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杭州雅尚造型藝術有限公司
中國傳統彩泥塑是中國傳統文化美麗花園中不可或缺的稀世珍寶,彩泥塑藝術在發展的歷史行程中不僅融入了民間手工藝人不朽的思想意識與其真摯的情感,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傳承上千年的優良品質,是值得我們中華兒女繼承與發揚的。盡管珍貴的彩泥塑文化很有自己的獨特魅力,卻依舊會面臨著與當代社會脫節,被時代所拋棄的問題,倘若我們不能及時地對彩泥塑文化和工藝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和實施一定的保護措施,彩泥塑文化也將會失去它原有的魅力與特色。因此,我們對待中國傳統彩泥塑文化要繼往開來,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擁有蓬勃旺盛的活力,方能聞名遐邇。
彩繪泥塑發現于陜西省鳳翔縣,是在當地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手工藝品,其創作內容涉及到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彩繪泥塑以粘土為主要材料,在其還處于潮濕的狀態下用精巧的雙手將其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經通風干燥后便成為一個簡單的泥塑,在這個泥塑粗胚上再施以精美的彩繪,一尊精美而傳統的彩繪泥塑工藝品便徹底成型,簡稱彩塑。
根據現代專家對一些已出土的中國古代泥雕工藝品的考察,可以較簡略的推測出,遠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中國就已經開始擁有一些較為清晰完好保存的原始彩塑藝術及其制作工藝。據初步考察,最早出現的女神彩繪泥塑便是中國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內出土的女神像,其距今大概有五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麥積山,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平遙的雙林寺等處都是大量彩色雕像的故鄉。從東晉到五代,中華大地便已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彩色泥塑民間藝術家,包括戴逵、楊惠之、方辯、王溫等人。到了中國宋代,彩塑工藝逐漸與我國民間習俗有機結合,彩塑的形狀特點也逐漸變成了極具裝飾性功能的大型彩塑制品或彩繪陶土玩具。北宋宣和時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就出現了一個彩塑摩睺羅(佛教中的歡樂之神)人物,其形象是指一個天真可愛胖胖的小嬰兒,手上捧一片荷葉。民間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供奉和觀賞它,并把它視為婦女祈求宜子之祥的象征。宋代知名的彩雕藝術家主要有田圯和袁遇昌等人,其中袁遇昌也是江南彩塑名家的代表人物,并“以他的塑嬰兒而聞名”。據傳,他把一個蘆哨安置在彩塑好的小嬰兒身上,如果按下頭骨(頂門),就能聽到嬰兒的啼叫之聲。在臨安(今杭州)城內附近,民間彩塑作坊也曾很廣泛流行。在街坊中有孩兒巷,集中了大量專業制作彩繪泥塑孩兒的民間小作坊,他們專門經營彩繪泥塑孩兒的產品。元朝末年時,宮中甚至專門派了一名負責雕刻各種顏色塑像的民間能工巧匠,并在其座下設置有一個名為梵像提舉司的部門,專門設計和制作各種各樣的彩色泥塑,如專門用于祭祀的各種神像和佛像,由著名藝術家阿尼哥先生和他的一位小徒弟即劉元親自領導。到明代,像江蘇、廣東、福建、天津和浙江等地的彩塑也漸漸繁榮活躍起來,成為明代人們文化與生活藝術的重要藝術組成部分,如江蘇彩塑就以無錫和蘇州等為主。無錫惠山彩塑,又稱惠山泥人。它最初是惠山地區農民在閑暇時制作的傳統手工藝。在崇禎時期,惠山的商店已經開始出售彩繪泥人了。清代乾隆年間,惠山已經出現很多專門的手工泥人作坊,開始將惠山的彩繪泥塑賣向其他地方。清代中期,隨著昆腔戲和徽班戲在江南地區普遍盛行,無錫惠山地區開始制作以傳統昆腔戲為表現題材的彩繪戲文泥人,將戲曲藝術與彩繪泥塑藝術相融合。從清朝同治元年到光緒年間(1862―1908年),惠山泥人在全國十分盛行,光是沿街商鋪和作坊就多達四十多家,如周阿生、丁阿金等知名的專業手藝人員有30多名。蘇州也是江蘇彩泥塑的重點生產供應地區,彩塑題材有神佛、花卉、果實、禽獸以及人物等。在晚清時期,中國著名彩塑藝術家之一張明山,一位來自天津的捏泥人,為近代彩繪泥塑的發展與創新立下了汗馬功勞。張明山出身于一個傳統捏塑世家,他擅長手工捏塑制傳統戲曲舞臺中的主要人物、戲班演出的各個角色和現實生活中各種人物,還擅長揉捏泥塑的面相,面孔好似只有方寸之內,不僅笑容很逼真,而且整體的面容都很惟妙惟肖,胡子眉毛仿佛會動,讓觀眾眼前一亮,莫不嘆絕。

在中國彩繪泥塑文化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我們驚奇的發現陜西省鳳翔縣鳳翔彩繪泥塑,鳳翔彩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一帶區域及其周邊地區發展而來,也特別的繁榮旺盛。追尋其原因后,我們發現其主要原因是,在明代時期,相傳當時有位皇帝曾下令,在此地或附近駐扎許多地方軍隊,并將其當作操練士兵的軍事基地。后來此地廢棄后,士兵們由普通軍人逐步轉為了附近的地方居民,為了謀求生計,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出來許多形狀各異的泥塑泥人,并制模做偶彩繪,然后又運送到縣城內及各大廟會進行出售,當地許多老鄉采購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等。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彩塑藝術作為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明珠之一,不僅與人們的物質生活息息相關,還承載著那段特定的歷史文化。中國傳統彩塑文化歷史悠久,其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從一些出土于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的彩陶器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很多精美的圓雕或浮雕的飾物,裝點在這些彩陶器的耳、腹等部位,并與描繪這色彩圖案的器物渾然一體。

史書上曾記載,經過歷史的變遷,殉葬活動開始逐漸用俑替代活人殉葬。到了魏、晉、南北朝,由于戰火四處彌漫,民不聊生,人們開始逐漸把情感寄托在鬼神之上,渴望天神下凡,結束戰亂。佛教造像也迎來蓬勃發展的時期,佛像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彩繪雕塑樣式,風行一時,由于受西方和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形成了飄逸超脫的風格。中國封建文化鼎盛的隋唐時期,彩塑迎來新的發展。特別是唐代由于政治上的安定、經濟上的繁榮,使得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后,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彩繪泥塑藝術,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史上極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一時期優美多姿的彩塑造像與燦爛奪目的建筑、繪畫三者完美和諧、互相依附互相襯托,渾然一體地形成石窟藝術的綜合體。元、明、清時期的彩塑,雖然受到當時保守主義和思想復古主義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市民階層的思想也很活躍。《紅樓夢》第67目中薛潘從蘇州返家帶“一出出的泥人兒”。由此可知,當時已有了彩塑的專業藝人,彩塑也成為農民們農閑時候補貼家用的副業。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彩塑歷史悠久,流傳地區廣泛,品類繁多。
在中國傳統彩繪泥塑的歷史傳承中,敦煌彩雕便是其中的特色,同時也是我國較早創作的一種雕塑。它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寶貴結晶,也是中國傳承千年的彩繪泥塑藝術文化的一大瑰寶。敦煌彩塑的制作在工匠的手中變得栩栩如生。每個彩色雕塑的形狀都不一樣。有的人年老而端莊,有的人聰明而美麗。匠人們是塑造彩繪泥塑的形體,賦予其生動的人物形象,更是以其生動獨特的氣質觸動了無數觀眾,引起他們的共鳴,仿佛是在跨越時空與他們相遇。從精神世界到現實世界,優雅凝重的線條,富有審美特征的形象結構,高飽和度和明快和諧的色彩,都包裹在彩塑之中。想要完成制作好一個造型精美的彩繪泥塑,往往就需要運用極其深奧復雜繁瑣的彩繪工藝不僅是需要熟練地運用各種雕刻、塑、揉等彩繪技術,塑造出的一個比較好的泥塑形象,還要經過幾道修改、拋光、烘干、燒制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只有熟練是不夠的,還要全身心投入。每一個民間工匠人首先必須是在自我創造作品的這個過程中投入自己畢生的智慧,讓自己的原始精神真正滲透入到泥塑的每一件作品中。只有通過這樣,一個最普通的民間泥塑作品才能真正地具有藝術魅力。在制作泥塑工藝品的過程中,造型技巧是其中關鍵,首先必須要通過對形體大小的雕塑人物來進行一個動態的造型,然后再通過描繪人物服裝上的線條變化來表現人體結構,而保證不去傷害骨骼。在整體繪畫色彩表現上大膽采用了現代的中國工筆畫法,使雕塑作品也增添了現代的明快動感和色彩感。泥塑作品中通過傳統造型裝飾技巧手法和現代化繪畫色彩技巧方法的巧妙的有機結合,可以向觀眾們直接展示雕塑真實飽滿而又充滿著蓬勃生機的內在生命力。
繼承固然是藝術發展的內在核心需要,但沒有創新,藝術便成為一潭死水,繼承就失去其意義。歷史客觀地記錄了這種創造,從藝術的角度闡釋便是創新,藝術創新正是藝術發展的必然。新的事物代替舊的事物,一切都在向前看,正如現代的文明是從古代的文化發展而來。
時代在不斷發展,藝術也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發展,當今的新彩塑也一定要以新的觀念和思維立足于新時代。唯有創新才能讓中華傳統彩繪泥塑藝術重新煥發生機,聞名遐邇。泥人張彩塑是中國民間彩繪泥塑藝術的杰出代表,有著180多年的歷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遠銷海內外,贏得無數人的喜愛。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手工藝品逐漸變成了機械化生產,以泥人張為代表的彩繪泥塑也開始逐漸變得無人問津,使得優秀的彩繪泥塑藝術文化遺產遭受到嚴重打擊,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破局之法唯有在科技和媒體發達的時代,除了要繼承和發揚已有的傳統彩塑的內容,還要在創作彩塑的時候關注生活,更貼近時代,反映新時代的新風貌,更要多元化地結合題材進行不同的創作。
中國特色彩繪泥塑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大環境下,正在逐漸消失在吾輩當中,大多數的青年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依舊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對于彩繪泥塑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意義都不甚了解,更不論提有什么切身的感受。中國的雕塑藝術歷史極其悠久。在陵墓、廟堂、佛窟等建筑之中,存在著大量宏偉巨制與精美絕倫的遺物。這足以證明,四大文明古國之中,中國的雕塑藝術延綿不斷、持續發展與自成體系的西方雕塑藝術一起堪稱世界上歷史久遠,是發展過程中最為完整的兩大雕塑藝術。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雕塑藝術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盛時代。無論是眾多著名的旅游景點、人文寶地,或是城市地標等,都會看到一座座栩栩如生、富含深意的雕塑作品。通過對彩繪泥塑進行具體的展示,無疑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一次精彩的手工藝展示往往能在觀賞者的心中留下極深的印象,吸引其對彩繪泥塑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激發其對彩繪泥塑藝術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九層高臺,起于累土。在提倡綠色設計的今天,中國彩塑的制作工藝更應該被廣泛重視,有別于當代雕塑藝術的制作,當今創新型彩繪泥塑的制作原料不僅可以運用軟質的傳統材料和構造方法,還可運用現代藝術工藝和多樣的工藝材料,成本低廉而且環保耐用。在敦煌彩塑純手工制作的身體里,不僅流淌著偉大的工匠師傅虔誠的精神,更是為每位彩塑注入了和我們一樣的"活的靈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欣賞中國優秀傳統彩塑的過程中會被彩塑的一顰一笑、一悲一喜所深深觸動,仿佛能夠近距離感受他們背后的故事,仿佛能透過用泥雕塑的眼睛,一眼萬年,洞穿整個歷史長河。所以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更應該包容開放,向善守正,增強文化自信,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及傳統材質的提煉應用融入當代生活中。
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在中國傳統彩塑的傳播之路上孜孜不倦地進行探索,推動當代彩塑藝術家樹立新時代的審美與創作理念,才能進一步煥發中國傳統彩塑文化的蓬勃生機,助其名揚四海,方能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為見證了中國民族歷史文化興衰變遷過程的彩繪泥塑,承載了中華古國五千年璀璨的文化,彰顯了大國的輝煌。對待中華傳統彩繪泥塑藝術的傳承,我們要繼往開來,這樣不僅有效提升保護了中華彩繪泥塑文化的獨特品質,還能利用彩繪泥塑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事業的健康發展,更能使中華彩繪泥塑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