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艷 曹 荻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差異,形成了獨特而又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并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對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促進少數民族群眾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楚雄彝族自治州(文中簡稱“楚雄州”)對推進彝族刺繡產業化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保護和傳承了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又使之逐漸成為彝族女性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和重要增長點。
楚雄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6.74%,而彝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9.52%。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優秀彝族文化。彝族刺繡作為彝族先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發展且世代傳承的手工技藝,記錄著彝族同胞的社會發展狀況,承載著彝族同胞的傳統、文化、信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民間手工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彝族刺繡的特色和優勢,不斷培養壯大彝族刺繡產業,對楚雄州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對于經濟發達的東中部地區而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工業化、信息化程度低,人才匱乏,但也正是由于經濟落后,現代化程度低,使得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能夠得到較好保存,而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民族文化資源較豐富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近年來,隨著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對彝繡產業的推動,彝族刺繡也逐漸從過去一家一戶的生活性技藝逐步向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并涌現出一大批彝族刺繡經營企業、合作社和特色村寨,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的文化傳播、電子商務等行業的發展,形成了“實體+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拓寬了彝繡文化產品的銷售渠道,從事彝族刺繡的繡娘也獲得了可觀的收入。調研發現,參與刺繡的農村女性每月至少有700元左右的保底收入,一年就能增收至少8000多元,對加快彝族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基礎,而彝族刺繡產業還具有綠色可持續的特點,對落后地區傳統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方式是一種創新和突破,為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鄉村宜居宜業提供了較好的示范。彝族刺繡產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所蘊含的生態文明價值功能也將日益凸顯,空間將更加廣闊。
第二,有利于推進彝族文化和民族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在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藝受到沖擊,保護和傳承面臨嚴峻的挑戰,彝族刺繡技藝也同樣面臨著保護與傳承的問題。一方面,在發展彝繡產業過程中,必須進行一定的品牌打造、營銷,這就要求對彝繡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深入挖掘,有利于彝族文化和民族技藝的保護和傳承。當地最典型的就是對永仁彝族“賽裝節”這一原生態文化習俗的打造和宣介。永仁彝族“賽裝節”歷史悠久,被稱為最古老的“鄉村T臺”,2009年入選云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深入挖掘“賽裝節”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的基礎上,2016年由云南省和楚雄州共同打造并成功舉辦的“七彩云南民族賽裝節”,對于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傳承弘揚彝族文化、做大做強彝繡品牌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發展彝繡產業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族技藝。比如,通過對彝繡工藝進行研究、搶救和保護,使古老的平繡、十字繡、扣花繡、鏤空繡等多種彝繡技法得以恢復和傳承,一批散落在農村具有收藏價值的彝族傳統服飾得以保護。產業發展需要人才支撐,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了彝繡傳承人的培養,使這一古老的技藝得以延續。
第三,有利于推動女性群體自我價值的實現。從社會功能來看,彝繡產業發展的社會效益不斷凸顯。彝繡產業規模的擴大,使很多鄉村女性通過彝繡技藝就能夠安心留在農村,這既有利于農村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又使鄉村留下了人才。隨著彝繡產品價值的提升,繡娘們通過創造美,不僅有了經濟上的收益,而且自我價值也得以提升。從減貧理論和實踐來看,女性脫貧、女性的發展,既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又是實現性別平等的重要一環。通過調研,筆者了解到,彝繡產業的發展也惠及殘疾人群體,一些本地彝繡龍頭企業負責人,帶動大山里的殘疾女性傳承彝繡技藝,掌握一技之長,增加就業機會和家庭創收,為社會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對她們而言,所掌握的不僅是一門生存的技能,而且是對未來的期許,就整個社會而言,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其社會效益甚至要高于經濟效益。
第一,楚雄彝繡具有獨特性。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且支系較多。楚雄州的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時有13個支系,各支系在地域、語言等方面又有所區別,彝繡伴隨著彝族同胞長期的生產生活及特有的傳統習俗等創造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符號和記憶,傳承久遠,特色鮮明,彝家女兒從小跟隨長輩學習刺繡技藝,代代傳承,在傳承基礎上,結合個體的生活和審美觀,一針一線繡出了獨特的服飾及各種飾品,圖案豐富、繡工精致、色彩絢麗,設計自由隨性,既具有藝術性,又有生活的實用性。獨有的生活環境、歷史文化造就了楚雄彝繡的獨特性,這也成為彝繡獨一無二的核心價值。
第二,楚雄彝繡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并初具規模。楚雄州歷來重視對彝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弘揚,但彝族刺繡的發展始于2000年初。黨的十六大對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作出了重大部署。在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產辦組建成立,并明確提出對彝族刺繡產業進行扶持的目標和工作思路。隨即由婦聯牽頭,文產、文體等部門共同配合,對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底蘊的彝族刺繡進行深度挖掘,并投入一定的資金支持各地彝繡的發展。經過多年努力,楚雄州的彝族刺繡產業已初具規模,在宣傳彝繡文化、培養彝繡能手、創建彝繡協會、拓展彝繡市場、開發彝繡新產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一條“公司+合作社+繡女+訂單”的產業化發展之路。據統計,現有彝繡協會(合作社)58個、彝族服飾傳習所14個、彝繡經營戶400余戶,繡女近8萬人。2019年,彝繡產業年產值突破2億元,技藝較好的繡女年平均收入達10萬元。目前,與國內最大服裝企業上海東方國際集團積極開展合作,將從“服裝材料、創意設計、加工生產、市場營銷、品牌打造”五個環節打造彝繡全產業鏈,并積極探索建立彝繡產品的標準,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一些思路開闊的企業家,瞄準市場新需求,不斷開發新的創意。例如,針對國風、民族風婚禮越來越受青睞的市場需求,打造了彝族婚紗定制、攝影等業務。應該說,彝繡產業的發展已經逐步向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擴展。
第三,楚雄彝繡的知名度不斷提升。近年來,楚雄州在彝族刺繡的推介和營銷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使彝族刺繡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從山村逐漸走向國際。例如,對永仁縣民族“賽裝節”品牌的打造。在省州黨委支持下,“賽裝節”從地方性節日上升到全省、全國層面全力打造。2016年,以彝繡為主題的服裝首次登上北京國際時裝周大舞臺;2017年,楚雄州將彝繡服飾和“七彩云南·民族賽裝文化節”帶到了上海大劇院;2018年,以彝族服飾和彝族歌舞為主題的《彝鄉之戀》登上中央民族劇院大舞臺;2019年,彝繡特色成衣時裝成功登陸上海時裝周,甚至登上紐約時裝周。同時,彝繡產品也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2022年,反映楚雄民族服飾文化和民族民間刺繡藝術的節目《美美與共》在央視元宵晚會播出,有力宣傳了楚雄彝繡。在這一過程中,既加強了對彝族刺繡的宣傳和推介,也讓一批彝族刺繡企業、繡娘能夠到國內外發達地區學習考察,開闊了視野、了解了市場,為彝繡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彝繡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給彝繡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但我國的刺繡產品種類繁多,目前最負盛名的有“湘繡”“蜀繡”“粵繡”“蘇繡”四大名繡,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各自濃郁的民族特色的刺繡。楚雄彝繡雖在本土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但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從眾多刺繡品牌中脫穎而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從技藝上看,彝族刺繡針法有10余種,但“蜀繡”的針法多至100余種,“湘繡”以精湛的工藝聞名,作為產品,要向消費者傳遞什么樣的價值,展示什么樣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故事,使彝繡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明晰的品牌定位,目前還缺乏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此外,從彝繡產品的特性來看,最早源于傳統的民族服飾,如何適應現代市場需求、推進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但由于很多繡娘長期生活在農村,了解、緊跟市場需求方面缺乏優勢,造成彝繡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第二,產業基礎薄弱。從產值來看,2019年,楚雄州國內生產總值為1251.90億元,但彝繡產品的產值大概為2億元,占比很小,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2020年、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口有所減少。彝繡首先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技藝的傳承,主要靠繡女手工一針一線縫制完成,過去是一家一戶的自產自銷,企業協會發展壯大以后,則由企業來聯系和組織繡女進行繡制,每個訂單給予一定提成。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更加注重和欣賞手繡的產品,因此,生產方式改進的空間并不大,擴大生產也比較困難,客觀上增加了彝繡產業的規模化經營的難度。從產業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來看,缺乏整體規劃,缺乏大規模的龍頭企業帶動,小、散、弱的現象突出,資源整合難,而目前彝繡產品主要集中在服飾、挎包、家居用品、裝飾品等種類,產品附加值不高,加之一些繡娘的文化層次不高,產品的設計、銷售、包裝、宣傳等人才缺乏,專業化程度低,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市場營銷的方式更加多元,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對現代傳播方式的掌握有限,在營銷方面處于劣勢,自己主動“走出去”的意識不強。因此,彝繡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十分薄弱。
第三,產業發展投入有限。盡管楚雄州彝繡產業發展已有多年時間,黨委、政府也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支持,但地方財政困難,尤其是近兩年來,受疫情影響,投入更加有限。然而,產品質量的提升、對傳承人的扶持、繡女的學習培訓、對外宣傳都需要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尤其是在傳承人的培養上更需要支持。繡女是彝繡的靈魂,優秀的手藝人能賦予產品生命力和附加值,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年輕人往往不愿意在鄉村生活,刺繡手藝后繼乏人,尤其是一些老藝人去世后,這方面的問題更加突出,因此,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難吸引年輕人從事這項工作。
第一,提升彝繡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彝繡要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堅持“走出去”。生產、經營者要充分了解同類產品的發展情況,了解市場需求,學習更先進的構圖、設計、繡法等,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產品,加強與大中專院校、職業高中的合作,走“產、學、研、市場”結合的道路,以產品研發、生產為平臺,讓傳統與現代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同時,鼓勵企業引進熟悉彝族刺繡產品市場運作規律的人才,成立市場開發團隊,不斷提高彝族刺繡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第二,不斷夯實產業基礎。首先,要把彝繡產業納入地方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推動建立一批產業園區,以便更好地整合各縣(市)分散的資源。其次,要“引進來”,引進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來帶動本地企業和經營者,培育有發展基礎、發展潛力和前景的骨干企業和市場主體;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向龍頭企業集聚,實現彝族刺繡資源的有效整合;從原材料、設計、加工、營銷、品牌建設等方面打造全產業鏈條。

永仁賽裝節 圖/中共楚雄州委宣傳部供稿
第三,加大對彝繡產業的重視和投入。彝繡產業發展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涉及多個方面,離不開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因此,黨委、政府要加強對彝族刺繡產業發展的領導,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協調指導作用,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行業自律、市場推動的協調保障機制,統籌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發揮黨委、政府和各職能部門優勢,積極爭取國家、省立項支持解決部分資金。同時,要千方百計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大型民營企業進入彝族刺繡產業,集中財力重點突破。制定優惠政策,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開發。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社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發展格局。同時,要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加大對特色村寨、特色學校、傳承基地等的建設力度,加大對彝族刺繡傳統技藝的挖掘、保護、傳承的力度,注重人才的培養,加強國家、省、州級彝繡手藝人的培養。強化專業培訓,不斷提升從業人員技藝和文化素質,大力培養一批設計、經營和管理人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既要外聘大師、學者來講課指導,也要利用好本土專家帶徒授業,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技能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