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庭 龍泉市昌庭瓷苑
龍泉是著名的青瓷產地。龍泉窯,以龍泉地名命名,以其燃燒時間長、產量大、產品質地優良、出口范圍廣而聞名。它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龍泉窯是宋代景德鎮、鈞窯、定窯、磁州窯、耀州窯六大窯系之一,其中龍泉窯瓷器存世量最多,影響也十分深遠,龍泉青瓷使用“龍泉窯”從古代到90年代。龍泉窯的主要窯場大多位于龍泉溪兩岸,龍泉地處浙南山區,山巒連綿,林木資源豐富,雨量充沛。龍泉盛產瓷土、紫金土等礦藏資源。龍泉溪位于甌江上游流域,它也是甌江的發源地。在中國歷史上,制作陶瓷必須具備水源、瓷土、釉料、燃料和交通運輸等條件。龍泉市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柴火為燒制陶瓷提供燃料,豐富的瓷土釉為制瓷提供原料,有充足的水源為瓷器的戶外運輸和銷售提供便捷的水路運輸。這些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戰亂少的社會條件,加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為龍泉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龍泉青瓷雕刻的基礎是劃花技術。劃花技術最早出現在唐代,并在五代和宋代繼續使用。劃花多用于器物的邊緣、肩部、內里或突出部位,圖案上常飾有兩條連續的藤蔓和云水圖案。它是用鐵針或竹竿垂直畫在坯料表面上形成紋路,坯料的厚度和深度相對單一,坯料厚度均勻。它的特點是線條粗獷、奔放。制作立體、明暗等特殊效果來豐富裝飾,豐富畫面,提升裝飾層次感。由于工具、技術和形式的簡單,上釉燒制后,,隨著釉料的透明度和顏色深度的增加,圖案和線條也隨之流動,設計優雅美觀。在宋代,在劃花的基礎上產生了刻花,陶瓷刻花匠師遵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創建適合各種雕刻需要的工具,并使用不同的刀具通過雕刻圖案,為雕刻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同時吸收書法藝術的筆法,用刀代替筆在粘土上作畫,刻花工藝自此形成。
陶瓷器具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一種裝飾器具,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的同時,更注重青瓷的裝飾性。龍泉青瓷雕刻工藝精湛,工藝精湛,體現了高超的雕刻藝術。其工藝雕琢的瓷器細膩如玉,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它在整個古代陶瓷裝飾藝術中獨樹一幟,獨樹一幟。總的來說,它展示了工匠們杰出的藝術才華。這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其他刻花的陶瓷所無法比擬的。其刀法剛強、鋒利、靈活、流暢、自由、簡單,線條與釉色相結合,相輔相成,使整體圖案寬窄深淺清晰、明暗主次分明,立體感強,達到了平面浮雕的藝術效果。它具有強烈的三維感和空間感。制作精美,工藝精湛,裝飾齊全,布局適宜,展現出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同時龍泉青瓷刻花工藝所代表的主題反映了公眾的審美方向,來源于自然和生活,并以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們經常使用的主題為基礎。刻花工藝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由人們的聽覺、知識或想象力所構成的一些圖像。主題和圖案豐富而廣泛,包括植物、動物、標志、幾何圖形等。其中主要有五旬節玫瑰、蓮花、菊花、水草等動物圖案,特別是珍禽、有前途的動物、昆蟲、水族館等人物圖案,特別是人物故事和佛道造像,常見的幾何圖形是波浪,云紋、八卦回文紋是青瓷裝飾中經常出現的帶有邊緣布局的裝飾圖案。這些主題模擬自然,描述生活中常見的花卉、植物、昆蟲、魚類和市場場景,并從實際生活場景中生成圖像。例如,在水中舒適玩耍的野鴨,以及頑皮的嬰兒通常意味著幸福和強烈的世俗性,反映了中華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慣和愛好,體現了自由創作的理念,體現了工匠們不拘一格的優秀藝術表現力,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龍泉青瓷刻花的主題主要是介于繪畫和圖案之間,布局和結構豐富多變。同時雕刻圖案自然不受干擾,刀法自由簡單,線條銳利流暢,體現出活潑的風格,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龍泉青瓷刻花作品發展存在過度旅游化的現象,產品仿制現象普遍,缺乏質量保證,過度流水線作業導致產品沒有設計感和文化內涵。近年來,青瓷市場呈現下降趨勢。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作坊投入較多精力用于增加產品數量,而非提高產品質量,龍泉青瓷的創作水平過于低下。如果手工匠人們忙于生產粗制濫造的旅游線青瓷刻花產品,勢必是不利于龍泉青瓷刻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尋求一條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目前龍泉青瓷刻花產品已經達到了高品質藝術瓷生產的高峰。高品質藝術刻花產品占龍泉青瓷總營業額的很大一部分,特別是公司和商人采購禮品占主導地位。然而,高質量的刻花青瓷是純手工勞動,難以實現,回報率低。銷售點主要取決于青瓷工匠的名氣和聲望。對于不知名工匠的作品,價格相對較低。當前過分關注優質刻花青瓷,但優質藝術瓷能開拓的市場相對較小,銷售范圍有限,必然導致產品結構單一,制約龍泉青瓷刻花產業的發展。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工藝是一種傳統的手工燒制工藝,一般以口頭指導、觀察、實踐和經驗為基礎。龍泉青瓷傳統燒制工藝的傳承始終以家族血脈為基礎。目前,大師級教師帶徒弟是技術傳承的主要生命線。因此龍泉地方政府大力提倡師徒傳承。一方面,由中央和省級政府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別補助金每年分配給協會的國家和省級繼承人。政府通過指導一些政策和措施(如職稱評定)鼓勵工匠向老師學習。此外,政府還制定了一項人才培訓計劃,鼓勵國家和省級繼承人學徒。“制瓷行業人才五年培養計劃”提到要大力實施劍瓷行業人才培養工程,重點培養陶瓷藝術、工藝美術、創意設計等方面的后續人才。可以設立龍泉青瓷終身藝術成就獎,給予龍泉青瓷藝術家特殊的補充和終身醫療保障,并制定師傅帶徒弟的要求。據相關數據顯示,一些省級代表目前有大約二十名學生,其他幾位全國級別大師由于年齡原因很少有繼承人。雖然通過大師的傳承方法培養的學徒人數很少,但數量少且優秀。師徒傳承是維持需要促進和支持的龍泉青瓷制作和刻花工藝的重要途徑之一。
傳統刻花工藝此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得以生存,是因為技藝可以轉化為產品在市民手中進行流通使用,工匠們在市場上出售并賺取利潤,保證工匠們一家的生活。因此,龍泉青瓷刻花工藝的生產性保護必須依靠生產、流通和銷售策略,將這種刻花工藝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轉化為流通產品在市場上進行流通,保護龍泉青瓷刻花工藝的關鍵需要促成產品的銷售。



龍泉青瓷刻花工藝的傳承和保護,需要在各界的努力下,將其真正的核心刻花技術進行傳承和發展,保持其完整的制作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促進產品銷售和流通的前提下,實現龍泉青瓷刻花工藝的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