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外公布之際,中央農辦負責人就《方案》制定印發和貫徹落實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什么?
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必須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一是在理念上堅持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搞建設,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組織保障等方面作用,不搞大包大攬、強迫命令,不代替農民選擇,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

二是在目標上堅持從實際出發,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結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分區分類明確目標任務,合理確定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三是在推進上堅持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合理安排村莊建設時序,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承受的基礎之上,防止刮風搞運動,防止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拆建、大開發,牢牢守住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底線。
四是在方式上堅持充分體現農村特點,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模式。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建設,實現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健全建管用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確保鄉村建設項目長期穩定發揮效用。
問:鄉村建設的重點是什么?
答:鄉村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水平、標準、檔次可以因地而異、高低有別,重點是保障基本功能,解決突出問題?!斗桨浮穱@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12項重點任務,概括起來就是“183”行動。
“1”就是制定一個規劃,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鄉村規劃是鄉村建設的施工圖,只有有了規劃,鄉村建設才有章法、有規矩。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明確村莊布局分類,合理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優化布局鄉村生活空間。積極有序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發揮村莊規劃指導約束作用,確保各項建設依規有序開展。
“8”就是實施八大工程,加強農村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穩妥有序推進八個方面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道路方面,重點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以縣域為單元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公路骨干網絡,推動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
二是供水方面,重點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加強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保障轉變。
三是能源方面,重點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按照先立后破、農民可承受、發展可持續的要求,穩妥有序推進北方農村地區清潔取暖。
四是物流方面,重點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
五是信息化方面,重點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進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
六是綜合服務方面,重點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
七是農房方面,重點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逐步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深入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
八是農村人居環境方面,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統籌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3”就是健全三個體系,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和鄉村治理。推進服務和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一是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形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發揮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支撐作用,促進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在縣域內統籌配置和銜接互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
二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深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三是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進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數字化等典型做法。
問:《方案》在鄉村建設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方面提出了哪些措施?
答:圍繞強化鄉村建設“人、地、錢”要素保障,《方案》提出了一攬子政策支持措施。
一是投入保障。從財政投入、金融服務、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健全鄉村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明確中央財政、中央預算內投資、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等支持鄉村建設具體要求,創新金融服務拓寬鄉村建設融資渠道,大力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鄉村建設。
二是用地保障。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保障鄉村建設行動重點工程項目的合理用地需求。優化用地審批流程,探索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用于支持鄉村建設。
三是人才保障。加快培育各類技術技能和服務管理人員,探索建立鄉村工匠培養和管理制度,支持熟悉鄉村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村莊規劃設計和項目建設,建立健全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等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