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志 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
壽山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其色彩斑斕瑰麗,質地通靈溫潤,自古有人間瑰寶、寶石之王等美譽,名列當代中國四大名石之首。根據我國目前的出土記錄,最早采用壽山石進行雕刻創造的藝術品,最早出土于南朝時期的陪葬墓,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復興,技術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文化的不斷豐富,壽山石雕刻技藝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空間,同時雕刻的題材、內容和形式也得到了豐富的發展。目前我國福州創作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品在國內外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長期以來,眾多手藝人以天然形色精雕巧飾壽山石作品,許多精品杰作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得到文人墨客的大力推崇,因此壽山石雕刻藝術品才能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俗文化,時至今日形成獨特的傳統文化產業[1]。
壽山石質地溫潤、顏色豐富、紋路多變,制成的雕刻品具有極強的意境,宋朝時期常采用壽山石用作印章的原料,等到明朝時期,壽山石雕刻文化得到了繁榮的發展,甚至形成了壽山石林,雕刻技藝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雕刻的造型也豐富多彩,也逐漸將壽山石用于雕刻成百姓生活中常見的家具和器具。

《春曉壺》
我國的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目前茶已經不再是解渴的飲品,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象征、藝術的體現[2]。而茶壺作為茶飲的載體,我國古代對于茶壺的材質、工藝以及美觀的研究也是極為深刻。長此以往,對于石壺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不再的作為烹茶的承載物,而是具有了觀賞、欣賞和收藏的功能。因此以壽山石為材料雕刻的石壺具有了應用性,將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獨特美感的壽山石制成茶壺,不僅可以弘揚壽山石雕刻文化,同時也給飲茶者帶來了不同的意境感。于是從1990年開始,市面上出現以壽山石為原材料的石壺雕刻藝術品[3]。

《繁洐壺》

《榴開百子壺》
再好的雕刻品,首先需要上好的原石材料,壽山石石壺的制造需要質地溫潤、外部無明顯裂痕和瑕疵、紋理順滑,符合意境石壺的要求,因此需要創作者篩選壽山石[4]。相石是石壺創作的第一步,也是所有石雕工作者的基本功。壽山石的外形、顏色以及紋理是覺得一塊壽山石應該被應用和雕刻的基礎。如果壽山石顏色較為艷麗,可以根據色彩雕刻一些富有朝氣的圖案用作裝飾,如果色彩飽和度較低,可以雕刻一些厚重質樸的傳統圖案。依據壽山石原來的顏色和紋路設計圖案,同時制作石壺的壽山石材料對硬度的要求也很高。創作者選擇石頭的時候不僅要符合雕刻石壺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要選擇自己更有“眼緣”的壽山石,因為雕刻過程中,創作者常常會將自己的靈感融入雕刻中,因此要找到能夠激發自己設計靈感的原石十分重要。
靈感,是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在靈感的構成中,包括了創作者的巧思和構圖設計,很多靈感是作者在雕刻過程中突然產生的想法,源于對壽山石的設計和經年累月的審美觀,或由外界觸發,或由內心突然進發,感受到那種如幻覺一般的突發性的思維,觸動自己的情懷,于朦朧中無意隱現出許許多多或清晰的或模糊的造型與構思,而萌發出強烈的創作欲望和思路[5]。
這種巧思往往都是雕刻產品中的點睛之筆,是能讓原本沉悶和死板的構圖有了靈動之感,這種靈感的產生往往與創作者的生活經歷、創作環境以及工作經驗有關,越有經驗的創作者往往越能雕刻出具有巧思的石壺面[6]。以筆者自己為例,《踏雪尋梅壺》的創作中筆者將石頭的白色部分“俏”為冰雪,表現出瑞雪層疊的景象,壺蓋處與白色相連的淺紅則雕為梅花朵朵。利用天然石色活靈活現地創造出雪中尋梅的吉祥美好情境。《榴開百子壺》則將晶瑩剔透的艷紅石色俏為累累相連的石榴果,極其形象真切,栩栩如生。同時,在創作中,筆者還非常注意虛實結合。《春曉壺》壺體利用原石色動感多變的紋飾,飄灑的血紅,意喻春雪滾滾,大地萌新,梅艷芳菲的春之到來。鈕蓋則是新芽萌生,春意盎然的圓雕真實處理。這一虛一實,貼切生動,溫暖的春風撲面而來。同樣《繁衍壺》也是將滿體晴暖瑩透的艷紅,以及漂浮的淺紅色霧,意為白云朵朵,花海無邊,飄渺漫遠……近處則僅在局部精雕細琢出亮色的吐絲蠶蟲,利用石材本身的色彩和質地為題材背景,再加稍許高浮雕“真實”點綴,體現出大自然的無限生機,旺盛的生命活力。

《天龍壺》

《田園飄香壺》
傳統藝術給人以撫慰,大自然給人以啟迪,而實踐又會在理智中平衡它們。在產生靈感的過程中,只要能夠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縱收得當,既能隨心所欲地進入狀態,又必然會使意識的或非意識中的靈感產生獨特的作用[7]。
雕刻質量是決定壽山石壺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即使有一塊好的壽山石,它也是天然的,沒有精致的雕刻,也不過就是一塊石頭,沒有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在壽山石的雕刻過程中,雕刻藝術家應根據壽山石的質地和顏色,運用精湛的雕刻技術,創造壽山石石壺,使壽山石石壺表明的圖案給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立體分明、跌宕起伏等感覺,雕刻山水,鮮花、人物和其他作品。壽山石壺精巧、獨特、美觀,都源于壽山石壺藝術家精湛的雕刻技藝。
壽山石最大的特點是色彩豐富。似乎整個世界的顏色都融入了壽山石。壽山石豐富的自然色彩給雕塑家帶來了很多雕刻靈感,也為雕塑家帶來了創作空間。巧奪天工的彩雕是壽山石壺最大的特色。根據壽山石的不同顏色而成,在山水花卉的雕刻中,因色取巧,雕刻出樹木花草和山石河流等,有了這些不同的色彩,自然之美可以融入壽山石壺作品中,讓人們像欣賞一幅美麗的中國畫一樣欣賞壽山石壺作品。
壽山石雕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數千年來發展和衍生了許多流派。壽山石壺的許多藝術家在花卉、山水、人物和動物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壽山石壺的多樣性是由壽山石豐富的色彩和強大的雕刻能力決定的,這些不同的石雕藝術風格展示了壽山石壺技術的強大力量。

《踏雪尋梅壺》
總結:石因藝顯,石無貴賤,這是壽山石雕刻藝術家們一直堅持的石材觀。在創作者的眼中每一塊壽山石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它值得我們去尊重的美麗,我們應該在尊重自然美的同時把它的美挖掘出來。雖然壽山石材由于質地和其稀缺程度被人為劃分成各種種類,但是這種材質上的劃分并不能代表壽山石雕的藝術價值。真正的藝術經典,并不是以其本身材料的質地或者稀缺性而被世人認可,而是因為“其創意、其靈感、其技巧、其神韻,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作者通過自己掌握的技藝表達自己對于自然的感悟和效法,就如同在法國盧浮宮,那些雕刻作品所用的材質大多數也是用花崗巖、大理石、漢白玉等普通石材,并不見得多么稀貴,但同樣可以歷久彌新地廣泛流傳。這就因為藝術有超越材質的力量,讓冰冷的石頭變得有溫度,可以傳遞情感。
壽山石石壺的發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中國傳統藝術在壽山石壺中的影響是非常深厚的,壽山石石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珍寶,其藝術價值無法言喻,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壽山石壺的雕刻內容和樣式也會更加豐富,更加完善,為我國的傳統工藝藝術增添一道更加優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