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英
中職學校語文課,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的基礎性學科。對中職學校學生來說,將語文課與專業相結合,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一、目前中職學校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現狀及專業興趣
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習慣不好,語文基礎薄弱,大多學生對學習語文不感興趣,語文基本素養差。但是對專業課卻特別喜歡,尤其是學習機加類專業的學生,對數控技術、焊接技術、汽車維修技術得心應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歌舞、繪畫、戲劇表演信手拈來;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對PS、CorelDRAW 、3D Max等課程愛不釋手……基于各專業學生的不同特點,多年來我積極探索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找到它們之間的契合點,讓學生在文化傳承中學習語文,在專業興趣中學習語文,在對專業的體驗中學習語文,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在專業精神中學習語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更突出了語文的專業性、實用性。
二、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實踐探索
1.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家園,職業學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過程中,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支撐和滋養。將中華民族傳統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是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促使他們自覺承擔起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
就目前職業學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程度來看,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喜愛感相對較低,甚至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后的、封建的,不愿意主動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針對這一現象,職業學校應以語文課堂為陣地,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力度,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提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激發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將熱愛祖國語言文字、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養愛國情感作為重要教學目標,結合職業學校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發展需求,選擇合適的傳統文化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此來促進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
2.將專業興趣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遍活潑好動,在演唱、舞蹈、美術、表演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表演欲望強,因此在語文課上,采取情境教學法,以表演的方式進行,就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學習《雷雨》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就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表演天分,從角色的分配到排練,從服裝到道具的選擇,同學們都精心準備。將原本教材中的生硬人物周樸園、繁漪、魯侍萍、周萍、四鳳,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之間的感情,一下子明晰起來。一場話劇表演,讓同學們熱情高漲,意猶未盡。在表演中了解了戲劇的常識,在表演中了解作者曹禺先生,在表演中把握了戲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人物的性格特點,體會到了作者借助濃厚的戲劇氛圍和富有詩意的語言所傳達的悲劇意識,實現了語文與藝術的結合。
3.將對專業的主題探究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探究式學習能夠讓學生通過自身各項條件自主學習,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與專業融合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開展主題式體悟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對專業、對語文課、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和感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學習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本來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在平面設計專業班,我們與專業課老師合作,以“我的‘中國風”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體悟式探究活動。教師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出帶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如漢服、中國結、青花瓷等,并將制作流程和工序通過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最后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向大家介紹整個設計作品,并將作品在學校公共宣傳欄進行展示。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既學會了說明方法,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更好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4.將實踐活動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將語文課與專業結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在《求職——步入職場第一步》課堂教學中,我們就以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自身的專業特長為依據,按照數控綜合技術、數控車工技術分組。組長對本組隊員進行分工,有負責搜集資料的,有負責采訪的,有負責與企業聯絡的等等。在語文老師和就業辦老師的協助下,首先,查找企業資料,選擇企業并陳述選擇的理由:一組同學選取廈門銀華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選擇理由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喜歡廈門這個城市,想去外面的世界體驗一下,更重要的是企業崗位符合數控綜合技術優勢;二組同學選擇吉林省世寶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家園,選擇當地的企業,而且企業崗位符合數控車工技術優勢。其次,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設計好采訪問題。一組采取微信視頻采訪的方式,采訪廈門銀華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人事部經理和我校在該企業就業的優秀畢業生,二組采取實地采訪的方式,采訪吉林省世寶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長及我校在該企業工作的畢業生。前期工作準備好之后,兩組同學分別擬寫求職信。課堂上,兩個小組代表分別介紹人員分工及準備工作,并展示求職信;兩組成員對求職信進行互評,并提出修改意見,最后教師作出評價。通過此次語文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求職信的寫法,提高了社會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在小組合作學習和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培養了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
5.將專業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梁啟超曾經說:“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凡職業都是有趣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就會發生。”中職語文教材職業模塊“敬業與樂業”單元《“大國工匠”彭祥華》一文中,彭祥華是一個普通的爆破工人,卻用精準的技藝詮釋了工匠的選擇與追求:敬業、樂業、創新。同時,他也用“以一身犯險而保大業安全”的超人膽魄,演繹了工匠的責任與擔當。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們選擇了兩種方式,一是觀看紀錄片,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彭祥華的精神品質,再觀看相關《大國工匠》的專題片,發現當代中國制造業的頂級技藝,展現中國制造的高端品質,挖掘當代工人的工匠精神,同時結合專業特點,討論大國工匠的精神內涵;一是為弘揚工匠精神、感悟工匠精神和踐行工匠精神,以職業教育活動周為契機,開展工匠進校園活動。如2021年,我校就組織了以“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四平工匠”進校園活動。活動中我們邀請了三位四平的勞模、工匠走進校園,他們回顧了自己在平凡崗位上積蓄的感動和力量,向在場師生講述了一個個壯志凌云、自強不息的技能人才成長故事,展示了他們“匠心筑夢”的不平凡歷程。此次活動,身邊人講述他們的成才歷程,更接地氣,更有利于理解課文中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的內涵,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技術、鉆業務、練本領的積極性,進一步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鮮明導向,倡導“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
總之,在職業學校把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將語文與藝術、技術、傳統文化相結合,既符合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真正讓每一位勞動者都有夢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機會。43DB3E02-5687-4809-ABF9-3D8EBA55AD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