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南詔大理國時期的譜牒文化研究

2022-06-27 06:54:10何俊偉
大理大學學報 2022年5期

何俊偉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唐宋時期是中國家譜由“官修、私修”逐漸向“私修家譜”轉型和家譜體例的變革時期〔1〕。而這一時期的譜牒文化也對南詔大理國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雖然至今未發現南詔大理國時期修撰的譜牒實物,但從《西洱河風土記》《蠻書》《南詔圖傳》《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等文獻記述也可窺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譜牒文化蹤影。

一、血緣關系

血緣關系是因婚姻或生育而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有“氏族、家族、宗族”等關系。血緣關系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至今在廣大農村,家族、宗族關系仍十分濃厚。從唐宋時期文獻記述來看,洱海流域的血緣關系也有“氏族—家族—宗族”關系的演進,即由虛構祖先(始祖神)到真正祖先(發祥始祖)之間血緣關系的構建。氏族、家族、宗族也是構成早期國家和民族的最基本的單位。

(一)氏族

氏族是一個由共同祖先傳下來的,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血親所組成的團體,這個團體有氏族的專名以資區別〔2〕。氏族是以某一具有神格色彩的始祖神作為虛構祖先的若干宗族的結合體。尤中教授說過:“大概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云南境內已經是一個多民族共同雜居區。各個不同的民族群體,各自有一個基本的共同分布區域;但也由于氏族、部落的仍然在流動,以致使分布區域形成互相交錯的現象。”〔3〕

唐初云南地方文獻亦見以中原“氏族”為始祖的記述。唐武則天圣歷元年(公元698 年)《大周故河東州刺史之碑》載:

君諱仁求,安寧郡人也。其胄出于太原,因遷播而在焉,十有余世。氏族之孫,肇命王子,著顯之美,稱高汾晉,若忠節義氣,祖纘于家風。〔4〕17

“氏族之孫”意指王姓,源出黃帝之姬姓、為周靈王太子晉之孫。說明唐初云南之地大姓有以“中原氏族”統稱共同祖先傳下來的血親所組成的團體。

同時,也有一個具有神格色彩的女性始祖神和他的子女及其女性后代的子女組成的本地氏族。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 年)樊綽《蠻書·六詔第三》載:

蒙舍,一詔也……姓蒙……貞元年中,獻書于劍南節度使韋皋,自言本永昌沙壺之源也。〔5〕11

蒙氏自言“永昌沙壺①也寫作“沙壹”。之源”,“沙壺”即為虛構的女性祖先,其源于東漢楊終《哀牢傳》“九隆神話”,《后漢書》“哀牢傳”有唐李賢旁注的“九隆氏”譜系。新石器時代晚期“北至劍川、鶴慶,南至祥云、賓川”〔6〕的洱海流域形成了互為交錯的氏族群體,而“九隆神話”則成了“南中諸夷,與昆明夷,自漢季世,即以哀牢為共通之祖先,亦以九隆神話為其共通之神話”〔7〕。“九隆神話”自漢及明又有不同內容的表述〔8〕,明代“九隆”也演變為“董、洪、段、施、何、王、張、楊、李、趙”十大姓〔9〕23-24,明代的白族大姓墓志中也多言為“九隆族之裔”。氏族群體的形成和發展,也為以后宗族(家族)的形成發展和譜牒的修撰創造了條件。

(二)宗族(家族)

馮爾康教授指出:“譜牒學是伴隨宗族及其制度的存在而產生的。”〔10〕1宗族是具有男系血緣關系的人的組織,是一種社會群體〔11〕8,即擁有共同祖先且具有父系血緣關系的若干家族組成的社會群體;而家族則是指具有父系血緣關系的五代之內的直系血親的社會群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東漢班固《白虎通·宗族》言:“上湊高祖,下至元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愛,死相哀痛”〔12〕,形成一種以血緣為核心的“長幼相攜,團結和睦,生而相親,死而同哀”的社會互助群體。

馮爾康教授將宗族的大小分為三種類型:“人口較小宗族,其結構為:家庭—宗族;規模較大的宗族,其結構為:家庭—家族—宗族;規模龐大的宗族:其結構為:家庭—家族—支族—宗族。”〔10〕2-3家庭是宗族的最小單位,同宗個體家庭聚集而居形成宗族〔11〕66,隨著宗族的繁衍裂變和遷徙,從而形成更大的宗族或遷居外地而形成新的宗族。

在唐宋時期的文獻中也有關于洱海流域姓氏“宗族”的描述。

1.人口較小家族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梁建芳《西洱河風土記》載:

西洱河從巂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數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無大君長,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自云其先本漢人。〔13〕218

“名家”一詞連瑞枝認為“可能是小君長家族組織的總稱”〔14〕78,也說明唐初洱海流域已形成了以“楊、李、趙、董”為代表的家族組織,從其“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的記述來看,其結構即為馮爾康教授所說的“人口較小宗族”,即由個體“家庭”構成的“家族”。

2.規模較大的宗族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梁建芳《西洱河風土記》載:

不跨有夫女子之衣,若奸淫之人,其族強者,輸金銀請和,妻則棄之。其兩殺者死,家族即報復,力不能敵則援其部落舉兵相攻之。〔13〕219

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 年)樊綽《蠻書》亦載:

施浪一詔也。詔主施望欠……施望欠眾潰,僅以家族之半,西走永昌。〔15〕110

《蠻書》又載:

渠斂趙,本河東州也……大族有王、楊、李、趙四姓,皆白蠻也。〔16〕

這些文獻是唐代中原人士對洱海流域“部落組織”親歷親聞的記述,其中有“家族、大族”的記述。家族是以“父、己、子”為核心構成的“祖父—父—己—子—孫”具有父系血緣關系的五代之內的直系親屬。而從這三條史料記述的“家族、大族”來看,當時洱海流域的“家族”應屬馮爾康教授所說的“規模較大的宗族”,即由“家族”構成的“宗族”。

宋代大理國時期的碑刻中也有姓氏“宗族”的描述。段正嚴保天六年(公元1134 年)《提意墓碑》載:

彰四德以調和于九族。〔17〕2362

碑文提到“九族”,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元曾”〔18〕構成了“高曾祖父—己—子孫曾玄”九族,而“調和于九族”的目的就是“宗族和睦”,這也是家譜修纂的目的“尊宗睦族”。

段正興龍興二年(公元1158 年)《護法明公德運碑贊摩崖》也載:

宗族同一心,四海為一家。〔4〕68

碑文歌頌了宋代大理國國相高量成。其中“宗族”一詞,彰顯了高氏“人才濟濟”,所以該碑又載“濟濟有眾,此之謂也”〔4〕68。

《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亦載:

常讀八索之書,非學六邪之典,凈邊遏寇,定遠殄奸。東海浪澄于驚波,楚天霄凈于讒霧。君臣一德,州圀一心,只智喆才能,乃神媒圣運者,則袁氏祖列之義也。〔4〕53

此碑為大理國布燮“袁豆光”為超度鄯善侯“高觀音明(高祥明)”之子“高明生”而建造,碑文中提到的“袁氏祖列”即“袁氏列祖”,即指“袁氏歷代祖先”,說明宋代大理國時期大姓普遍已有家族或宗族的觀念。

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

我淵公隨緣白地,誕粹于高氏之族。〔4〕86

碑文謂高氏為“高氏之族”,即指“高氏宗族或家族”。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 年)《陳氏墓碑銘并序》載:

……有家譜云,其先自陳霸先……其孫陳善鐸當蒙國孝桓王之朝德宗也……其子孫世為金師,一族以每相婚娶以為榮顯,不顧他族,吾國之俗唯陳氏而已。昔察英賢君子,儒學之徒,悉集其府,商榷議論,以制國法,正風俗而理綱紀,別族類而定美□……其初乃□彥賁滿載之五世孫也……每與家族子弟交,□皆稱□□王公貴人。〔4〕102

碑文記述了“一族、他族、別族、家族、宗族”等術語,說明元代有關“家族(或宗族)”的概念已在云南大姓中廣泛運用,也說明陳氏自南詔異牟尋至元初已發展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規模較大的宗族”。

而“規模龐大的宗族”是否也在元代以前出現,因缺乏家族譜牒等資料的佐證,較難作出判斷。從明代中后期據白族家譜世系記載來看,已有“規模龐大的宗族”的形成,如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二十八世孫楊繼元續修《弘農楊氏統宗世系族譜》時已形成了“十七大宗支”世系規模龐大的宗族,明代也是白族宗族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

二、姓氏郡望

姓指家族名稱,而氏為家族“姓”的分支〔19〕。秦漢時期姓與氏開始并稱,而“姓氏之稱,混而為一”〔20〕始自司馬遷《史記》,姓氏也成為標示宗族血緣關系的符號。

(一)名家大姓

云南最早刻有姓氏的實物出現于西晉時期。1938 年在祥云縣高官鋪,1988 年在大理喜洲文閣村分別清理出刻有“大康八年王氏作”和“大康六年正月趙氏作吉羊”的墓磚銘文〔21〕。大康即太康,為西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太康六年為公元285 年,太康八年為公元287 年,墓磚銘文中出現的“王氏”和“趙氏”,也成為洱海流域標示“家族血緣關系”姓氏的最早記載。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梁建芳《西洱河風土記》也記述了“楊、李、趙、董”名家大姓:

西洱河……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自云其先本漢人。〔13〕218

《西洱河風土記》記述了白蠻姓氏“有數十姓”,張錫祿先生也認為“白族姓氏主要有數十種:‘楊、趙、李、董、段、高、張、王、尹、何、杜、蘇’,千余年來大體如此,十分穩定。”〔22〕1993 年張旭先生對南詔高級官員姓氏進行了統計有三十多個姓氏〔23〕。

宋代大理國碑刻中也出現了大量標示“家族血緣關系”的“姓氏”符號。

袁氏,段正嚴廣運時期(公元1138-1147 年)《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載:

君臣一德,州圀一心,只智喆才能,乃神謀圣運者,則袁氏祖列之義也。由乃尊卑相承,上下相繼。協和四海,媲同親而相知;道握九州,訝連枝而得意。承斯鋒銳不起,饑荒無名。鐘鼓義而明明,玉帛理而穆穆。可謂求人而得人,亦袁氏之德也。〔4〕53

《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①也稱《造幢記》。刻于“大理國經幢”幢基之上,大理國經幢為超度鄯闡侯高明生而造,但未載建造的具體時間,而據高氏譜系“高明生、高明量”同輩,故從“高明量子高量成”于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繼任大理國相國,號“中國公”〔24〕的時間來判斷,大理國經幢建造的時間可能也在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 年)前后。袁豆光時任大理國布燮,該碑也通過對“袁氏祖列之義、袁氏之德”的褒揚,彰顯了袁氏家族在大理國時期的影響力。

溪氏,段祥興道隆時期(公元1239-1251 年)《故溪氏謚曰襄行宜德履戒大師墓志并敘》載:

溪氏當矣。溪其姓,智其名,厥先出自長和之世。〔4〕97

溪氏先祖源自長和國(公元902-928 年)時期,從長和國(公元902-928 年)至大理國段祥興道隆時期(公元1239-1251 年)的“溪智”有三百余年的歷史,若以每代25 年計,則至“溪智”時溪氏已傳承十三代,該碑也載溪氏以行醫為業。

高氏,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

我淵公隨緣白地,誕粹于高氏之族。〔4〕86

淵公即高皎淵,俗名高成宗,為高量成之子,是祥云水目山三祖之一,僧號“皎淵禪師”。

段智祥仁壽四年(公元1230 年)《忠節克明果行義帝墓志并序》載:

公姓高氏,諱生福……〔4〕91

高生福為高成生之子。

段智祥仁壽五年(公元1231 年)《大理圀故高姬墓銘并序》載:

姬,大高氏,諱金仙貴。〔4〕95

高姬為高妙音護之女。

宋大理國時期的碑刻中“高氏”常自稱為“大高氏”。公元1094 年“高升泰”奪段氏位建立“大中國”,后其子雖還政與段氏,但高氏仍世為大理國國相,后嗣被分封于云南八鎮四郡,高氏也是對大理國后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名家大姓。

施氏,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

自觀音傳于施氏,施氏傳于道悟國師……〔4〕88

《萬歷云南通志》卷十三“寺觀、仙釋”載:“施頭陀因禪得悟,不廢禮誦,宗家以為得觀音圓通心印,施傳道悟,再傳玄凝。”〔25〕據此有學者認為“施頭陀”即此“施氏”〔26〕,而“施氏、道悟、玄凝”皆為大理國時期崇圣寺高僧。

陳氏,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 年)《陳氏墓碑銘并序》載:

有家譜云,其先自陳霸先……其孫陳善鐸當蒙國孝桓王之朝德宗也……其子孫世為金師,一族以每相婚娶以為榮顯,不顧他族,吾國之俗唯陳氏而已。〔4〕102

陳氏自言為南朝陳國王室之后裔,南詔異牟尋時期有“陳善鐸”,至元代“一族以每相婚娶以為榮顯,不顧他族,吾國之俗唯陳氏而已”,陳氏已成為較有影響力的家族。

白氏,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 年)《故大師白氏墓碑銘并序》載:

大師姓白氏,諱長善,大師白興智□□□□□□□□□國師張汝祐之女。其家世勛行,具有譜錄,其宗出自于楚平□□□□□□□□□□□勝封于白,是為白公,由此為氏。〔4〕110-111

白氏先祖“白和”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隨“儂智高……降於大理”〔4〕110,至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 年)八世孫“白長善”落籍大理時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白和、白長善”皆以“醫藥為業”。

南詔大理國的姓氏中以“蒙、鄭、趙、楊、段、高”五姓為強,元郭松年《大理行記》就載“故大理之民,數百年之間五姓守故”〔27〕,五姓以云南為中心先后建立了“南詔、長和、天興、義寧、大理”五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幾與唐宋王朝相始終。

(二)姓望

姓望即指姓氏郡望,是舉姓氏時并舉原籍郡名以為標志。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大族在姓名前面標出家族所在地,以顯示與其他大姓的區別和標榜自己的高貴身份。劉宋大明二年(公元458 年)《爨龍顏碑》言“蟬蛻河東”,意指“河東郡”;隋唐時期,這種標示郡望更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甚至影響到官修文獻對人物籍貫的記錄的真實性〔28〕。唐武則天圣歷元年(公元698 年)《大周故河東州刺史之碑》也言“其胄出于太原”〔4〕17,意指“太原郡”;宋代隨著宗族的繁衍和遷徙,一些姓氏為了攀附高門而偽造郡姓,“姓望日益興起”〔29〕,形成“以一房之郡望代替一姓之郡望”〔30〕,“言王必瑯琊,言李必隴西……其所祖何人,遷徙何自,概置弗問”〔31〕的宋代社會風氣,而這種社會風氣也影響到大理國時期對姓氏來源的描述①本節資料據《大理叢書·金石篇》第五卷整理。。

通海出土的大理國時期的火葬墓志中就標示有大量的姓氏郡望。

天水氏,姓望為天水郡,主要姓氏為“趙姓”。《元史·地理志》載:“趙州……皮邏閣置趙郡,閣邏鳳改為州,段氏改天水郡。”趙州即今之大理鳳儀,天水氏姓望或為大理國天水郡。

宋大理國段素隆明通元年(公元1023 年)《真恒墓碑》,段正明建安九年(公元1091 年)《斤囡墓碑》,段正明建安九年(公元1091 年)《九斤盛墓碑》,段正淳日新二年(公元1109 年)《垃□奴墓碑》,段正嚴文治四年(公元1113 年)《師貞墓碑》①參見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卷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56 頁。墓志為“□水氏”,帶“水”的郡望只有“天水郡”,故此。,段正嚴保天七年(公元1135 年)《女珠、常轅□合葬墓碑》②同①。火葬墓志中記述的姓望均為“天水”。

弘濃氏,姓望為弘農郡,主要姓氏為“楊姓”。

宋大理國段正嚴保天六年(公元1134 年)《提意墓碑》,段正淳文安五年(公元1108 年)《女好墓碑》《弘濃氏□□墓碑》③參見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卷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74 頁。墓志年代不詳。火葬墓志中記述的姓望均為“弘濃”。

瑯瑘氏,姓望為瑯琊郡,主要姓氏為“王姓”。

宋大理國段思廉保安三年(公元1047 年)《瑯琊氏幼□□墓碑》,段正明天祐二年(公元1093 年)《瑯琊氏女□□墓碑》火葬墓志中記述的姓望均為“瑯琊”。

宋大理國段正淳明開七年(公元1103 年)《戒明墓碑》,段正嚴文治四年(公元1113 年)《李青愛墓碑》④參見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卷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54 頁。墓志為“□□氏”,墓主人姓名為“李青愛”,李氏的最為顯赫的郡望為“隴西郡、趙郡”,而根據郡望的地點判斷“隴西郡”可能性大一些,故此。,段正嚴文治七年(公元1116 年)《真淂、芳保合葬墓碑》,段正嚴保天九年(公元1137 年)《隴西氏慈母□□墓碑》《智誠墓碑》⑤參見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卷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72 頁。墓志年代不詳。《珠□墓碑》⑥參見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卷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88 頁。墓志年代不詳。火葬墓志中記述的郡望均為“隴西”。

清河氏,姓望清河郡,主要姓氏為“張姓”。

宋大理國段正淳文安二年(公元1105 年)《羅勝禾墓碑》,段正嚴文治十一年(公元1120 年)《圓貴墓碑》火葬墓志中記述的姓望均為“清河”。

□興氏,姓望為吳興郡,主要姓氏有“沈、姚、施”等姓。

宋大理國段正嚴文治二年(公元1111 年)《文治二年墓碑》載“□興氏慈孝□□□”〔4〕2350,姓望中缺一字“□興”,經考證應為“吳興”⑦參見張樹芳《大理叢書·金石篇(卷一)》,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50 頁。查帶“興”的郡望有“吳興郡、始興郡”,而“始興郡”主要姓氏為“陰姓”,因“陰姓”在白族中較少,故排除“始興郡”,筆者傾向于“吳興郡”。,但墓志未言明為何姓氏。

南陽氏,姓望為南陽郡,主要姓氏有“鄧、韓、葉、白、翟、張”等姓。

宋大理國段正嚴廣運四年(公元1141 年)《青颯墓碑》載“南陽氏幼男青颯之碑”〔4〕2368,姓望為“南陽”,但墓志未言明為何姓氏。

京林氏,姓望不詳,主要姓氏不詳⑧郡望中并無“京林”之說,疑是“京兆”。。

宋大理國段正興永貞二年(公元1148 年)《京林氏女□□墓碑》載“京林氏女□□□□之碑”〔4〕2370,姓望為“京林”,而“京林氏”或為“京兆氏”。

落陽氏,姓望不詳,主要姓氏不詳⑨參見王叔武《云南古佚書鈔》,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2386 頁。郡望中有“洛陽郡”而墓志載“落陽”。。

宋大理國時期《眾全墓碑》載“落陽氏慈孝衆全之碑”〔4〕2386,姓望為“落陽”,而“落陽氏”或為“洛陽氏”。

宋代大理國時期通海郡墓志中出現的“天水氏、弘濃氏、瑯琊氏、隴西氏、清河氏、吳興氏、南陽氏”等中原姓望,說明宋代內地的“姓望”對大理國“姓氏來源”的描述影響是較大的,也說明大理國與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著民間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也隱含著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同時,大理國通海墓志姓望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將“隴西”寫成“隴”,“弘農”寫成“弘濃”,“洛陽”寫成“落陽”,“瑯琊”寫成“瑯瑘”等,也有“天水、通海、秀山”等大理國所設郡為姓望。

宋代“姓望”社會風氣也對云南后世文獻“姓氏來源”的描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元李京《云南志略》未提及大理國段氏姓望,而明初《玄峰年運志》①亦作《繹年運志》。則出現了“段氏之先為武威郡白人”,指明段氏姓望為“武威郡”,故此后著述及家譜多言“大理國段氏為武威郡人”。元明時期白族文獻中的“弘農氏、京兆郡、天水郡、渤海郡、隴西郡、太原郡、武威郡”等姓氏郡望的稱呼,無疑也受宋代大理國以來“中原姓望”社會風氣的影響。“姓氏郡望”標示,說明“大理國后期至元初”南詔大理國的名家大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這也為家譜的修撰創造了條件,而有的大姓碑刻中也有了家譜修纂的記載。

三、宗法制度

《蠻書》《南詔圖傳》記載了南詔時期的“宗法制度”,如“祖父廟、宗祧、昭穆、宗子”等,這些術語在南詔文獻中出現,說明南詔“仿唐學漢”及唐朝的“贈書習詩……傳周公之禮儀,習孔子之史書”,自周代以來的中原宗法制度已深深影響到南詔社會,并成為南詔王“蒙氏”維護其統治的社會基礎。

(一)宗祧、昭穆

“宗祧”,宗、宗廟;祧,遠祖之廟,也指家族相傳的世系。昭穆,《周禮·冢人》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32〕,昭穆是宗廟祭祀中宗族輩分的排序。昭穆者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唐咸通三年(公元862 年)樊綽撰《蠻書·六詔第三》載:

貞元十年……專遣西川判官崔佐時親信數人,越云南,與牟尋盟于玷蒼山下。誓文四本:內一本進獻,一本異牟尋置于玷蒼山下神祠石函內,一本納于祖父等廟,一本置府庫中,以示子孫,不令背逆,不令侵掠。〔5〕13

該史料提到“祖父等廟”,即指祖廟、父廟。《左傳》載:“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同宗于祖廟,同族于禰廟②父廟。”〔33〕,也說明南詔時期已有祭祀祖先的制度,并建有同宗祭祀的祖廟,同族祭祀的父廟。

南詔舜化貞中興二年(公元898 年)《南詔圖傳》“時中興二年戊年歲三月十四日謹記”亦載:

聿興文德,爰立典章。敘宗祧之昭穆,啟龍女之軌儀……遵行五常之道,再弘三綱之基。〔34〕44

該史料出現了“宗祧、昭穆”,表明南詔王室蒙氏已經仿照漢地宗法制度制定了祭祀祖先的制度,建立有“宗廟”,即祖父廟,并有相應的“典章和禮儀”。據《巍山彝族簡史》載:巍寶山的“巡山殿系南詔第三代王盛邏皮所建,內祀始祖細奴邏”〔35〕,若如此,則巍寶山巡山廟應是南詔王室宗廟之一。此外,南詔國和大理國國王大都有“年號、謚號”,有的甚至有“廟號”③參見王文光《南詔國國王世系考釋:以歷史人類學的視角》,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4 期;李艷峰《大理國國王世系及相關問題研究》,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8 年第9 期。,說明南詔大理國的宗法制度與中原內地的宗法制度有著緊密的聯系性和共通性。

(二)宗子

大宗的嫡長子謂之宗子,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為大宗、余子為小宗。南詔時期蒙氏施行嚴格的宗法制度,即大宗嫡長子繼承制。

《南詔圖傳》“時中興二年戊年歲三月十四日謹記”載:

乃于保和昭德皇帝紹興三寶,廣濟四生,乃拾雙南之魚金,仍鑄三部之聲眾。雕金卷付掌御書巍豐郡長,封開南各張傍,監副大軍將宗子蒙玄宗

等。〔34〕44

“昭德皇帝”即南詔第十代王“勸豐佑”④《新唐書·南詔(下)》載為“勸豐祐”。。《南詔野史》載:“昭威王,名晟豐佑,石刻名勸豐佑⑤豐佑,亦寫作“豐祐”。,唐長慶四年(公元824 年)即位,年十六歲,改元保和。”〔9〕41按“古宗法制度,嫡長承繼人宗,為族人兄弟所共尊,故稱宗子”〔36〕。“宗子”即嫡長子繼承制,南詔王的繼承也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37〕。而“宗子蒙玄宗”也說明其為“昭德皇帝勸豐佑”之嫡長子。《新唐書·南詔下》卷二百二十二中載:“是時,豐祐亦死,坦綽酋龍立,恚朝廷不吊恤;又詔書乃賜故王……遂僭稱皇帝,建元建極,自號大禮國。懿宗以其名近玄宗嫌諱①“蒙世隆”,諱唐太宗名“世”、唐玄宗名“隆”。,絕朝貢。”〔38〕6281“酋龍”即為“勸豐祐”嫡長子“蒙世隆”,而《南詔圖傳》所載“勸豐祐”宗子“蒙玄宗”即為“蒙世隆”。《新唐書·南詔下》亦載“豐祐亦死,坦綽酋龍立”,說明“蒙世隆”曾擔任過“清平官”之職,而《南詔圖傳》所載“蒙玄宗”所擔任的正是“監副大軍將”之職。“蒙世隆”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 年)至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 年)間為南詔第十一代王。

而為何會有“宗子蒙玄宗”的記載?按唐代的避諱制度,《新唐書·南詔下》將“世隆”記為“酋龍”,當避諱“唐太宗諱世民、唐玄宗諱隆基”,而南詔王勸豐佑“豐佑趫敢,善用其下,慕中國,不肯連父名”〔38〕6281。這里有一種可能即南詔第十代王“勸豐祐”效仿中原取名方式為其子取名“蒙世隆,字玄宗”,“蒙玄宗”之名或也受唐初史學家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39〕之影響,遂存在“蒙玄宗”也“名世隆,字玄宗,以玄宗諱嫌,而以字行”的可能,而“蒙玄宗”以字行的時間應在唐咸通二年(公元861 年)后。《新唐書·南詔下》載:“杜悰當國,為帝謀,遣使者吊祭示恩信,并詔驃信以名嫌,冊命未可舉,必易名乃得封。帝乃命左司郞中孟穆持節往,會南詔陷巂州,穆不行。”〔38〕6282說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 年)杜悰當國后,唐朝曾派左司郞中孟穆持節前往南詔,準備商討冊封事宜,而此時“蒙世隆”或已將其名更為“蒙玄宗”,這也是“蒙世隆”更名的第二種可能。但終因孟穆未能成行而成為憾事,此后至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 年)“世隆”卒,南詔與唐朝的關系總是處在戰和交織之中,冊封之事不再提及;且更名“蒙玄宗”只可能是“蒙世隆”自己,其孫南詔王“舜化貞”不可能篡改其祖父名諱,故南詔舜化貞中興二年(公元898 年)官修文獻《南詔圖傳》中才會如實將“蒙世隆”名記為“蒙玄宗”。此姑且推測,有待進一步考證。

四、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對有血緣關系的本族和非血緣姻親關系異族的稱呼。親屬稱謂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而親屬稱謂也多見于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文獻之中。

(一)六親稱謂

大理國時期墓志中有“六親”稱謂記述。《大理國通海郡丁卯墓碑》載:

位敦三寶六親忠□□□□□。〔17〕2378

段正嚴保天六年(公元1134 年)《提意墓碑》也載:

三從以孝順于六親。〔17〕2378

“六親”即“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親屬”〔40〕,而對“六親”的理解歷代雖說法不一,但都認同是具有血緣和婚姻關系的最親近的人,其可分為“直系親屬稱謂”和“旁系親屬稱謂”。

1.直系親屬稱謂

唐宋時期的文獻記述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直系親屬”稱謂。南詔舜化貞中興二年(公元898 年)《南詔圖傳》“第七化”載:

乃有石門邑主羅和李忙求奏云:“自祖父以來,吾界中山上,有白子影像一軀,甚有靈異……”〔34〕43

“祖父”為父系血緣直系親屬稱謂。“父之考為王父”〔41〕,王父即祖父,“自祖父以來”說明石門邑主至李忙求時已是三代,即“祖父、父親、子”三代直系親屬。

宋仁宗嘉佑五年(公元1060 年)《新唐書·南詔傳》載:

曾祖有寵先帝,后嗣率蒙襲王,人知禮樂,本唐風化。〔42〕6273

“曾祖”為父系血緣直系親屬稱謂。該史料是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在給唐劍南節度使韋皋的帛書中所自稱,也是現存南詔時期最早有關“親屬稱謂”的記載。異牟尋直系親屬世系為“皮邏閣—閣邏鳳—鳳伽異—異牟尋”,而異牟尋所稱“曾祖”即為“皮邏閣”。

大理國段正興龍興二年(公元1158 年)《護法明公德運碑贊摩崖》載:

大理圀高相圀公仲子之孫諱曰量成。〔4〕68

“孫”為父系血緣直系親屬稱謂,“高量成”為大理國高相國高泰明之孫,高明量之子。

段智興元享二年(公元1186 年)《興寶寺德化銘并序》載:

有公子高踰城光者,曾祖相圀明公高泰明,祖定遠將軍高明清,已備圀史。考牧公高踰城生者,定遠將軍之長子也。〔4〕71

該史料記述了“高踰城光”之“曾祖、祖父、父親、己”四代直系親屬稱謂。

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

我淵公隨緣白地,誕粹于高氏之族。故相國高太明之曾孫,政國公明量之孫,護法公量成之子也。〔4〕86

“高太明”即“高泰明”,該史料記述了高氏“子、孫、曾孫”三代直系親屬稱謂。

段智祥仁壽四年(公元1230 年)《忠節克明果行義帝墓志并序》也載:

公姓高氏,諱生福,太祖邦安賢帝高智升,高祖善闡岳侯高升祥,曾祖□□□牧高祥堅,祖高堅成,考高成生。公幼有昂霄聳壑之姿,拔萃出類之材,殺身成仁之志,穎銳常作□□天下太平。〔4〕91

該史料記述了高氏“太祖、高祖、曾祖、祖、父親、子”六代直系親屬稱謂。

2.旁系親屬稱謂

唐乾符五年(公元878 年)徐云虔出使南詔所撰《南詔錄》,其中記述了徐云虔與驃信臣的對話:

己巳,驃信使慈雙羽、楊宗就館謂云虔曰:“貴府牒,欲使驃信稱臣,奉表貢方物。驃信已遣人自西川入唐,與唐約為兄弟,不則舅甥。夫兄弟舅甥,書幣而已,何表貢之有?”云虔曰:“驃信既欲為弟、為甥,驃信,景莊之子,景莊豈無兄弟,于驃信為諸父;驃信為君,則諸父皆稱臣,況弟與甥乎?且驃信之先,由大唐之命,得合六詔為一,恩德深厚;中間小忿,罪在邊鄙。今驃信欲修舊好,豈可違祖宗之故事乎?順祖考,孝也……”驃信待云虔甚厚。〔43〕38-39

該史料提到親屬稱謂“祖宗、祖考、父、子”,同時提及“兄、弟、舅、甥”等旁系親屬稱謂。徐云虔是在與南詔王隆舜的大臣談話中提及相關親屬稱謂的,且彼此并沒有交流的隔閡,且南詔王隆舜聽后“待云虔甚厚”,說明中原的親屬稱謂已經根植于南詔上層社會生活之中。

(二)先祖稱謂

唐代中原文獻記述了南詔蒙氏先祖“*代祖”的稱謂,而其資料來源于南詔蒙氏自稱。

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 年)樊綽《蠻書》載:

南詔八代祖蒙舍尨。〔15〕110

《蠻書》記述了南詔蒙氏八代祖為“蒙舍尨”,“蒙舍尨”生“尨家羅”亦名“細奴邏”,即為南詔“九代祖”。

元代云南少數民族墓志中對先祖的稱謂逐漸增多。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 年)《故大理路楊氏躬節仁義道濟大師墓碑銘并序》載有“從祖”稱謂:

公姓楊,諱公。曾祖大師諱圓慧,建德皇帝尊為師。祖智天大師,諱慧升。從祖戒辯大師,諱慧福。父釋號智明,諱升宗。〔4〕201

“建德皇帝”即大理國段正興,“從祖”指“智天大師”的兄弟,屬旁系親屬稱謂。此外元代還出現了“*代祖、世祖、鼻祖、世祖”等稱謂,明清時期白族家譜世系中則普遍以“*世祖”稱謂。

(三)后嗣稱謂

后嗣稱謂有“后昆”,即“后世子孫”,又常記為“垂裕后昆”,即為造福后代之意。在明清墓志及碑譜記述中較為常見。

大理國段正興龍興二年(公元1158 年)《護法明公德運碑贊摩崖》載:

其如公者,百之一二耳,尚未盡善也。后之高氏,如有聰明俊杰,克己復禮,能命父□□□□□公□□□□□□□善成功,亦高氏世世之榮也與。〔4〕69

“高氏世世之榮”也表達了“垂裕后昆”之意。

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也載:

真個光昭先覺,可謂不忝后昆。〔4〕87

宋大理國碑刻中記述的“后昆”一詞,其意即“垂裕后昆”,不有愧于后世子孫,只不過這里說的是佛門子弟。

段祥興道隆時期(公元1239-1251 年)《故溪氏謚曰襄行宜德履戒大師墓志并敘》載“德裕后昆”:

溪其姓,智其名,厥先出自長和之世。安圀之時,撰囗百藥,為醫療濟成業。洞究仙丹神述,名顯德歸。術著脈決要書,布行后代。時安圀遭公主之疾,命療應愈,勤立功,大赍,褒財物之□焉。繼補闍梨之職,□可切熙宜□,德裕后昆。〔4〕97

“溪智”以“行醫濟世”為業,并著有《脈決要書》,而“德裕后昆”意即“造福后世”。

五、家族譜系

譜系是家譜的核心,唐宋時期的文獻也記載了有關洱海流域早期的家族譜系。

(一)唐代文獻記載的譜系

唐代文獻中有關南詔家族譜系的記載逐漸增多,特別是親歷南詔的袁滋《南詔錄》以及參考前人著述的樊綽《蠻書》等,將其在南詔的所見所聞及當時收集的資料錄于著述之中〔44〕218,而《蠻書》則較為詳細記載了唐初西爨、六詔譜系,“六詔譜系”的記載說明南詔時期反映“家族與家庭的血緣關系的譜系”在上層氏族中已普遍存在。

1.西爨譜系

《蠻書》載:

西爨,白蠻也……在石城、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至龍和城,謂之西爨。〔15〕127

《蠻書》記載了“爨摩湴”一支譜系;而唐貞元二年(公元786 年)《爨公墓志銘》則詳細記載了“爨歸王”一支世系:

(南寧郡)王名子華,字守忠……曾祖榮宗……大父仁弘……烈考歸王,皇左金吾衛大將軍,……王即金吾之家子也……嗣子沖貌……〔45〕

“爨守忠”為“爨歸王”子。綜合兩條史料可列爨氏譜系(見圖1)。

圖1 西爨譜系

爨為云南大姓,自東晉至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爨氏統治云南達四百余年間,創造了“爨文化”。現存東晉元亨四年(公元405 年)《爨寶子碑》和南北朝劉宋大明二年(公元458 年)《爨龍顏碑》。唐天寶七年(公元748 年)“爨氏”被南詔皮邏閣所滅,后一部分“爨姓”改姓為“寸”,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寸氏墓碑志》就載“故寸氏諱升,其鼻祖爨深者;晉武時為興古太守,爨氏之名始此。厥后支裔蕃盛于八邏四鎮,至爨龍顏又為宋晉寧州刺史,世代漸遠而訛曰寸也”〔46〕;騰沖和順“寸氏”也自稱為大理國“爨判”后裔,李根源《大爨碑跋》云:“騰永寸氏,據其祖代相傳,確為爨之嫡裔。”①載李根源《景邃堂題跋》。

2.蒙巂詔譜系

《蠻書》載:

蒙巂一詔最大,初,巂輔首卒,無子,弟佉陽照立,佉陽照死,子照源立,喪明。子源羅弱,置于南詔。〔15〕96

據此列“蒙巂詔”譜系見圖2。

圖2 蒙巂詔譜系

“蒙巂詔”無姓氏,施行“父子連名制”,其中“佉陽照”譜系連名三代“佉陽照—照源—源羅”。

3.浪穹詔譜系

《蠻書》載:

浪穹,一詔也。詔主豐時、豐哶兄弟俱在浪穹……豐時卒,子時羅鐸立。時羅鐸卒,子鐸羅望立,為浪穹州刺史……卒,子望羅偏立。望羅偏卒,子偏羅矣立。偏羅矣卒,子矣羅君立。〔15〕102

“浪穹詔”無姓氏,施行“父子連名制”,其中“豐時”一支譜系連名六代“豐時—時羅鐸—鐸羅望—望羅偏—偏羅矣—矣羅君”,其譜系見圖3。

4.邆賧詔譜系

《蠻書》載:

邆賧,一詔也。主豐哶,初襲邆賧,御史李知古領詔出問罪,其子哶羅皮……哶羅皮乃歸義之甥也……哶羅皮卒,子皮羅邆立。皮羅邆卒,子邆羅顛立。邆羅顛卒,子顛之讬立。〔15〕104-105

“邆賧詔”無姓氏,施行“父子連名制”取名,其中“豐哶”一支譜系連名五代“豐哶—哶羅皮—皮羅邆—邆羅顛—顛之托”,“邆賧詔主豐哶”與”浪穹詔主豐時”為兄弟,其譜系見圖3。

圖3 浪穹詔、邆賧詔譜系

5.施浪詔譜系

《蠻書》載:

施浪一詔也。詔主施望欠……望欠遂渡蘭滄江,終于蒙舍……望欠弟望千,當矣苴和城初敗之時,北走吐蕃……望千生千傍,千傍生傍羅顛。〔15〕108-109

“施浪詔”無姓氏,施行“父子連名制”,其中“施望千”一支譜系連名三代“施望千—千傍—傍羅顛”,其譜系見圖4。

圖4 施浪詔譜系

6.南詔譜系

唐代文獻對南詔譜系的記載,以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 年)樊綽《蠻書》記載的南詔蒙氏譜系最為詳細,有“八代祖蒙舍尨”〔15〕110的描述。此外唐咸通間定邊軍節度使竇滂所撰的《云南別錄》也記載了南詔蒙氏四代世系:“細奴邏生邏盛,邏盛生盛邏皮,盛邏皮生皮邏閣。”〔43〕27而后晉劉昫《舊唐書·南詔蠻》和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南詔》所載資料多采用了這些文獻。另南詔舜化貞中興二年(公元898年)《南詔圖傳》(文字卷)載“蒙細奴邏—邏盛、勸豐佑—世隆—隆舜—舜化貞”〔34〕41-44六位南詔王的事跡。《新唐書·南詔傳》亦載“王蒙氏,父子以名相屬。自舍尨以來,有譜次可考”〔42〕6270,“譜次”即“譜系”。此外,記載有關南詔王蒙氏譜系的文獻還有(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南宋)郭允蹈《蜀鑒》①載“西南夷本末(下)”。、(元)李京《云南志略》、(明)倪輅《南詔野史》、(明)蔣彬《南詔源流紀要》、(清)佚名《僰古通紀淺述》②載“蒙氏世家譜”。等。

以下據《蠻書》《南詔圖傳》《新唐書·南詔傳》等文獻整理的南詔蒙氏譜系見圖5。

圖5 南詔譜系

南詔王姓蒙氏,施行四字“冠姓雙名制”,如“蒙細奴邏、蒙邏盛炎、蒙盛邏皮、蒙皮邏閣、蒙閣邏鳳、蒙鳳伽異、蒙異牟尋、蒙尋閣勸、蒙勸龍晟”等。同時,施行“冠姓父子連名制”,南詔王施行嫡長子繼承制,故唐代文獻的記載③《蠻書》《南詔德化碑》《南詔圖傳》等。也以繼承王位的嫡長子記述為主,而對“旁支世系”的記載較為簡略。從《南詔德化碑》的“皮邏閣子鐸傳”,《蠻書》的“皮邏閣長男閣邏鳳,次男誠節,次男崇、三男成進;異牟尋叔父阿思,堂兄蒙細羅勿”;《新唐書·南蠻傳》的“異牟尋弟湊羅棟;尋閣勸子勸龍晟、勸利、勸豐佑”;元元統甲戌(公元1334 年)《故正直恭謙和尚墓碑銘并序》的“皮邏閣子閣皮”等文獻記載來看,南詔蒙氏只有嫡子才施行“父子連名制”,而庶子不連名。

(二)宋代文獻記載的譜系

宋代文獻記載的譜系主要有“高氏”,且以碑刻為主,有大理國段正興龍興二年(公元1158 年)《護法明公德運碑贊摩崖》;段智興元享二年(公元1186年)《興寶寺德化銘并序》;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段智祥仁壽四年(公元1230 年)《忠節克明果行義帝墓志并序》等碑刻。另方國瑜《大理高氏世襲事跡》〔47〕710、林超民《大理高氏考略》〔24〕都對高氏事跡進行了考證;而木芹《南詔野史會證》〔48〕、連瑞枝《隱藏的祖先:妙香古國的傳說和社會》〔14〕也對高氏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都列出了“高氏世系”,但都不盡完整。

筆者據大理國高氏碑刻為主,并參考方國瑜、林超民、木芹、連瑞枝四位學者的研究及《姚郡世守高氏宗譜》〔17〕2565-2566,列出較為完整的大理國高氏世系譜系(見圖6),并進行相關考證。

圖6 大理國高氏譜系

1.高昇(升)祥支系,生二子,高祥明、高祥堅。

(1)高祥明一支生四子,明生、明智、明興、明義。

《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載:

高明生,則大將軍高觀音明之中子也。〔4〕56

“觀音”為高氏稱號〔24〕,“高觀音明”即“高祥明”。《姚郡世守高氏宗譜》載“高祥明”生四子“長明生、次明智、次明興、次明義”〔49〕2566,該譜載“明生”為長子,而《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則載“明生”為“中子”即“仲子”為第二子,兩者對“高明生”的記述有所不同。

(2)高祥堅一支,生一子,高堅成。

大理國段智祥仁壽四年(公元1230 年)《忠節克明果行義帝墓志并序》載:

公姓高氏,諱生福,太祖邦安賢帝高智升,高祖善闡岳侯高升祥,曾祖□□□牧高祥堅,祖高堅成,考高成生。公幼有昂霄聳壑之姿,拔萃出類之材,殺身成仁之志,穎銳常作□□天下太平。〔4〕91

碑文記載了“高祥堅”一支世系:“(太祖)高智升—(高祖)高升祥—(曾祖)高祥堅—(祖)高堅成—(父)高成生—(子)高生福”。“高氏”施行“冠姓父子連名制”,而《姚郡世守高氏宗譜》未載“高祥堅世系”,碑刻所載可補家譜記載的不足。

2.高昇(升)泰支系,生四子,高泰明、高泰運、高泰惠、高泰賢〔50〕。大理國碑刻中載“高泰明”一支世系,生四子,高明順、高明量、高明清、高明性。

(1)高明順一支,生二子,高順負、高順隆〔51〕。

大理國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

故俾公弟高觀音政檢校措意。〔4〕86,88

可知高淵弟(或堂弟)名為“高觀音政”,而“觀音”稱號即為“高順隆(高觀音隆)—高觀音妙、高觀音政”一支,以“觀音”連名者,居善闡〔24〕。

(2)高明量一支,生二子,碑刻僅載“高量成”。

大理國段正興龍興二年(公元1158 年)《護法明公德運碑贊摩崖》載:

大理圀高相圀公仲子之孫諱曰量成。〔4〕68

“高量成”為“高泰明”之孫,為“高明量”之第二子,而“高明量”長子姓名未見載。

大理國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

……姪高善祐。

據此推斷,“高善祐”應為“高淵”的兄弟之子,或為“高量成”長兄之孫,或為“高觀音政”之子。

大理國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又載:

我淵公隨緣白地,誕粹于高氏之族。故相國高太(泰)明之曾孫,政國公明量之孫,護法公量成之子也。……故俾公弟高觀音政檢校措意,如公弟扶危撫弱,防巢之義深者,因申奏上聞,琢石立碑。〔4〕86,88

可知“淵公”為“高量成”之子,而《姚郡世守高氏宗譜》所載“淵公即為高量成”〔49〕2566是錯誤的。淵公弟(或堂弟)為“高觀音政”,據“高觀音妙,為高觀音隆之子,高氏支派以觀音連名者,居善闡”〔24〕來推斷,“高觀音政”應為“高淵”堂弟,即“高觀音妙”之兄弟。

《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又載:

孫高明生,姪高善祐,雖妙年而義誘其衷,謂開國以來一人而已,可以將示來者。〔4〕88

按《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載“高明生”為“高祥明”之中子,而《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其為“淵公”之孫。據圖6所列世系可看出,“淵公”應為“高明生”之孫,而非“高明生”為“淵公”之孫,從高氏連名制取名來看,也不可能出現同名者,對此,方國瑜先生也言“明生為淵公祖輩,撰宗譜者不辯至此,可憫矣”〔47〕728。確實如此,《南詔野史會證》所列“高氏世系表”也將“高明生”列為高淵之孫〔48〕266,謬也。

林超民先生《大理高氏考略》載:

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 年),高觀音隆奪壽昌位,而與侄貞明。十一月,阿機起兵入國都,奪貞明位還壽昌……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 年)高觀音妙自白崖破河尾關入國,奪壽昌位。〔24〕

“貞明、壽昌”《姚郡世守高氏宗譜》未見記載,而從連名制“順貞—貞壽—壽護”及高觀音隆的侄子為“貞明”分析,順貞一支世系的“連名制”或為“順貞—貞壽、貞明—壽護、壽昌”,“貞壽、貞明”為兄弟,而“貞明”一支缺載,“貞壽”一支在《姚郡世守高氏宗譜》有載,其“連名”為“順貞—貞壽—壽護—護隆—隆政”,“壽護、壽昌”或為兄弟,而“壽昌”一支世系缺載。若以“順貞—貞明”連名或以“壽昌—護隆—隆政”連名,都不符合“連名制”的特點,也無法做出合理解釋。

(3)高明清一支,生二子,碑刻僅載“高踰城生”。

大理國段智興元享二年(公元1186 年)《興寶寺德化銘并序》載:

有公子高踰城光者,曾祖相圀明公高泰明,祖定遠將軍高明清,已備圀史。考牧公高踰城生者,定遠將軍之長子也。〔4〕71

“興寶寺”為“高踰城光”所建。碑文記載了“高踰城光”一支世系:“高泰明—高明清—高踰城生—高踰城光”,而“踰城”也被方國瑜先生譽為“踰城支派”,“高阿機,高阿育”即屬“踰城支派”。

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 年),高觀音隆奪壽昌位,而與侄貞明。十一月,阿機起兵入國都,奪貞明位還壽昌。〔24〕

“高阿機”方國瑜先生考證曰“高阿機者,或謂踰城光之兄”〔44〕465,而“高阿育”方先生又言“阿育,或即踰城光之兄子”〔47〕718,由此說明高阿機與高阿育為父子關系。

另宋代大理國國王“段氏”譜系的記載較早的文獻為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而后有明初的《玄峰年運志》,內容為大理國段氏史乘。方國瑜先生考識曰“后世的《滇載記》《南詔野史》諸書之段氏事跡,大都出于此”〔44〕743等,此不詳述。

六、譜牒修纂

據《南詔圖傳》載,南詔時期已有“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張氏國史”〔34〕48等書,而《張氏國史》一書也有可能是南詔時期記述張氏及南詔細奴邏、邏盛事跡的一部官修國史,其中有“張氏譜系”的記載。張錫祿先生也從后世記載的張氏世系推測《張氏國史》是“已知最早最長的白族家譜”〔52〕,而筆者認為《張氏國史》或許是南詔時期的“官修家譜”更為恰當。

宋代大理國時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于明代碑文中”〔53〕。王叔武先生指出:“景泰元年《三靈廟記》所引‘白史’,似述段氏源流;而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 年)《鶴慶路軍民總管高侯墓碑志》稱其先世事跡說:‘具載祖白史’。則此所謂‘祖白史’,當為高氏家乘,故稱‘祖’,與記載段氏源流者,顯非一書。如此,則‘白史’一名,乃白文史乘之通稱。”〔43〕52《國史》為大理國段氏所修的“史書”,在宋代大理國碑刻中也常見事備“國史”的描述。

大理國段智興元享二年(公元1186 年)《興寶寺德化銘并序》載:

有公子高踰城光者,曾祖相圀明公高泰明,祖定遠將軍高明清,已備圀史。〔4〕71

“圀”即“國”,《國史》為宋大理國時期修的“史書”,或兼有官修家譜的性質。

大理國時期的文獻中也有了“家譜”修纂記載。段智祥天開十六年(公元1220 年)《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載:

其家譜宗系者,自觀音傳于施氏,施氏傳于道悟國師,道悟傳于玄凝,玄凝傳公。公之族子有慧辯,追蹤景行,唯嗅檐卜而嘗醍醐者,公器之,因傳焉。〔4〕88

“高皎淵”是大理國“高泰明”曾孫,“高量成”之子,為祥云水目山三祖,法號“智玄禪師”。《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即為“高皎淵”之碑銘,碑文中首次提到的“家譜”,雖然記述的是佛教名山水目山法嗣譜系,但碑文為大理國官員楚州(今祥云楚場)趙佑撰〔26〕,從中也可看出大理國后期的一些白族大姓對“家譜”概念有清晰的認識,或已有“家譜”的修纂,且內容主要以“世系”為主。

段祥興道隆時期(公元1239-1251 年)《故溪氏謚曰襄行宜德履戒大師墓志并敘》亦載:

家牒行狀,乃楊文伯明俊之述詞。〔4〕97

碑文中有“家碟”的記載,內容為“楊文明俊”口述。“家碟行狀”記述了“溪氏自大長和國(公元902-928 年)至大理國段智興(公元1172-1200 年)時期的家族譜系”,說明大理國后期白族大姓的“家碟”以家族“譜系”為主。

七、結論

唐宋時期的修譜風尚已深深影響南詔、大理國社會,到宋大理國后期已有以家族“譜系”為主的“家碟”修纂,而元代云南不僅有了少數民族紙質家譜的修撰,也出現了一定數量刻錄于石質上的家族世系(也稱碑譜)。大理喜洲《趙氏族譜》“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 年)趙甲南序”就載:“趙氏家譜,自宋已失,后獲《元故相副官墓碑》,顛末①備具于上”〔54〕。元代碑刻譜系也成為明代云南少數民族家譜修撰的主要資料來源。

南詔大理國時期的譜牒文化體現了中國譜牒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時也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也為后世特別是明清時期云南少數民族譜牒的大量修撰奠定了基礎。由于明初社會的變遷,致使大理國時期的文獻存世較少,至今也未見相關的譜牒實物。但通過對唐宋時期文獻零星記述的南詔大理國譜牒文化的梳理和研究,一方面可展現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疆域、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敘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你來我往、我來你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過程,更凸顯了中國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譜牒文化對于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91视频观看| 日日拍夜夜操|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四虎亚洲精品| 久草视频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三级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色综合五月|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女主播一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最新国产在线|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色成人综合|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视频色图|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久热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