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強 東安縣宇銘雕刻有限公司
竹、木雕工藝的起源,一般認為來源于新石器時期。大約在七千多年前,雕刻的動物作品便誕生于中國浙江省余姚河姆渡的傳統民俗文化中。經各大學派歷時幾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工藝風貌,并馳名世界。
竹、木雕工藝的傳承。在元明時代,由于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木材的種類增加了。從許多外國進口的硬木使得竹、木雕行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明清時期是竹、木雕藝術的相對輝煌的時期。一大批著名的藝術家、藝術家及其作品層出不窮。從清末到民國,由于政府腐敗、國力衰落和列強入侵,人們沒有生活在貧困之中,著名的藝術家制作出普通的作品以保證維持基本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民間藝術得到保護和發掘,竹、木雕藝術復興,涌現出一批工藝制作大師。他們的作品秉承傳統,工藝精湛,內涵深遠,體現了大師們對傳統的創新決心。

竹、木雕工藝的發揚。國家的改革開放和對民間藝術的大力支持,喚醒了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熱愛和向往。在這個繁榮的時代,民間工藝美術有了新的飛躍,竹、木雕作品也不例外[1]。中國竹、木雕分布極廣。由于當地的民俗、文化和資源條件、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工藝,建立了許多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流派。在中國,雕刻作品的流派通常按地區劃分。例如: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等等。然而,現在的竹、木雕行業的發展困難在于,由于現代工業的高度發展,越來越多耗時的手動過程正在被淘汰。例如,人們手工制作一個簡單的竹、木雕上花上幾天時間,而使用一臺機器只需要幾分鐘。對于同樣的作品,由于成本和價格的巨大差異,傳統竹、木雕刻手工作品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

中國傳統竹、木雕藝術從形式美逐漸朝著藝術美的方向發展,既區別于西方純寫實主義,也不同于傳統的抽象化風格,而是二者兼備,協調發展。
從傳統的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中國現在已經逐步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都發現,人類的消費不僅取決于產品的價格或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而且逐漸取決于人們的體驗和對生活的思考。那么隨著人們審美要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雕刻藝術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寫意藝術就像一個人的精神內涵。人們因為精神而深藏底蘊,藝術品卻因寫意而高貴優雅。然而,精神是離不開身體的,寫意藝術也離不開現實主義。當前藝術市場存在許多問題許多浮躁的現象,有的人以“寫意”和“抽象”為噱頭,粗制濫造許多沒有魅力和形象的作品被制作出來。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利于長期發展的。作為一名木雕工匠,我們不僅要學會把握自然意境的塑造,還應以深雕技法為基礎。如今,純手工木雕藝術品大多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稀有材料,獨特精湛的工藝,精湛的工藝,復雜的結構和細致的造型是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凝縮經過雕塑家的努力和記憶,它是無法復制的。因此,作為木雕工匠要刻苦鉆研基本功,以精湛的技藝提高作品質量贏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竹、木雕之所以能夠長期發展,不僅因為它能表達不同的情感,還因為它體現了中國工藝創作者追求藝術純潔的精神。“寫意”的概念來自中國傳統繪畫。在國畫創作中,畫家用不同的線條來表現特定的自然形態,主題包括風景文字、花卉等通過抽象、簡化和空白進行管理創造獨特的意境,使作品看起來更簡單、自然、獨特。事實上,寫意是一種學習自然、回歸本源的方式以人為手段再現自然之美,類似于傳統道家學說中的“天人合一”。

首先,它與“道法自然”的哲學是一致的。對于竹、木雕作品來說,這種手方法也很重要。木雕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各種樹根、竹子、木材等。它們生長在大自然中,自然形成圖案理性和建模是自然的“意義”。如何利用這些自然元素,將其巧妙融入作品中,使自然肌理與雕刻部分完美統一藝術家需要考慮如何提高藝術,提高木雕的表現力。具體來說,在創作中,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既有自然形態又有自然形態的作品并雕刻有價值的原材料,然后根據原材料構思創作主題,重點應放在如何根據木材的質地和質量熟練地使用原材料的形狀和質量上形狀創造工作。其中,雕刻和裝飾不應過度,人工痕跡應淡化痕跡,注重體現自然的魅力,不要刻意復制和再現生活中的某些東西在遵循自然造型的基礎上,巧妙地雕刻一些特定的圖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表現自然的意義,達到寫意的高度。
現在人們對藝術美學的要求越來越高。竹、木雕作為中國傳統雕刻文化的代表,具有濃厚的文化價值。竹、木雕的精神內涵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未來需要通過對竹、木雕創作手法的總結和提煉,捕捉竹、木雕作品的創作本質,促進相關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藝術引進的力量下,藝術創造的工具是屬于藝術的空間藝術和美學,它們不僅滿足了人們的需要,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創新思維在竹、木雕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除了在設計和設計上不斷創新之外,傳統竹、木雕鏈可以從產業鏈中衍生出來,如竹、木雕原料的供應和竹、木雕的維護保養在下游產業鏈中。共同為傳統竹、木雕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一種創造性的互動,我們必須考慮到不同元素之間的關聯和整合。因此,將竹、木雕的自然元素運用到藝術創新設計中,不僅可以保護傳統藝術,而且可以促進其創新發展。從整體上看,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使民間藝術成為一種文化角色,是美學向設計轉化的重要過程。在新的時代,我們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有創新,這也是推動藝術設計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竹、木雕工藝創作不是靜態的,在創作設計中不斷受到創新思維的影響,才可以適應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竹、木雕工藝不僅是一門手藝,也是一門藝術。就工藝而言,現代竹、木雕的創意設計必須在應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有效利用現代工具,豐富竹、木雕的加工工藝。在題材上,現代竹、木雕應該繼承傳統雕刻文化的表現,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事物已經成為雕塑家捕捉到的創作素材。就設計技術而言,竹、木雕應該在繼承傳統竹、木雕工藝的基礎上,使用計算機繪圖,使用大型機器和電動工具。木匠依靠現代電動工具取代或類似于傳統刀具,并利用工具的多樣化來進一步改進他們的工作。現代技術的應用是各種創造性竹、木雕和藝術風格產生奇妙效果的關鍵。


隨著現在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也出現了風格各異的工藝文化,這些文化的碰撞,導致傳統竹、木雕文化越來越邊緣化,并且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和重視也越來越少,將傳統手工藝保持傳承一直發展下去是現代設計者的責任,同時也是全社會需要做的,向傳統學習,在學習中立身,這是一種有效的創新類型。只有不斷創新,中國傳統竹、木雕在創作和發展方面才能不斷進步。
附
唐國強,男,1983年出生在湖南永州一個厄運連連的家庭。九歲因病導致下半身癱瘓,散失了自由行走的能力。到鎮上中心小學讀書都變得奢侈。


患病后我一個人在家自學小學到高中的課本知識,在知識的海洋里學到了很多啟迪人生的東西,讓我想到不能一直依靠父母,要學會自食其力做一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先后想著是利用學到的知識搞點種養殖、電器維修,但都因各種原因失敗。


后來我開始學習雕刻,并去外面向許多木雕前輩們學習。功夫不負苦心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木雕技藝和作品越來越好。
隨著我雕刻技藝的提升,作品也越來越好,作品銷路也越來越廣。到2014年到了一個人忙不過來的地步,在縣殘聯的指導幫扶下創立東安縣宇銘雕刻有限公司,這樣不僅能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還能培訓更多人殘疾人與回鄉創業青年,進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致富的目的。盡管取得了這一點點的成績,幸運地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肯定,并與2015年春節前夕榮幸獲得時任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的慰問與指導。
于2020年7月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2019年底在永州中冷水灘區跟市內優秀殘疾人聯合創辦了湖南省鴻木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用以銷售殘疾人手工藝制品的直營店,讓沒有銷售門路的殘疾人有個銷售店面,以更廣泛幫助支持更多殘疾人共同致富。

現在,我的年收入接近五十萬元。事業取得初步成功后我心中始終懷著一份感恩之情,培訓扶植了近200名殘疾人和返鄉農民工從事雕刻工作,累計捐款捐物5萬元。我的事跡得到了中央電視臺《道德觀查》、省市電視臺新聞報道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