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品勇 青田千奇百味石雕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要看千年的石雕去青田,要看千年的技藝看中國。青田石雕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其中根據技法不同,分為圓雕,高淺浮雕和淺雕交替使用,技巧嫻熟,以其嫻熟而不同凡響的相石、開坯、雕琢、封蠟、潤色工序,雕刻出精致而宏大的石雕作品,奠定了中國石雕技藝的制作基礎,設定特定的歷史和藝術地位。
據史料記載,青田石雕工藝發源于我國的六朝時期,講究因材施藝,因色取巧[1]。青田石雕題材廣泛,魚蟲花鳥、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細刻,神形兼備,工藝流程相對規范,形成獨特工藝特色。唐、宋時期,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元、明時期,青田石雕已具較高的圓雕技藝水平,一大批著名的藝術家、藝術家及其作品層出不窮。至清代,青田石雕吸收“玉石”制作工藝,與此同時從清末到民國,由于政府腐敗、國力衰微和列強入侵,石雕藝術從此衰落,著名藝術家只能靠工匠生存。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文化政策的關懷下,民間石雕手工藝品得到保護和發掘,石雕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石雕從業人員逾萬人,年產值數億元,作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譽國內外。


青田石雕以青田石為雕刻材料。其青田石,在地質學上專屬名詞稱為葉蠟石,屬于一種耐高溫的礦物。青田石色彩十分豐富、光澤較為秀潤,質地十分細膩,軟硬比較適中,可雕性是非常強的。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繽紛、晶瑩如玉,很有藝術效果[2]。青田石分子結構均勻細密,雕鏤的線條可細微到頭發絲而不斷裂,篆刻的時候走刀利落順暢,成品長期使用也不會損其邊鋒。青田石品種繁多,其命名方式有冠以產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構成名之,有以花紋名之。同時,青田石雕之所以名貴,重要的也是本身所具有的材質屬性。但是青田石雕作品的寓意,也使得青田石雕作品也因為其人文寓意而更加熠熠生輝。
青田石雕經過數十代藝術家的探索,提煉形成了山水、人物、花卉、動物等多種創作題材。藝術應來源于生活,石雕作品無論創作哪類題材,都應反映時代心聲,緊扣時代脈搏。可多年來,這樣的作品極為鮮見。大概是出于師徒相傳的局限性或由于藝人們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及受傳統思維的束縛。青田石雕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有機結合。藝人們借助于石頭的天然色彩、紋理、形態和質地,通過大膽的構思,充分運用嫻熟的技藝,滲透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最終構成作品的形美,建筑美和動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應該說自然的就是最美的。在石雕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自然美是非常重要的,設計師憑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聯想力,最終產生靈感元素,然后設計制作石雕產品。如果他們刻意強調自然,就會失去石雕的野趣和特色。對于一個好的石雕作品來說,石材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巖石夾縫中生長的青田石材天然質感,是理想的設計材料。所以,石雕創作首先要做的是善于發現自然美[3]。
青田石雕和象牙雕刻、玉雕和木雕相比,它在技術上具有鮮明的特點。象牙細膩堅韌,適合精細雕刻,但顏色簡單,雕刻作品有限制;玉石質地優雅,色彩豐富,但質地堅硬,難以雕刻出豐富的層次作品;木材粗糙易碎,顏色單一,但是僅僅適用于圓雕和浮雕。還有青田石材通常色彩豐富,清爽柔和,既適合美麗的色彩,也適合精雕,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上述材料,節省了材料,便于藝術加工。藝術家專注努力雕琢正面風景,豐富其層次。比如石雕書夾屏幕插頁、普通景觀都屬于這一類的大型作品,如《越王射潮》、《西湖全景圖》由于場面大,風景多,它也被巧妙地用單面雕刻處理。

“青田有奇石”,青田石品種繁多、形態各異。許多石材天然的特征并不明顯,需要我們大膽構思。只有充分利用石塊的天然線理,結合藝人的悟性及技藝,才能創作新的作品,才能做到“石通人性”,“性通石雕”,達到石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青田的石雕設計無論采取抽象或者真實、細膩或是夸張的表現手法,都是需要“因材施藝”的,在對石材進行全面觀察后,再進行反復推測和思考,最后將復雜的形式用于青田石體的設計。每一件雕刻作品都是不斷研究、開發,取百家之長,結合古典設計工藝之精華,將其合二為一逐漸雕刻而成。青田石刻集“技藝與自然”于一體,是一種象征“道隨自然”的古典美學理想,傳達人類崇高精神,充分發揮社會教育的使命價值,一位百年大師和傳世作品。由此產生許多名聞于世的百年巨匠和傳世作品。
政府應出臺促進青田石雕相關產業的恢復與振興的相關政策。在確保當前疫情狀態下的預防、控制和監測措施的基礎上適當允許人員流動,幫助青田石雕產業的“快速發展”。例如,為旅行社、石雕商人等從事青天石雕產業的中小企業提供復工貸款業務;關心個體商戶,通過減租等措施緩解其經營壓力,為行業重啟保駕護航;通過政企合作,主動拓寬旅游宣傳渠道。與知名企業合作,增加各級政府的媒體支持。媒體傳播,全面推廣“青田石雕”系列品牌,為青田石雕市場的預熱做準備。
青田縣應成立特色石雕城品牌,將IP概念引入特色石雕城品牌,并通過傳承石雕文化基因來有效解決特色石雕小鎮嚴重同質化等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深入挖掘青田石雕中的文化故事,塑造具體人物,體現青田石雕的特色,并將其與年輕人的活力和情感共鳴。圍繞IP的綜合設計融入青田特色石雕小鎮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青田石雕特色小鎮與IP元素密切相關。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打造全景體驗廳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于一體,打造了一個多元化的體驗空間,將游客的觀賞經歷相融合使其成為青田石刻的標志性建筑。

當地政府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加強與周邊企業和高校開展合作,如與職業類大學的藝術學院聯合開展石雕培訓,使高校人才培養更能滿足青田石雕生產企業的需求。石雕行業需要由高素質、年輕、精力充沛的專業人士推動行業轉型工作的發展。還可以通過建立在線石雕文化培訓。在石雕工匠和石雕文化愛好者之間建立面對面的交流,在這個培訓體系里,石雕工匠可以不斷展示石雕作品,為愛好者提供優質產品。同時,為石雕文化愛好者提供DIY系統功能,與石雕工匠進行有效及時的溝通,并設計出有自己特色的石雕作品,讓社會用戶成為高度忠誠的粉絲。青田石雕品牌必須具備跨界聯名對象,必須與青田石雕有共同的消費群體,才能將雙方用戶轉化為傳播媒介,更好地彰顯品牌價值、樹立品牌形象,挖掘潛在的石雕用戶。

青田石雕藝術需要繼承優良文化傳統,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能使青田石雕藝術不斷進步。只有通過雕刻技藝的不斷創新,才能使石雕藝術與當前人們的人文意趣相契合,被大眾所接受和了解。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雕刻工藝”,源于藝術中所包含的“巧工與天然”的關系討論,重點探索匠人之功與自然之境的統一關系。通過梳理雕刻技藝的發展和青田石雕的藝術特色,尋求它在新的時代背景中的角色定位,進而揭示當代青田石雕藝術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