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燦卿 建水縣器識齋紫陶坊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仰韶時期的制陶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陶瓷的誕生可能是原始人發現將粘土擭成泥涂在草木編制的容器上,經過火燒之后將不再溶于水,并且很快就能學會只用粘土去制作器物,這就是最早的陶瓷制品。陶瓷從最初的炊飲工具,很快就發展和應用到生活、生產的各個方向。早期瓷器質地酥松、種類簡單。到仰韶后期的時候已經懂得要用水沉淀粘土,以剔除雜質,使燒成品的表面更為光滑。由于煉鐵技術的提高,進入帝制時期之后,很多由青銅所制的器物被鐵制品替代。東漢末年,瓷器正式取代陶器進入公眾視野。宋、遼、金時期是陶瓷的高峰期,現今遺存的瓷器文物多屬于這個時期,窯口遍布全省,十分繁榮。明清期間,陶瓷藝術更是取得了較高的發展成就。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和傳統工藝遺產的繼承,建水紫陶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于2008年6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呈現出繁榮向上的發展局面。

筆筒

插屏

梅君
建水紫陶又稱“五色陶”,誕生于云南省建水縣。由于建水具有多民族聚居的特點,因此它具有多民族文化的特點。在陶器的歷史上,建水縣還是碗窯村生產的紫陶數量較多,生產大量的紫陶器。主要得益于確保原材料供應的當地地理優勢。建水縣位于紅河州西北部,海拔約1330米。紅河州西北部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建水縣是碗窯村西側的一座山上,山上出土了各種泥料。因地殼變動形成的土質變化,使得土層顏色變化,因此形成了建水碗窯五彩山,非常適合建水紫陶的裝飾工藝用途。因此這座山也被當地人稱為“五彩山”,山上出土的粘土也被稱為五彩色泥[1]。盡管建水紫陶更多以獨立個體戶的形式存在,但建水紫陶背后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使建水紫陶成為建水的重要城市品牌,也成為建水文化載體和經濟來源。建水紫陶能夠不斷發展,并在今天取得了比較不錯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本地陶藝家對傳統工藝的堅持,以及將新工藝帶到建水的外國陶藝家的努力融合,不斷為建水紫陶行業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
建水紫陶器裝飾畫面從晚清民國時期的單色填泥發展到本世紀80年代多色復填,表現更為多元,如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顏色艷麗,淡雅,的花鳥,人物,古雅文人氣息較重的錦灰堆殘片字畫,西方油畫等裝飾門類。使得建水紫陶出現如今百家爭鳴的新局面。
高端紫陶制品一般只以名家品牌生產,產品價格沒有準確的標準。這些產品通常是獨一無二的,但對于這些陶器制造商來說,這些高端產品通常是賣給固定消費者的。同時,陶器制造商還設計高端產品用于參加各種展覽和比賽。為了滿足這些老客戶的喜好,同時在展會上制作引人注目的作品。對于建水紫陶的整體市場而言,這樣對于高端紫陶產品的生產必不可少。就如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般,建水紫陶的高效的市場分工的主要目的是維持建水紫陶工藝人的生計需要,而在維持基本的生計之后,制陶匠人的追求開始上升到思考如何塑造自己的紫陶品牌上面來[2]。對于個體戶塑造建水紫陶品牌的過程而言,塑造高端紫陶作品的關鍵就在于體現自己的作品風格上。制陶匠人通過對市場需求與消費者傾向的觀察,研究出帶有自己的強烈個人風格的紫陶產品,這些強烈個人風格的產品逐漸小范圍的組成建水紫陶的高端產品,并重點用于鑒賞。

競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陶瓷作品的批量生產工藝在社會上得到了迅速普及。特別是,陶瓷原材料在3D打印中的應用表明,陶瓷技術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例如對3D陶瓷打印技術的應用,該技術主要采用粘土條板的方式成型,通過噴嘴擠壓,然后逐層堆疊。盡管在該領域許多陶藝人仍然堅持舊觀念,不愿接受新藝術,但是已經有許多制陶匠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遵循國家工業4.0戰略,在大變革時代占領行業制高點。因為消費者大部分并不是沒有任何的要求必須是選擇名家大師的品牌或者擁有消費者數量較多的知名品牌。而是更多的要求紫陶品牌質量好、服務態度熱情、售后完善,在價格定位合適的前提下消費者就會選擇這樣的紫陶作品,這樣的建水紫陶重點用于日常使用圈層。

文房陳設
建水紫陶“陰刻陽填”與“無釉磨光”是支撐建水紫陶發展至今的特色工藝[3]。其中,“陰刻陽填”必須先在拉好的坯體空間上進行繪制。這個繪畫過程是連接到下一個陶器模型裝飾設計方案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強調畫家的技巧。同時,畫家必須明確陶藝制作者的要求,并進行相應的設計。陶藝制作者對每種原料的造型在腦海里通常會先做出一個一般性的假設,因為在燃燒過程中必須考慮泥料的收縮問題。為了保證燒制成功率,他們必須考慮到收縮對繪畫設計的影響以及后期“陰雕”的強度力度等問題。圖案設計完成后,即可進行雕刻。但是,由于建水紫陶的泥料比較細膩,考慮到不同的粘土會產生不同的收縮,所以在雕刻技藝和雕刻圖案時,污泥填充所用污泥的收縮率應與最終燃燒時所刻的標記相對應。如果收縮不能達到最合適的狀態,陶器的表面就會塌陷,這種陶器就會作廢。由于對技術的高要求,錯誤率的較高也導致了建水陶瓷的燃燒過程被稱為“火中取寶”,這恰恰反映了建水紫陶的珍貴性。

回望

方口山水瓶
建水紫陶的泥料細膩若膏、質地細密已是眾所周知的,經過烈火高溫的考驗過后,匠人們精心的磨光工藝讓其呈現出凝潤如脂、光可鑒人的藝術效果。但建水紫陶的光澤并不是施加釉料形成的,而是通過手工打磨出的效果,整個打磨過程,都是采用傳統的手工打磨,完全不施加任何釉料。一件上好的紫陶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大工序。最后燒制出窯,使用先粗后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后用鵝卵石、細沙拋光,經過這一系列后期細致復雜的過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光亮,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所以最終呈現的晶瑩剔透,細膩光亮的效果,如同施了釉的瓷器般。紫陶的打磨工藝被手藝匠人們稱之為“無釉磨光”,這項獨特的技藝會令你在對建水紫陶的反復把玩之中愛不釋手[4]。
建水紫陶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因為“陰刻陽填”與“無釉磨光”來體現的。同時這特殊工藝獨一無二的原因是還因為建水當地陶泥的特殊性,陶泥細膩且成分獨特,“陰刻陽填”“無釉磨光”都是建立在建水當地特殊的陶泥上,新興的工藝所需要的對陶泥的掌握也與其他地域的細微技巧產生了區分。泥料可以由黃泥、紅泥等諸多顏色的泥料構成,紅泥提供胎土必要的氧化鐵,在還原條件下才可以形成“鐵胎”。黃泥可以提高胎土的耐溫性能,防止坯體發生變形、起泡等工藝缺陷。一切憑借自然物質按照獨特的比例調配燒練而成,將未經人工雕琢的獨特陶泥進行傳承和使用,才是建水紫陶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
陶瓷制作工藝代代相傳,保持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同時陶瓷制作工藝的傳承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明確認識、統籌規劃,在技藝保護和社會功能之間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也重點從建水紫陶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全方位分析傳統制瓷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和延續,以期更好的發揚建水紫陶制瓷技藝,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國家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