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軍 李彩紅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BIM技術是一種建筑信息化模型技術。利用BIM技術,能夠將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特征通過數字化展現,便于土木工程施工中各參與方實現數字信息的交流,實現信息共享,可實時了解工程進度,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土木工程應用并融合BIM技術,不僅可以促進傳統土木工程施工模式實現創新,而且也有利于土木工程實現更好、更快的信息化發展。由此可見,加強BIM技術研究對促進土木工程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1]。
BIM技術已經成熟,其具有以下特征:
(1)可視化特征。BIM建筑信息模型中,整個過程都是可視化的,因此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運營過程中的溝通、討論、決策都在可視化的狀態下進行。
(2)協調性。BIM技術能夠協調施工的各參與方以及其他各個方面,讓土木工程施工變得規范合理,能夠避免施工的不合理性;還能夠讓施工方和甲方實現實時信息交流,進而可對施工做出相應調整,提高工程的質量和效率[2]。
(3)模擬性。模擬性并不是只能模擬設計出的建筑物模型,BIM模擬性還可以模擬不能夠在真實世界中進行操作的事物,在設計階段,BIM可以對設計上需要進行模擬的東西進行模擬實驗。
(4)一體化性。基于BIM 技術,可實現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營,貫穿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管理。
(5)可出圖性。BIM技術通過對建筑物進行了可視化展示、協調、模擬、優化以后,還可以幫助業主出圖紙。
某大型土木工程項目共計占地面積約為6.8萬m2,建筑面積總計約22萬m2?;用娣e約4.9萬m2,基坑南北長約405m,東西寬約135m,周長約是1125m,基坑開挖深度是3.5m~16.5m。綜合現場情況,擬定基坑支護采取預應力錨索+排樁方式進行支護,預計使用預應力錨索2075根,成孔直徑都是15cm,工期為4個月?;又ёo施工時,按照實際需要及基坑四周環境情況,決定在基坑東側使用永久性錨索,其他位置則都是用臨時錨索,且錨索實際數量會隨基坑開挖深度變化而變化。
該項目基坑的西側有兩層高的變電站;在基坑北側順著東西走向的紅線,有一排工業廠房和公共基礎設施,工業廠房基本都是采用的混凝土框架結構及砌體結構;在基坑的南側存在既有市政道路。因此,在基坑施工前,就必須要將現場的地質、地形、既有建筑及管線等情況勘查清楚,以確保此次基坑錨索施工高效優質進行。
基坑開挖之前,對現場做了全面的地質地形勘測后,得知現場地質土層主要包括素填土、粉土、砂質士、卵石層、強風化泥巖及中等風化泥巖等,具體巖性指標如表1所示。此外,現場地下水位比較高,且水量較大,基坑降水也是重點。

表1 現場土層巖性指標
該基坑項目開挖施工及支護作業比較復雜,預計使用2075根錨索,且現場有22處陰陽角。所以支護施工時如何布置錨索位置,避免陰陽角錨索發生碰撞是重中之重。
該基坑項目中預應力錨索施工是最為關鍵的部分,其質量直接決定了基坑支護的整體質量。因此,為了提高預應力錨索施工的效率及質量,基于BIM技術,結合工程圖紙及勘測報告等,運用Revit軟件建立了基坑支護樁錨的三維模型,以便輔助施工[3]。
根據施工圖紙及現場勘測資料,通過Revit軟件構建了相應的基坑三維模型。但在建立模型時,Revit軟件內沒有現成的腰梁、錨索等構件的“族”,便自行對相應的“族”進行了設計,例如:在建立錨索族的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入射角、自由段長度、錨固段長度、錨索直徑及材質等。建立好錨索族之后,在后期使用時可根據實際需要合理調整錨索族的參數,以便設計及施工[4]。
建立相應的族后,開始構建基坑三維模型,具體步驟如下:
(1)在Revit軟件中點擊建筑樣板,創建新的項目;
(2)通過“體量和場地”的“地形表面”工具構建出基坑場地模型;
(3)在模型中輸入基坑大小、高程等參數;
(4)通過“建筑”對話框中的“標高”及“軸網”工具,構建支護結構的標高及軸網;
(5)通過“族”工具欄中的“混凝土圓形樁”功能構建出排樁模型;
(6)使用提前建好的“錨索族”構建錨拉樁支護模型;
(7)使用“族”工具欄中“梁”構建出冠梁模型。
建好基坑及支護結構三維模型后,將模型數據傳入Navisworks軟件,通過其中的ClashDetective工具對錨索施工相關構件進行碰撞檢測。此次碰撞檢測總計檢測出了300余處碰撞點,其中,同類碰撞和不同錨索施工碰撞占比達到了90%,排樁與錨索碰撞只占10%。這主要是因為該基坑結構是不規則的、陰陽角比較多,且四周環境復雜,易出現錨索碰撞,主要集中在錨固段及自由段。因此,在BIM模型中對碰撞位置做了相應的調整及優化,然后再導入Navisworks軟件中再次做碰撞檢測,直至不再出現碰撞問題。然后根據發現的問題與設計單位溝通,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最終去掉了兩根錨索,優化了7處陰陽角的設計以及300根錨索。同時,也對300處碰撞點均做了優化調整。
在檢測錨索與既有建(構)筑物碰撞時,該項目基坑四周地下管線、既有建筑物、市政道路等比較多,基坑西側17m處有兩層的變電站,該變電站為鋼筋砼結構,基礎標高低于基準面以下約3m~20m。結合設計圖紙及BIM模型可知錨索長度均>23m,最大長度可達34m,鉆孔設計角度是20°。通過現場測量和模型碰撞檢測,發現施工時鉆孔角度是符合要求的,但是也會跟變電站的東南角發生碰撞。經討論及優化調整后,最終將錨索鉆孔施工角度調整為了25°,既保證支護效果,也避免了碰撞[5]。
(1)將基坑支護結構三維模型建成后,也可利用Revit 軟件將三維模型編輯成漫游動畫,在現場對施工人員進行施工技術交底,有效指導施工。
(2)基于基坑支護的BIM模型,也可以將各區域施工所需的材料及配件的用量精確地計算出來,以便給材料采購和材料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3)可使用Navisworks 軟件將基坑支護模型制成模擬動畫,對基坑支護施工的全過程進行全程模擬,使相關人員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隨著施工的推進,材料的實際消耗量,而且還能推測工期,進而可為施工材料管理及進度管理提供幫助。
(4)可將基坑支護三維模型導入Lumion內進行渲染,以便直觀的查看實際效果。
(5)通過BIM 5D技術,可以實現對基坑支護施工的實時、高效管控[6]。
綜上所述,該項目通過應用BIM技術模擬基坑支護施工,有效解決了基坑支護施工中的難點,提高了施工效率,最終共計節約工期15 天,總體成本節省約50 萬元。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土木工程建設企業應對現有施工模式進行創新,積極應用BIM技術模擬、指導、協調項目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優化項目質量。土木工程建設企業在應用BIM系列軟件時,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及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BIM軟件或軟件組合,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為土木工程行業實現現代化、信息化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