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明

教育部頒布的“雙減”政策是我國為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所做出的教育改革。該政策將轉變傳統的育人方式,讓學生在課外培訓和日常作業方面的負擔得到有效減輕,以此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有效加強。在將“雙減”落實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并想要借此推動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的提升,教師必須針對現有的教學方式做出進一步的優化設計。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于2020年7月24日出臺。吳穎民表示,在對“雙減”政策進行解讀時,不能單純地將其理解為減少作業量,而應當從課堂教學入手,不斷推動教學效益的提高。由此可見,“雙減”政策的頒布和推行,為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為響應國家號召,教師必須積極備課,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有效精簡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讓學生的課后負擔變得不再繁重。
一、“雙減”背景下低年級語文教學存在的誤區
(一)“雙減”提質的加減法則
對“雙減”政策沒有建立正確認知的教師不在少數,部分教師將其簡單理解為對教學過程的加減。具體來說,就是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量和練習量,以更高強度和密度為學生灌輸課堂知識點,加速教學進程。為達成該目標,許多低年級語文教師選擇將豐富的現代科學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雖課堂氛圍比較活躍,但課堂對信息技術的依賴也在加深。另外,在部分教師的認知中,“雙減”政策就是要求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化處理,使學生可以對相應內容實現快速掌握。教師無法深刻正確地理解“增質減負”內涵,造成其難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二)課外拓展“一刀切”
對于低年級語文課堂來說,想要精準有效地落實“雙減”政策,既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枷鎖,刪除價值不高或者幾乎沒有價值的教學內容,還需要對必要練習內容和常規教學內容做出有效保留。但是“雙減”政策正式頒布之后,不少學校選擇取消課外練習與課外拓展環節,急速下降的課外練習強度使學生的練習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課外教學的價值無法體現。
二、“雙減”背景下低年級語文教學“提質”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高備課實效
作為課堂的靈魂,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中既屬于出發點,也屬于落腳點。因此在對課堂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回顧和反思的時候,需要重點考慮教學目標的達成與設計。所以備課階段,教師必須明確總體目標,精準設立學段目標、學習目標和課時目標,用教學目標反映所教內容,以準確定位教材的使用價值,確保教學目標與學情和學生年齡特點相符,不斷提高教學目標的精準度以及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在一年級上學期,為學生講解《秋天》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在“雙減”前和“雙減”后所設立的教學目標如下所示:
由上述對比可知,“雙減”政策正式頒布之后,教師的教學重點——朗讀、寫字、識字,已經能夠在教學目標中得到清晰的體現,簡明扼要的表達有助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低年級學生的課堂專注度普遍偏低,當然其對較長篇幅的文章進行閱讀和理解時,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認為所學內容枯燥無趣的現象特別常見,為保障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質量,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情節。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習效果的加強以及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這與“雙減”政策的要求不謀而合。如在講解《海水》這篇課文之前,教師需要收集相關材料和進行針對性整合,結合文章內容完成PPT的制作,將海水擊石的聲音和海浪翻滾的視頻插入PPT當中,在講解到相應的內容時,播放相關音頻或者視頻,從而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聯想,從而使學生可以深刻地記憶相應的語文知識,對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做出重新評估。
(三)重視教學方法多樣化,促進語文有效教學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新鮮感,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加強。導讀教學和情境導入是現階段最常用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在近幾年更是得到了老師們的普遍認可。情境教學法一般用來對新課內容進行情境導入,表現形式包括游戲導入和實物演示等,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內容選擇表現形式,以此來推動導入效率的不斷提高,從而為后續內容的講解做好鋪墊。如在《我是什么》這篇課文的導入環節中,筆者選擇用語言描述的方式營造氛圍,讓學生對文本當中的情境進行深入的體會和感悟,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
最主流且最基礎的課堂教學方式就是講授法,可是該方式無法滿足“雙減”政策對課堂教學所提出的要求,所以包括演示法以及討論法在內的多類教學方法也逐漸被引入課堂,共同助力教學改革。如在講解《烏鴉喝水》等具有鮮明寫景特點和情景性較強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快速了解故事的背景,對故事當中所涉及的形象做出真切且直觀的體會。又如在為學生講解《動物王國開大會》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針對課文當中的觀點展開自由討論,不斷提升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改進教學模式
低年級學生的競爭意識非常強,只要實現對競爭意識的合理應用,就可以借助適當的引導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所以教師可以選擇設計競爭活動,在上課之前為學生講解相應的競爭規則,激發學生在課堂活動方面的熱情。在競爭時表現優異的學生往往能夠積累更多的知識,樹立更強的自信心。在開展競爭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心態,即便學生失敗,也要通過鼓勵使其樹立自信心,即便學生成功,也不可以過分夸講讓其驕傲自滿。
如為學生講解《傳統節日》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各個地方不同的風土人情,為此筆者選擇在班級內開展以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知識競賽,在課前準備階段讓學生借助網絡了解各種有趣、新奇的民族文化,并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劃分開,每一個小組可推薦兩名同學參與競賽,優勝隊伍和表現優異的個人都會得到相應的獎勵。競賽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還會帶領所有學生共同總結當中所涉及的知識,讓學生進行自主交流,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在語文方面的興趣,引導其對知識展開主動的探索。
(五)優化學生課后作業的設計
部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差距比較明顯,會嚴重影響教師對教學進度和教學速度的把握。為有效解決該問題,教師應該在課后作業方面做出巧妙的設計,從而讓基礎各異的學生都能夠實現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如在為學生講解古詩的時候,不同學生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教師選擇為基礎較差的學生布置更多有關基礎知識的練習題,而基礎較強的學生所做的基礎知識題相對偏少。
除此之外,在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下,很少有教師能夠設計出有趣味的家庭作業,呆板、機械幾乎成了作業的代名詞。因此,在“雙減”政策逐步推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的除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之外,還要加強作業的趣味性。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具有靈活性和生命力的語文作業,如在為學生講解《端午粽》這篇課文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在幾天后的端午節中完成一項特殊的家庭作業,即收集有關節日的各項信息,開展包粽子比拼活動,了解屈原偉大的愛國情懷和端午節的節日氛圍。結果顯示,學生在完成這種具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作業時,往往表現得更認真,對課文內容和內涵的了解也更加深刻。
三、結語
在“雙減”政策逐步推進的背景下,低年級語文教師必須對教學觀念做出積極的改變,基于對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整理,對未來進行大膽的探索,借助多種方式推進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