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轔 林娜娜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毛澤東年譜》分為2套,一套的時間段是1893—1949年,分為上、中、下三卷,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第1版;另一套的時間段是1949—1976年,分為6卷,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第1版。2套《毛澤東年譜》是完整記述毛澤東生平、業績的編年體著作,比較全面而充分地記錄了毛澤東的各種活動和決策過程,反映了毛澤東的思想理論和工作方法等。仔細閱讀2套《毛澤東年譜》,可以發現,毛澤東從青少年時期就萌芽出了生態文明思維,在中央蘇區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逐步成熟并開始付諸實踐,新中國成立后主要體現在江河治理、水土保持、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農田水利建設、害蟲防治、資源保護、生態安全等方面。
《毛澤東年譜》(1893—1949)記載,毛澤東自幼習讀中國傳統經典書籍如《論語》《孟子》《中庸》《大學》,青年時期又選讀過《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這些書籍都貫穿著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理念和“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價值取向。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把保護自然作為王道政治的起點。人類依賴自然界生活,山林川澤與人類社會的生存繁衍息息相關,“謹守山林菹澤草萊”“封山禁漁”是為了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出身農家、自幼務農的青年毛澤東對山林川澤與農業、生計、治國、理政的關系有著超出一般人的體會。《毛澤東年譜》(1893—1949)記載,1917年冬天,毛澤東曾到瀏陽縣文家市鐵爐沖同農民談心,宣傳種果樹,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人栽樹后人食果,并動手在鐵爐沖栽了幾棵板栗樹。他早期的詩詞、書信中常常有對山川、農田景色的精彩描繪,如“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暖氣上蒸,嵐采舒發,云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畫圖”。這說明,毛澤東的生態文明思維從青少年時期已經開始萌芽。
中央蘇區時期,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傳統生態觀相結合,在蘇區的局部執政實踐中開始系統探索生態建設的模式和路徑。中央蘇區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紅色政權就是在“贛水蒼茫閩山碧”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搞好山、水、林、田一體的農業生態系統建設對于發展根據地的經濟力至關重要。除大米、魚蝦、豬牛、蔬菜、瓜果等常規農產品外,中央蘇區盛產石灰、鎢砂、木頭、樟腦、紙張、煙葉、夏布、香菇、薄荷油等特產,這些副業實際上也是依托農田、山林、池塘、湖泊、河流生態系統衍生出來的產品。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時期進行了很多次社會調查,寫出了一些著名的調查報告,如《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這些調查一般都系統考察了當地的地理交通、經濟、政治、各階級的歷史和現狀,實際上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兩大部分。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著名論斷,成為我們黨領導國家水利建設的一條基本政策和綱領。在黨的領導下,廣大軍民開渠筑壩、打井抗旱、車水潤田,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大力發展水利事業,農業生產連年豐收。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根據地集中在北方的陜北高原、五臺山區、太行山區、沂蒙山區、華北平原等,根據地軍民為根治水旱災害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治山、造林、保水土運動,如開渠打井、疏浚河流、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保護山林、開墾荒地,使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治理,根據地抵御自然災害和敵人圍困的能力得到增強。毛澤東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其實包含著對農地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改造和治理,這才有南泥灣這樣的“陜北江南”的出現。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就是一個改造山河、治理生態、改善民生的運動。像南泥灣本來就具有茂密的山林和寬曠無邊的荒草地,有云巖河、清水河流過,山溝里古木參天,有良好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八路軍要做的就是把它改造為適宜農耕的復合生態系統。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從山、水、林、田、草一體化、綜合化、系統化治理的角度思考生態建設的路徑和模式,中央政府不僅推出了一些國家級的重點工程,如淮河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工程、長江流域水利工程、北方防護林體系工程等,而且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像河南林縣“人造天河”紅旗渠、山西昔陽縣大寨農地生態系統治理、山東黃縣下丁家農地生態系統治理都是“以水為綱,山水田綜合治理”的典范。1953年2月16日,毛澤東在鄭州了解三門峽水庫建成后的使用年限等問題,強調在修水庫的同時應注意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問題,“要修水庫,不要修泥庫”。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談長江的治理與開發問題。在談話中,毛澤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并了解從白龍江、西漢水、漢水、丹江引水的可能性以及相關的問題。這是史料記載的毛澤東最早的一個關于南水北調工程的談話,從整體性、系統性、全局性的角度思考中國的水資源分配問題。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沒有成立專門的環境保護部門,相關職能分散在農業部、水利部、林業部、衛生部等部門中,而以農業部為主。1955年12月,毛澤東和幾位省委書記共同商定的“農業十七條”就包括了全面規劃畜牧、水利、病蟲害、綠化、積肥、地方性流行病、“除四害”等涉及生態環境改造的內容。考察巡視中特別強調搞好農、林、牧、副、漁的綜合平衡,搞好山、水、林、肥的分步驟有計劃地推進。1962年12月10日,毛澤東在天津視察時特別強調,水利、工業都不能冒進,要分步驟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搞,并指出:“農業要上去,首先要解決水和肥的問題。水,就要修水庫、打井、排澇。肥,主要是養豬。還有個林,房前屋后、公路兩旁、鐵路兩旁、渠道兩旁,都可以栽樹。樹多了,空氣中的水分就多了,樹還可以防風、防沙,夏天勞動者還可以在樹下休息,還可以用材。”經過30年努力,如植樹種草、發展梯田、修渠筑壩、打井挖窖等系統化的生態建設,到20世紀70年代末,黃河流域原來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25%得到了控制。
毛澤東十分贊成在生態建設中教育群眾破除封建迷信。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在人們頭腦中烙下了深厚的封建神權思想的烙印,有關鬼神、天命、風水的觀念根深蒂固,極大地阻礙了生態建設。1933年11月,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時發現,“去年以來,老婆太敬神(裝香供飯、求神拜佛)的完全沒有了,但‘叫魂’的每村還有個把兩個。迷信掃除得這樣快的原因:打了土豪、分了田地,第一”。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瑞金、會昌等縣在開水渠、水圳、水陂等時就順利很多,像瑞金的白露鄉和合龍鄉、會昌的石逕鄉和寨背鄉等長期因為姓界限制、封建迷信而水利不興的情況得到根本改變,一些灌溉區域“不分姓界實行統一規劃大大地擴大了灌溉面積”。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上有過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不信邪、不迷信、不盲從,希望能以較快的速度擺脫貧窮落后局面始終是毛澤東一直堅持的理念。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澤東關于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一系列談話反映了他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上的心得和體會。毛澤東強調,中國要趕上世界先進國家,一方面要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還要強調自力更生。單純依賴蘇聯、依靠外部技術也是一種發展迷信。
毛澤東十分尊重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科學經驗。1933年,毛主席在才溪鄉調研時看到群眾把山上的泉水用竹筧引到家里用,便高興地說:“這是群眾的創造,很好。可以用這種辦法把山上的水引到旱田里去,把旱田變成水田,就可以種稻子了。”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仍然十分看重人民群眾在生態建設和農業改良中的實踐和創造,每次外出視察都特別注意調研當地政府和群眾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的新辦法和好經驗。1958年8月8日,毛澤東視察商丘專門去道口鄉中華農業社“七一”試驗站了解紅薯和水稻的試驗情況。
毛澤東十分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在生態建設和農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1954年6月7日,毛澤東對中央農村工作部關于第二次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報告作出批示,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是要在農村中實行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實行技術革命——“即在農業中逐步使用機器和實行其他技術改革”。1961年4月7日,毛澤東同農墾部部長王震談話時指出,“‘六十條’對技術問題沒有解決。科學技術問題也要調查研究,可以編個教科書嗎?你們就是要講科學技術,我很贊成你搞科學技術。打仗要軍事技術,生產怎么能不學技術呢?從來我們都主張學技術,政治掛帥,就是要掌握技術。”毛澤東聽王震說吉林編的農業技術課本寫得好,要王震找一本給他,翻譯蘇聯的技術書好的也給他。毛澤東自己也在努力學習農業、生態、環境方面的知識,如土壤學、植物學、作物栽培學、農業化學、農業機械、畜牧學、林學等,并強調:“我是相信蘇聯威廉斯土壤學的,在威廉斯的土壤學著作里,主張農、林、牧三結合。”實證分析表明,從1965年至1979年,中國的糧食增長并不主要依靠耕地面積和灌溉面積的擴大,以及勞動力和機器設備的投入,而是依賴生物技術的使用,化肥、殺蟲劑和品種改良等生物因素在糧食增產總量中幾乎占2/3的比例。
總之,毛澤東的生態文明思想既關注生物在自然進化過程中的保護、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科學管理,又強調其科學原理在農、林、牧、副、漁、醫等領域的運用。毛澤東的生態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傳統生態觀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體現的系統思想、民生理念、科學方法、安全思維對于我們今天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