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啟松 李明勝 朱瑩宏 樊 輝 黃勇博
(貴州省減災中心,貴州 貴陽 550023)
貴州省六盤水盤州市位于貴州省西部,地質災害較發育,是貴州省地質災害隱患分布較多的縣。針對高位地質災害,對六盤水盤州市14個鎮7鄉6街道開展實地調查。在初步探究該區地質災害的基礎上,著重針對當地特點分析災害分布特征及成災機理,為當地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一定的研究支撐。
盤州位于云南高原向黔中山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整體上西北高,東南低,中南部隆起。山嶺、溝谷延伸方向與地質構造線基本一致,主要呈NE向展布。區內地形起伏較大,河流發育,切割強烈,溝谷縱橫,平地及壩子較少,海拔高程一般在1500~2000m。北部牛棚梁子海拔2807.0m,為全縣最高點;北東部格所河谷,海拔740.0m,為全縣最低點;相對高差2067.0m,為區內最大高差。根據調查區塑造地貌主要內外營力的不同,劃分出溶蝕地貌、溶蝕-侵蝕構造地貌、剝蝕-侵蝕地貌三大成因地貌類型。區內自泥盆系中統罐子窯組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石炭系、二疊系及三疊系發育最全,出露面積最廣,局部河流階地和斜坡、洼地有第四系沖積、殘坡積、崩積等松散堆積物分布。調查區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六盤水斷陷普安旋扭構造變形區。北東部的普安山字型構造、中南部的北東向華夏系構造帶以及西南部屬于黔西南蓮花狀構造等三大構造體系奠定了測區構造的基本輪廓。
六盤水盤州市現存在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類型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較廣,全市27個鄉(鎮)及街道辦均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盤州各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
經統計,柏果鎮分布地質災害56處,丹霞鎮分布地質災害21處,大山鎮分布地質災害34處,雞場坪鎮分布地質災害42處,盤關鎮分布地質災害30處,石橋鎮分布地質災害40處。地災分布最多的是柏果鎮、大山鎮、雞場坪鎮、盤關鎮、坪地鄉鎮、石橋鎮和雙鳳鎮,分別為26.4處∕100km2、47.7 處∕100km2、37.8 處∕100km2、32.6 處∕100km2、186處∕100km2、69處∕100km2、38處∕100km2。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分布于拖長江和清水河沿岸,從地質災害分布上看,其分布具有分散性和集中性。
從圖1可以看出,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盤州市中部、沿河流,且構造分布較為明顯。而崩塌主要分布坪地鄉、柏果鎮和大山鎮。不同類型的地災發育分布受巖性、構造控制,以此同時,受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也很大。研究區廣泛分布軟硬相間的砂泥巖、灰巖與頁巖、灰巖與泥巖互層地區(研究區中部、北部及西部),地災發育區域與構造斷裂距離越近,災害越發育。
通過開展研究區內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巖土體類型、斜坡結構類型等成災地質環境條件調查,結合前人工作成果,探索研究區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及其主控因素。調查過程中,對典型地層分界點、地質構造、巖體節理裂隙等巖土體結構進行實測,對聚居區、場鎮、重要生命工程后山斜(邊)坡及典型溝谷斷面進行剖面實測,初步查明區內巖土體及斜坡結構,為評價區內場鎮、聚居區等后山斜坡穩定性提供依據。同時,全面調查了縣城、集鎮、學校、安置點、聚居點、重要公共基礎設施等周邊區域的地質環境條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加強對分散農戶周邊地質環境條件調查。在400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判定為高位隱蔽性地質災害的有81處,高位地質災害發育情況如下:滑坡共發育28處,占總數的32.5%;崩塌發育51處,占總數的65.1%;不穩定斜坡發育2處,占災害點總數的2.4%。盤州地質災害排查情況的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盤州地質災害排查統計表
研究區內發育特征如下:(1)區內滑坡最發育的區段位于市域西北部和東北,沿土城-上起壓扭性逆斷裂與縱多支斷裂交匯處、打么溝、水銀場北西—南東向展布,密集分布于拖長江及其支流朱昌河、烏都河兩側岸坡上,行政區劃屬柏果鎮、丹霞鎮、大山鎮、雞場坪鎮、盤關鎮、石橋鎮集,同時該區域為面積廣大的軟硬巖互層分布區;在市域南部忠興鄉區域、峨嵋山組分西南部區域滑坡發育較少;(2)區內崩塌均為巖質崩塌,規模以小型為主,運動形式以傾倒式為主,現狀穩定性以不穩定為主。從巖性角度講,工作區崩塌主要分布于二疊系、三疊系地層中,受巖性控制作用較為明顯,由于其該層主要以灰巖、白云巖為主,裂隙發育、整體硬度較大,極易發生形成危巖體,發生傾倒式破壞;地面塌陷最發育的區段位于市域西北部,沿土城-上起壓扭性逆斷裂與縱多支斷裂交匯處、打么溝、水銀場北西—南東向展布,行政區劃屬松河、坪地、雞場坪鎮、盤關鎮、石橋鎮,廣泛分布于煤礦集中地區。
在深入分析研究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對盤州市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得出以下成果:
(1)滑坡、崩塌兩類地災主要發育在剝蝕-侵蝕地、溶蝕-侵蝕構造貌區,峰叢谷地零星分布;
(2)地質災害在1600~2000m的高程范圍內,災點分布量最多,共分布滑坡、崩塌共149 處;其次為2000~2500m的高程范圍內,共分布滑坡、崩塌共139處;滑坡多分布于2000~3000m 高程范圍內,崩塌在1600~2000m的高程范圍內分布較多;
(3)滑坡主要發生30°~50°斜坡中,崩塌主要發生在60°~80°斜坡中;
(4)構造對地質災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地質災害具有沿構造線方向密集展布的特點,特別是褶皺密集和斷裂交匯等構造復活部位,大型地質災害發育;
(5)工作區滑坡主要發育于軟-半堅硬砂巖巖組中—厚層狀砂夾軟弱薄層狀泥巖及煤線巖組,其次發育于堅硬的碳酸鹽巖、碎屑巖巖組,崩塌主要發育堅硬塊狀、層狀巖體中、塊狀巖體中、上硬下軟的層狀的巖質斜坡;
(6)區內滑坡主要發育于凹型坡中,崩塌主要發育于凸型坡中,洪積物、沖積物滑坡,多發育上緩下陡的凸型坡中,崩坡積、殘坡積滑坡多發育上陡下緩的凹型坡中,基巖滑坡、崩塌,多發育上緩下陡凸型坡或直線型斜坡中;
(7)工作區屬地震較強的地區,位于普安山字型西翼反射弧與新華夏系的活動斷裂上,區內有較多大型、特大型古滑坡堆積體,推測可能由歷史地震形成;
(8)水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9)研究區內人類活動,特別是礦山開采誘發地質災害較為突出,共155處,其中包括滑坡66處,崩塌17處,不穩定斜坡3處,地面塌陷69處。
地質災害防治是在查明災害點自然及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成因機制、變形破壞特征及階段、危險性和危害程度的基礎上,本著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科學合理、經濟實效的原則,確定最優防治方案,具體建議如下:
(1)加強重要交通干線、煤礦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為煤礦生態恢復治理、開發、公路建設、小城鎮建設及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服務和指導;
(2)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及規劃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切實防范地質環境的破壞和誘發地質災害;
(3)加快推進地災監測、預警設施及配套建設,優化完善各基層災害報災工作設施和途徑,切實在日常工作中落實群測群防工作;
(4)建議在充分收集氣象監測點數據的同時,適度增設有關監測設備,強化監測精度和數據記錄把控,為更精確地預測預警地質災害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
(5)盡快推進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程的實施,切實推進已有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綜上所述,貴州省盤州市地質災害較發育,是貴州省地質災害隱患分布較多的縣,現存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類型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分布于拖長江和清水河沿岸。通過對成災地質環境條件的調查,結合前人工作成果,研究并得出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發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在對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影響因素研究的成果基礎上,本著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科學合理、經濟實效的原則,提出了相關防治措施及建議。因此,對深入研究、掌控高位隱蔽性地質災害的發育特點,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判斷和防治的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