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亮?鄭浩




【摘 要】著名教育家斯騰豪斯最早提出了“讓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點,影響了世界各國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新時代,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仍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本研究對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要素結構進行剖析,增加了對科研成果實踐轉化的關注,并通過問卷調查全面了解當前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基本現狀。基于調查數據分析,筆者深入挖掘了影響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關鍵要素,包括教師個體的科研實踐經歷、學校內外部的科研環境支持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升教師科研素養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科研素養 中小學教師 科研培訓 科研意識 成果轉化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騰豪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點,認為作為實踐者的教師不應是別人研究成果的簡單照搬者,而是應該處于教育研究過程的中心[1]。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把“教師成為研究者”作為學校管理實踐的基本實踐,帶領全體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時至今日,提升中小學教師科研能力、增強教師科研素養,仍然是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路徑。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支持中小學教師增強科研意識,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這對中小學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著重強調了中小學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要不斷研究與反思自身教學實踐。然而,在實踐調研中筆者發現中小學教師往往由于教學任務較重而缺乏參與科研的意識。部分教師存在科研動力不足、科研方法掌握不夠、科研成果較少、成果轉化偏低等問題,反映出當前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仍然不高,尤其是在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亟須加強相關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設計
本研究選取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方法,于2020年1月完成對學校的抽樣調查。共計抽取了40所中小學校,包括22所小學、10所初中、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高中,不同類型學校的樣本代表性較好。為確保問卷回收質量,問卷施測主要采用研究人員現場說明要求、集體作答、當場回收的方式,共計發放1740份調查問卷。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共計回收有效調查樣本1611份,問卷有效率為92.6%。筆者進一步對樣本檢驗進行分析,調查樣本的總體分布比較均衡,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隨機性特征,整體上數據清洗后的質量較高。從人口學變量角度統計樣本教師的分布情況(見表1)。
教師科研素養是本研究的因變量,關于教師科研素養的測量,是在借鑒已有量表基礎上進行自編修訂完成,同時運用因子分析法提煉了相關核心指標,形成了包含16道題目的調查量表,主要包括科研意識、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科研轉化四個維度。該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較好,驗證性分析中GFI、IFI、TLI、CFI 值均大于0.9,RMSEA為0.074,表明該模型在統計學意義上能夠較好地反映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水平。同時,本研究將教師個體科研經歷和學校科研環境作為主要的解釋變量,把學校科研環境分為學校內部環境和學校外部支持兩個維度,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包括對學校科研條件支持、科研團隊建設以及校長的科研引領等具體變量;學校外部支持包括與科研機構合作、邀請專家支持及組織科研培訓等具體變量。學校科研環境的變量主要借鑒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蔡歆等研制的中小學科研績效量表的相關內容[2]。此外,本研究還專門統計了教師個體的科研實踐經歷情況,主要以是否主持課題、參與課題數量及發表文章數量等調查題目為主,統計方式以次數描述為主。
本研究主要使用Stata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重點關注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關于當前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總體情況,主要采用描述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并且采用多種差異性檢驗方法統計不同群體、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科研素養差異。關于影響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核心要素探索,主要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對學校科研環境和教師個體科研實踐等變量與教師科研素養的影響關系進行探索。
二、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現狀分析
1. 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總體概況
筆者首先通過對1611名樣本教師調查數據的描述性統計,了解當前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總體情況。分析數據可知,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總體得分為3.98分,占到總分5分的80%左右,反映出教師科研素養的測評得分總體較好。進一步按照科研素養的具體維度來看,不同維度間科研素養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數據反映出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意識得分最高,對待教育科研的認識態度和參與動力比較高;在有效提煉出科研成果方面的評價得分偏低,反映出目前中小學教師在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中面臨的方法與能力瓶頸。同時,中小學教師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也比較好,得分為4.13,但是對自我科研能力的評價得分也相對偏低(見表2)。
筆者按照任教學科進行分類統計發現,不同學科教師間科研素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數據顯示,語文教師科研素養得分最高,而科學、信息等學科教師的科研素養得分較低,原因可能是語文教師有更多參與科研的機會,且在科研寫作方面的能力也相對較高。除此之外,數據顯示音樂、體育、美術教師的科研素養得分也較高,數學教師和外語教師的得分相對偏低(見表3),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還專門統計了樣本教師具體參與學校教科研的情況,包括主持或參與區級及以上課題、公開發表學術文章數等,統計口徑為近三年的科研數據。數據顯示,1611名樣本教師中有11.3%的教師主持過區級及以上課題,參與區級及以上課題研究的個數平均為0.8個,公開發表的學術文章數量平均為0.86篇。由此可見,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科研課題的參與率較高,科研成果的發表率也相對較高。此外,按不同學段進行統計可見,初中教師在發表文章、主持或參與課題方面的得分均較高;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的課題參與情況相對較弱,文章發表的數量較高;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得分較高,課題參與和文章發表處于中等情況。
2. 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人口學差異
為全面了解不同群體教師的科研素養表現,本部分從性別、年齡、職稱等人口學變量維度對其進行差異性檢驗,包括T檢驗和F檢驗,分析的維度是教師科研素養的四個子維度(見表4)。
從表4可知,按照性別分類,男性教師的科研素養整體得分顯著偏高,經檢驗也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分不同維度看,男女教師在科研意識、科研轉化方面的平均得分雖有差距,但并沒有通過統計性檢驗,表明兩者差異并不顯著。而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方面,男性教師要比女性教師得分偏高,T檢驗顯示兩者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表明了男性教師對科研方法的掌握、課題研究的成果產出方面要高于女性教師。按照年齡分類統計可見,不同年齡教師的科研素養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年輕教師的科研素養得分顯著偏高。比如,在科研意識、科研能力方面,35歲及以下教師的得分顯著高于36~59歲教師;在科研成果方面,46~59歲教師的成果產出最低,顯著低于其他年齡段教師,同樣在科研轉化方面,35歲及以下教師得分也顯著高于46~59歲教師。由此可見,年輕教師的科研總體能力要高于年長教師,主要原因是年輕教師的學歷水平不斷提高,受過更多的學術訓練,同時也是為了評職稱、個人發展等角度,從而其科研參與積極性偏高。此外,在職稱方面也是同樣的情況,初級職稱或無職稱教師的科研素養整體上要高于高級職稱教師,且在0.01水平上差異顯著。在科研意識、科研能力或科研產出等幾個維度中,職稱越高的教師得分反而更低,原因可能是已經到了一定的職業瓶頸期,或者已經完成了高級職稱的評定,從而出現了參與科研動力不足、成果產出意識不強等問題。
三、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初步探究影響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主要因素,需要對與教師科研素養有關的多個因素進行實證檢驗。本研究借助普通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主要使用普通OLS回歸模型,以教師整體科研素養為因變量,以教師個體科研實踐經歷、學校內外部支持條件等變量為自變量,并把教師個體特征變量作為控制變量(見表5)。
分析回歸模型可知,將不同解釋變量分步納入回歸模型中,三個回歸模型均通過0.01顯著性水平檢驗,模型3的多元回歸系數R方達到0.78,即變量的總體解釋變異量分別達78%,模型解釋能力相對較高。筆者分析回歸模型1可見,主要檢驗了個體科研實踐對教師科研素養的影響關系,兩類變量的多元相關系數R方為0.064,解釋變異量雖低但其通過0.01顯著水平檢驗。其中,個體主持課題和參與課題兩個變量,對教師科研素養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課題參與經歷有助于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但是教師個體發表文章的數量似乎與其科研素養沒有顯著關系,具體原因有待通過后續模型繼續分析。
筆者把學校內部科研環境變量納入回歸模型,模型的多元相關系數R方為0.697,即自變量能解釋科研素養70%的變異量,統計指標顯示方程整體擬合效果較好。其中,教師個體科研實踐經歷的三個變量與其科研素養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發表論文數量越高的教師科研素養也越高。同時,學校內部環境變量中的科研支持與科研團隊變量,對教師科研素養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學校的科研團隊建設、科研平臺支持等環境要素改善,有助于提升教師的科研素養,但是學校校長引領與教師科研素養的關系不顯著,也有待進一步檢驗。
筆者把學校內外部科研支持和個體科研實踐等變量納入模型3,結果顯示模型3的多元相關系數R方為0.78,整體解釋變異比模型2增加了8%,且通過0.01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中,個體科研實踐經歷對教師科研素養仍然呈顯著的正向影響;學校內部環境中科研團隊變量仍然對其科研素養有顯著影響,但是學校層面的科研支持并不顯著,而校長引領對教師科研素養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由此可見,科研素養的提升更多受到學校科研團隊及校長的影響,而學校對科研的平臺、物質支持等可能不是關鍵要素。此外,關于學校外部的科研支持變量,專家支持和科研培訓變量對教師科研素養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而學校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并沒有顯著影響,表明學校邀請專家指導或科研培訓,能夠直接提升教師的科研素養,而只是與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可能沒有直接的影響關系,影響效果不夠顯著。
四、提升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政策建議
1. 重視培養學校科研骨干,發揮“關鍵少數”的引領作用
本研究數據顯示,科研團隊變量顯著影響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水平,在實地訪談中也發現,中小學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不高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良好的科研團隊,缺少身邊科研骨干的引領和幫助。所以,從學校角度看,需要高度重視科研骨干的培養,發揮“關鍵少數”的引領作用,帶動全校教師增強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同時,本研究數據顯示,校長引領對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顯著影響,校長引領更體現出“關鍵少數”的作用。對校長來說,一方面要做好示范引領的作用,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推動科研成果的實踐轉化,帶領教師共同參與重要課題;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為中小學教師開展科研活動提供多元化支持,保障教師有時間、有資源、有意愿參與科研課題,增強個人科研素養[3]。
2. 設立學校微型課題項目,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實踐
從教師個體角度分析,研究顯示科研實踐經歷變量是影響其科研素養的關鍵要素,尤其是中小學教師主持或參與區級及以上課題的實踐鍛煉,會顯著提升其科研素養。因為目前中小學教師仍然以本科學歷為主,在職前教育中并未接受過專門的科研訓練,是課題選題、研究方法設計、資料獲取及成果撰寫能力等方面較為薄弱[4]。同時,中小學教師參與科研的意識在不斷提升,但是職后參與課題研究、進行科研實踐的機會相對不足,尤其是獨立主持課題、體驗整個科研流程的實踐經歷缺乏。因此,筆者建議在學校層面考慮設立微型課題或草根課題項目,讓更多中小學教師有機會獨自開展課題研究,在實踐探索和問題解決中提升總體的科研素養,當然,也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區級及以上課題,承擔部分任務,并在參與課題中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升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3. 組建校級“科研工作坊”,加大參與式教師科研培訓力度
研究顯示,科研培訓顯著影響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所以仍然需要加強對教師的科研方法培訓,但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傳統的講座式科研培訓效果并不夠理想,所以要與時俱進地調整科研方法的培訓形式。科研工作坊作為一種專家支持學校發展的新模式,更加強調專家引領下的教師參與式科研培訓,有助于促進團隊合作、協同,實現專家支持與資源共享,從而顯著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5]。科研工作坊的實施,關鍵在于引進持續性參與科研指導的專家團隊,建議以項目合作方式與專家建立協同創新的科研機制,從而保障學校科研團隊協作,提升教師科研意識與能力[6]。
4. 加強學校科研規劃引領,確保教研與科研一體化發展
有效提升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關鍵要落實教研與科研的一體化發展問題,從而才能調動教師的科研積極性,真正發揮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作用。目前,中小學教研與科研的一體化已經在理念上達成共識,但在實踐中如何落地仍缺乏有效模式。在研究中也發現,學校科研支持變量對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影響并不顯著,只是增強了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意識,原因可能在于教師的科研與教學仍然相脫節,科研對教研的支撐影響不足。所以,學校要加強整體的科研規劃引領,在選題設計上更加關注教學實踐需求,堅持科研要源于教學實踐、又服務于教學實踐,鼓勵教師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困惑作為科研選題。在科研方法上引導教師積極開展行動研究,以自身作為研究者進行教學實踐問題的探索與解決,努力做到教研即科研、教學即研究,實現解決教學疑難問題與開展教科研的同步推進[7]。
參考文獻
[1] STENHOUSE L.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and development[M]. London:Heinemann,1975:142.
[2] 蔡歆,張娜.中小學教育科研績效結構與管理改進[J].中國教育學刊,2013(12):27-30.
[3] 陳國民,祝懷新,范楠楠.異化與歸位: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現狀探析[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8):16-18.
[4] 劉文娜.生存心態視域下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提升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8):38-42.
[5] 張立新,紀勇.教育科研工作坊的價值、內涵與機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19(4):33-36.
[6] 張祥蘭.什么樣的專家支持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學科研績效—基于北京市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0(8):72-81.
[7] 吳佩芳.倡導教研科研一體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8(1):76-77.
本文系2020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JYC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1.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