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培東 潮州市藝葩木雕有限公司
潮州位于廣東的東部地區,因為當地的人文特征、氣候特征以及地理位置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潮州文化作為當地區別于廣東文化的獨特文化,成為潮州傳統藝術的一部分。潮州木雕以潮州的歷史風俗為基本,除創造了觀賞價值以外,也體現了潮州文化的獨特底蘊,成了潮州民眾所喜愛的文化藝術形式,而隨著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漸重視,潮州木雕的傳承發展也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潮州木雕發源于唐朝,經過宋朝的不斷完善最終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從內涵和形式上來說,潮州木雕融合了泥塑以及石刻的基本形式以及潮州戲等地方藝術的內涵,這種形式在我國木雕藝術中也極具特色。這也讓潮州木雕成為潮州文化的傳承和重要代表,并在 2006 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經歷“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階段后,安史之亂使國勢逐漸衰落,但潮州地區,既無直接戰亂破壞,且中原有大量勞動力南遷經福建、江西入潮,反而繼續向前發展。唐代潮州木雕,從廣州光孝寺的初唐木雕像中,可捕獲到一些概況。這些木雕造型樸實渾厚,刀法簡練有力;概括力很強,已經能夠用最少的線、面刻畫出不同類型的人物性格特征,效果很生動。嶺南地區當時木雕的風格大體也是如此。潮州的開元寺始建于唐,唐木構已無實物,但還遺下有“唐代木魚”原物。其造型與雕法,大體與光孝寺的木雕羅漢相仿,可推測《潮州開元寺志》把木魚年代記載為唐代的可信度較高。開元寺大雄寶殿前的唐代石經幢《浮雕力士》構件和大雄寶殿周圍的石欄肚(裙板)上,有唐代的蓮花瑞草淺浮雕,從中可捕獲唐代大體風格。因為中國古代裝飾以“禮儀”為基本內容,同一時代往往具有相似的題材與結構原則。而且事實上,潮州木雕與潮州石雕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打浮”“疊浮”等都是共同的行業語言詞匯。
在宋代,潮州生產力進一步提高,陶瓷業開始興旺,文化上也是一個人文繁盛的時期。建筑、城市工程在這時有大的突破,著名的湘子橋、韓文公祠、許駙馬府,潮州城墻都是這一時代的產物。宋代潮州建筑木雕,現存的官府住宅許駙馬府中仍保留其若干風格,圓形木雕門簪,上帶連續弧楞;梁架上有裝飾性的卷云駝峰,雕飾手法簡潔有力。在宋代,木雕的髹漆貼金已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六年,宋齊古在山東長清靈巖寺“施五百羅漢記”中記道,“政和之初,得官閩中,俗工造像尤為精,隨同所入食用外,悉付成五百羅漢,歷水陸千里至于靈巖……”,“內辨其質莫非木雕,外睹其飾盡是明金”。可見,宋代福建圓雕佛像已有妝金處理,但未見有用于建筑的記載。潮州建筑木雕的髹漆貼金是在清代乾隆時期,主要是當時受到泰國佛教建筑的影響。
元代由于戰亂,社會不穩定,經濟破壞很大,潮州木雕發展處于相對停滯階段。但元代發明了起重設備和技術,潮州出現了不少較大型的石結構建筑,為明代潮州大建仿木的石構建筑打下了基礎。
明代木雕,繼承了唐宋的發展,走向另一新高度。這一時期木雕與潮州石雕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為表彰名宦賢達,明代潮州建了不少的仿木石牌坊,它們集建筑、雕刻、書法于一身,造型各異、精雕細刻。石雕技藝高超,其技法深深影響著潮州木雕。明代潮州木雕,有如下特點:
1.雕與建筑結合更為緊密,瓜柱、斗拱,“五臟內十二塊花胚”等裝飾都在逐漸形成抬梁式梁架的形式。
2.木雕由建筑裝飾、佛、道教塑像擴展到生活中的實用陳設和家具裝飾欣賞品。
3.木雕施五彩裝飾的做法已出現并較為常見。
4.木雕技法上有鏤通雕層出現。
明代潮州木雕的典型作品有:圓雕潮州府署譙樓“府樓猴”欄桿柱頭飾2件,雕刻于明成化元年,現為潮州市博物館藏品;圓雕浮雕金漆千佛塔;鏤通雕《潮劇戲出五福連——仙姬送子》角柱頭構件。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盛及衰的時期。在經濟上積極恢復封建經濟,在思想上更全面地推行儒家正統理論,打擊明代反道學反虛偽的浪漫主義思潮。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出現了封建社會的黃金時期,經濟比較繁榮,社會比較安定,為各項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空前堅實的物質基礎。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藝術意向和愛好。士大夫階層于捕獲富貴榮華背后的頹唐沒落,在藝術創作中表現出苦痛與無奈的傷感。在清代文字獄的控制下,藝人們帶以一種狂放怪誕的藝術風格,反映內在的反叛激情。而后隨著社會中資本主義因素的出現,一種新的、以市民階層為主的新思想新意識給藝術帶來活力。清末民初,潮州因遭遇戰亂,經濟文化出現衰落,木雕創作處于低潮。20世紀30年代,“南天王”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至日冦侵華潮汕淪陷之前,潮州與廣東各地經濟文化發展較快,愛國主義熱情高漲,尤其是抗戰勝利后,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增強,在一種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和贊美的激情下,華僑攜款回鄉建房者甚多,木雕藝術曾一度重振,且從藝術表現方面吸收了西洋手法,風格上有一些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反封建迷信及沒收宗祠,占用廟宇改建為學校倉庫工廠等運動,潮州古建筑上和家具祭祀器具上的潮州木雕受到破壞。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后,隨著外貿出口換匯工作的發展需要,潮州木雕這項傳統民間工藝受到人民政府的極大重視,木雕制作得以恢復,木雕藝術研究有所發展創新。但在“文革”期間,潮州木雕再遭摧殘,繼而只作為出口創匯的工藝品加于扶持,木雕生產、技術發展處于停滯收縮的態勢。而部分有識之士則冒著危險,用韓江淤泥、貝灰、石灰糊掩遮蓋,保存下一批古建筑木雕裝飾,才使一些精品流傳后世,例如被譽為“潮州木雕藝術博物館”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潮州己略黃公祠有幸保存至今。
商品經濟使潮州木雕走向普及之路。新的工藝技術為清代木雕發展提供了方便。木雕數量的增多,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清代潮州木雕,一方面憑借著唐、宋、明木雕發展的慣性,一方面在民間藝術普遍興旺的環境里繼續發展并達到輝煌的鼎盛時期,其風格特征具備如下三點:①獨特性,即具有與其他藝術門類顯著不同的鮮明特色;②一貫性,即這種鮮明特色貫穿于木雕藝術的整體;③穩定性,即這種風格在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

潮州木雕從形式上來說具有相當多的題材,不論是人文環境還是珍禽異獸,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江海水族,都在潮州木雕的作品范圍之內,不僅如此,潮州木雕的雕刻手法也是相當精細的。以現存的作品為例,現處于博物館里的“水漫金山”和“郭子儀拜壽”等木雕作品,其就是來源于潮州戲曲的標志性曲目,而潮州木雕也融合了當地的人文特征,是潮州木雕作品中的代表作。
前文中所提到的潮州木雕在選題上的包容性以及作品雕刻手法的精細性是潮州木雕區別于其他木雕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潮州木雕還將現存的木雕手法進行了有機融合,特別是對于鏤通雕的使用更是十分知名,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蝦蟹簍”。中國的木雕流派眾多,東陽木雕、潮州金漆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是著名的中國四大木雕。其中潮州的金漆木雕最為有特色的就是木雕蝦蟹簍,潮汕地區木雕的高超技藝在蝦蟹簍上展現的是淋漓盡致。潮汕是沿海城市,往往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多數是靠捕魚為生。所以那里的人們對于蝦、蟹、魚等水生物的喜愛就像是農民對于糧食的喜愛是一樣的。潮汕地區的木雕蝦蟹簍也更加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世代生活在海邊的漁民,蝦蟹早就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文化的象征之一。所以在木雕工藝品中,蝦蟹簍也是一種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
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品以及手法之外,飾金涂漆也是潮州木雕的一大特色,這也讓潮州木雕有了“金漆木雕” 的別稱。飾金涂漆的制作方法如下:在完成雕刻工藝之后進行涂漆,涂漆過后將金片貼上最終完成。金漆木雕是潮州木雕最先使用的,也是潮州木雕的一大特色。在這種工藝下制作的木雕雍容華貴,代表了潮州人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潮州木雕多用于裝飾,常見于家具、建筑、神器等相關方面的擺設。在這其中作用最為顯著、最為常見的就屬于建筑裝飾,這也是潮州木雕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潮州從古到今,幾乎每家每戶都會以潮州木雕作為家居裝飾品,其在潮州人民心中是不可替代的。
現如今社會工業化以及信息化水平正在飛速提高,而這對于傳統工藝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現代化工藝設計的不斷完善,傳統木雕工藝逐漸脫離人們的生活,加之傳統工藝對時間、人力、物力的消耗也不符合現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產環境,這種情況對于潮州木雕的生存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威脅。
現如今的時代是市場經濟時代,很多木雕行業的從業者為了保證產量以及節省開銷,開始采用機器量產的方式進行木雕的制作,這種方法雖然讓木雕的產量有了質的飛躍,但也導致了同質化、商業化的氣息過于嚴重,而且機器生產的模式并沒有原本手工生產所注入的心血,這就導致這一藝術失去了本身的靈魂。

現如今木雕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并不均衡,這也就導致了很多想要從事該行業的人面對很多沉沒成本的投入望而卻步,使木雕產業出現了人才荒的現象,極大地限制了木雕行業的發展。
傳統工藝品所具備的裝飾屬性正在隨著現如今審美的多樣化逐漸削弱,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潮州木雕的核心價值就是裝飾作用,但現如今人們在裝修上更偏向于使用現代風格的裝飾品,傳統的木制品雕塑很難與現代審美相匹配。這就導致了現如今的木雕實用價值大幅度降低,甚至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放棄了木雕的裝飾。這跟明清時期“家家都是木雕陳列館”大相徑庭。
首先,潮州木雕的技藝傳承還處于較為古典的父子師徒傳承,這種方式雖然能夠保證教出來的徒弟具備精湛的手藝和豐富的經驗,但這種一對一的方式在時間成本的消耗上面無疑是巨大的,而且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師傅或者徒弟很有可能在中途因為個人因素放棄。
除此之外,潮州木雕的工藝是相當煩瑣的,這種創作難度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學徒能堅持下來的也屬鳳毛麟角。雖然說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已經有了一定的傾斜,但是巨大的成本和難度還是成為制約潮州木雕發展的阻礙。
對于潮州木雕來說,只是在現如今的條件下進行保護和傳承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想讓這種持續了上千年的傳統民間藝術繼續存活的話,除了對傳統的繼承以外,如何針對現如今的時代特性進行創新也尤為重要。
潮州木雕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傳承和創新,而傳承和創新自古以來就不是兩個矛盾體。從一方面來說,潮州木雕不能丟失原本的文化特色、雕刻手法以及人文要素,但是在現如今日益發展的時代下又要體現出符合當下時代的元素特征。具體來說,現如今技術十分發達,很多工藝品都開始了機械量產,但潮州木雕還依然保持著手工制作的傳統,這也是由于潮州木雕的操作特性所決定的,但即便如此,很多潮州木雕還是憑借著3D技術進行保存和記錄。從另一方面來說,潮州木雕由于是純手工打造,所以師帶徒的教學模式也是潮州木雕一直以來得以傳承的關鍵,但在現如今的環境下也應該注重人才培養,通過現代化的培訓模式和培養理念來打造專業的木雕隊伍,通過人才的培養來保證潮州木雕最基本的生命力。
現如今潮州木雕隨著時代的發展產能已經逐漸降低,甚至出現了消失的趨勢,那么在這種條件下,潮州木雕就更應該從本身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底蘊著手來進行品牌的打造。品牌由文化組成,價值由品牌決定,在現如今產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要想保證市場就必須提升品牌影響力,將潮州木雕打造成過硬的品牌,以此來保證潮州木雕的市場前景,并最終使潮州木雕這一傳統文化得以變現,產生經濟效益。
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關于工藝美術品的保護政策,這些政策的頒布為潮州木雕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廣東省政府也多次召開相關會議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褒獎以及職稱提供,由此創作者的創作激情被全方位激發出來,這也體現出政策扶持對于潮州木雕創作者創作熱情激發的重要效果。
現如今潮州木雕都是以個體經營的形式存在的,于是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也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全方位進行宣傳,通過座談會、講座等形式的活動提升木雕藝術的地位和知名度。其次就是直接進行資金扶持,通過資金扶持來讓木雕學徒的所學得以實現。然后就是相關平臺的建立,可以通過博物館、展覽館等形式對其進行陳列。最后就是相關教育機構(高職高專、藝術高校等)需要進行相關課程的開發,同時也要與相關企業進行全方位對接。
縱觀潮州木雕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潮州木雕都以其獨特的生命力活躍在當下,而且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改善,潮州木雕也在重新綻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