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山 翟國政 張 鵬 高宇甲
(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城市現代化水平日漸提高背景下,城市形態已經發生極大改變,特別是新城區的建設和快速發展,使得老城區潛在的交通堵塞、環境質量差、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并且新老城區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對城市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也帶來極大影響,加強老城區規劃改造迫在眉睫。然而老城區規劃改造工作還存在脫離實際、與新城區銜接不夠等情況,不利于城市更新和功能升級。需要結合老城區實際狀況,準確把握老城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用針對性措施進行優化改造,以達到城市更新發展的目標[1]。本文對老城區規劃改造現存問題進行細致分析,并圍繞實際案例,從功能布局、城區產業、公共設施、生態環境、文化脈絡等方面入手,提出有效的規劃改造路徑,以供參考。
城市更新是對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生活的地區進行必要和有計劃的改建活動,實際操作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客觀存在實體進行改造,如∶建筑物硬件設施;二是對各種生態環境、空間環境、游憩環境、文化環境等進行改造和延續,以達到全新城市功能,并促進其更好發展和繁榮的目的。老城區規劃改造則是對城區道路、路網、通訊、局部或整體地等,進行有步驟的更新和改造的過程,具體包含了改造城市規劃結構、改善城市環境、調整工業布局等內容[2]。
現階段,開展老城區規劃改造工作,還顯露出以下不足:
(1)缺乏科學指導和總體規劃。一方面沒有嚴格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的基本原則開展老城區規劃改造工作,導致城市格局不規范,舊城改造不徹底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急功近利,忽略了城市自身特色,特別是在特色傳統建筑、優秀歷史文化等方面,沒有將之融入到老城區規劃改造方案中,進而出現千城一面狀況。
(2)不良舊城改造方式帶來諸多弊端。一方面在開展舊城區改造規劃時,沒有對老城區存在的社會復雜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另一方面則是采用手段具有簡單化和標準化特征,甚至因為過于追求功能完美,忽略了老城區內部發展規律,將老城區有機社會網絡割裂成單純的功能社區。
(3)只看到眼前局部利益。一方面是為了追求更大經濟效益,在開展老城區規劃改造工作時,過度地提高容積率和土地開發利用,伴隨而來的公園綠地、配套服務設施等問題也將難以解決;另一方面則是在拆除老舊建筑時,沒有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對老城區傳統風貌和特色也造成極大破壞,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同發展[3]。
城市更新視角下,老城區規劃改造有效路徑包括:
(1)遵循城市發展規律。進行老城區改造,需要遵循城市自然發展規律,使老城區通過規劃改造,其整體面貌能夠得到有機更新。具體來說就是確定合適規模和根據老城區改造內容及要求,妥善處理好現在與今后之間的關系。
(2)以大眾利益為前提。雖然在老城區規劃改造中,實行全部推倒拆遷成效非常快,但是這類操作也會對老城區原有架構、風俗風情、文化氣息等造成極大破壞。執行時還是要以優化居民居住環境為出發點,嚴格貫徹建新如故、修舊如舊標準深化落實,特別是在老城區歷史文化方面,通過規劃改造也能得到很好保存,甚至可以依托這些歷史文化使老城區煥發出嶄新活力。
(3)加強規劃引導。老城區規劃改造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具體包括房屋建筑、城區道路、生態環境等內容,要想通過老城區規劃改造實現老城區整體功能優化提升和繁榮發展,就要從整體角度入手,對各項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并在加強規劃引導中,推進老城區規劃改造工作深入展開和有效落實[3-4]。
膠州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底蘊的水岸商埠城市,自2000年起,膠州市就已經大力開展新城區建設,并相繼開發了少海新城、產業新區、臨空經濟區等,隨著城市格局不斷被拉大,老城區中心地位也逐漸發生偏移。并且根據2015~2018年《膠州市統計年鑒》發現,膠州市老城區近幾年經濟、人口增長速度十分緩慢,與新建設的城市新區相比較,老城市環境質量較差、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尤為突出,需要積極響應城市雙修相關政策,對老城區進行更新改造,以促進膠州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1)城市功能布局。如表1所示,老城區用地主要是以居住用地為主,占據比例高達56.7%,然后依次是工業用地、公共管理服務用地、道路交通設施用地和綠地廣場用地。從整體上來說,老城區用地結構不夠均衡,特別是在綠地廣場用地和道路交通設施用地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表1 老城區用地構成
(2)城市交通系統。在老城區道路交通系統方面,各區域道路聯系還不夠緊密,并且存在交通壓力大問題,尤其是在交通主次干路方面,受到密度較低、路網體系不完善的影響,對人們正常出行帶來極大的影響。
(3)城市公共空間?,F階段老城區公共空間還存在綠地不足、品質不高等問題,特別是在老城區綠地覆蓋面積、公園綠地布局、必要配套設施等方面,使得老城市公共空間整體品質不高。再加上老城區分布著許多傳統產業,生產時排放廢氣廢水,也進一步加劇了老城區環境質量問題[4]。
(4)市政設施。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各類環境問題也頻頻顯露出來,再加上極端惡劣天氣影響,所引發的強降雨、洪澇等災害,也對老城區正常運轉帶來極大影響,尤其是在排水系統、市政管網等方面,不僅體現出管道布置混亂情況,還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5)文化脈絡。老城區發展歷史更為悠久,并且遺存著許多文化脈絡,如:老式風格建筑、城墻遺址等,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老城區歷史風貌特色沒有充分展現出來,未為老城區發展提供嶄新活力。
4.3.1 優化功能布局
(1)合理劃分功能區。老城區功能區主要有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行政區等,針對不同功能區占據面積和呈現形狀有所差距,實踐中要根據老城區當前功能布局情況,對各功能區進行科學合理調整,使各功能區處于相對均衡狀態,并且考慮到住宅區占地面積最廣,因此在規劃改造時就要盡可能地使其呈片狀、團狀和點狀分布,而商業區占據城市用地比較少,更新改造中就要讓其以點狀或條帶狀進行分布。
(2)進行城中村改造。針對老城區范圍內出現的城中村居住點,可以從綜合整治角度入手,靈活采用完善配套設施、美化村落環境、增加公共空間等手段,如:建立社區活動中心、打造休憩游賞公園等,使老城區整體品質得到明顯提升。
4.3.2 促進產業集群
(1)推動產業園區聚集。深入到老城區中,對零散分布的工業區用地進行充分整合,并積極引導老城區工業產業朝著新建園區聚集,不僅可以為老城區功能布局優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持,還能促進企業集聚和更好發展。
(2)推動產能升級和技術創新。針對老城區存在的老舊工業產業,除了要鼓勵企業兼并重組低端產業以外,還要加強安全生產、綠色環保等硬性約束,并通過廣泛推廣低碳更新、產業升級等最新理念,引導舊工業區利用現代技術、設備優勢,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和實現綠色高效生產[5]。
4.3.3 完善公共設施
(1)交通設施更新。交通系統作為老城區運行發展的重要命脈,在規劃改造中可以采用“一拓、二改、三疏、四導”措施,具體是拓寬內部主干道路、現有路網布局改造、設置交通信號燈優化交叉路口、流量較大道路實施單向行駛、增加公交線路、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對老城區現有交通條件進行優化改善。
(2)完善市政設施。可以根據老城區更新改造計劃,采用配套管線結合道路等級劃分、主干路網下敷設市政主干管、支路下方敷設支管等措施,對現有市政管網設施進行檢查、優化和更新,使管網老舊、設備破壞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并通過遠期雨污水分流與近期合流截流相結合、消減污染排放和水體直凈相結合等,實現雨污水分流排放和滿足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4.3.4 加強環境建設
(1)以濱河綠帶和城市街道為框架,使之形成公共空間網絡,并通過慢行走廊、街角綠地等,將濱河空間有效串聯起來,在有效營造老城區新功能區的同時,河流與人文場所的聯系也能實現重新建立。
(2)盡可能地增加公共綠地數量,使空間環境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實踐中可以結合三舊改造,使公共綠地總量及覆蓋面積得到增加,并通過對老城區公園、廣場等開敞空間系統進行科學規劃,共同營造一核、一帶、雙廊、多點園區景觀格局[5-6]。
4.3.5 城市文化更新
(1)對老城區的歷史要素進行仔細梳理(見圖1),并在準確把握歷史遺址、穿城河流、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內容后,在老城區的公共空間,利用碑刻、雕塑、公告欄等方式,向人們展示和宣傳老城區從古到今的歷史文化和重要人物事件。(2)建設歷史風貌街區,并讓歷史遺址、文化古跡等歷史要素集中在這一區域內,既能夠幫助人們恢復歷史記憶,又能夠吸引更多人參觀旅游。
圖1 老城區歷史文化梳理
隨著城市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老城區發展存在的交通擁堵、環境質量差等問題也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將老城區規劃改造提上日程。本文探討城市更新視角下老城區規劃改造路徑,實踐中,對老城區進行規劃改造,要深入到老城區內部對其實際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和細致分析,并在準確把握老城區發展主要問題以后,積極采用優化功能布局、促進產業集群、完善公共設施等措施進行優化完善,在更好解決老城區現存問題的基礎上,使老城區整體功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