回憶。如本文,作者是寫搖落的桂花雨,更是在寫濃濃的回憶。作者不直接說想念童年生活,而是通過桂花來寄托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思念。這種通過具體事物表達情感的方法就是借物抒情。如果同學們能找到承載童年回憶的事物,并以此為線索行文,作文思路會清晰,主題也會更加鮮明深刻。
3.寫好一條線,串起整篇文。《桂花雨》這篇文章的一條暗線就是“香”,作者喜愛桂花的原因就是因為花香,與桂花有關的事(搖桂花等)那么快樂,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桂花雨是“好香的雨”。不管桂花開還是謝,整個村莊彌漫的也都是桂花香。因此,抓住“香”這條線索,串起整篇文章,也就串起了濃濃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