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潔
【摘要】研究表明,學生學業成績既受智力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情緒、認知、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考前做好心理調適,有助于學生發揮出更好的學業成績。筆者通過對部分初三學生進行考前個體心理輔導,總結出備考生所面臨的主要心理困境,并提出相應的輔導策略。
【關鍵詞】中考生;個體心理輔導;心理困境;輔導策略
一、案例背景
1.臨近中考的小L最近學習越來越不在狀態,家長反映其在家里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小L并非是不重視學習成績的學生,相反,其非常在意中考,是什么影響了小L的狀態?2.小S自訴最近上課總是集中不了精力,距離中考僅兩個月的時間,但是自己的學習狀態卻令人擔憂,尤其看到別人認真復習時,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該如何輔導小S恢復自己的學習狀態?3.考完一模考試之后的小Q很苦惱,因為一模的成績遠遠不如自己的預期,更糟糕的是這個成績讓焦慮的媽媽瞬間爆發,自己的努力完全被否定,小Q理解媽媽的焦慮,甚至因此陷入自責,如何幫助小Q走出受媽媽負面情緒的影響?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備考過程將面臨復雜的心理變化,由于學生的認知特點、情緒調節能力、家庭氛圍、意志品質、社會支持系統等的差別,他們所面臨的心理困境有所不同。例如,案例中小L出現困境的原因是自我定位出現偏差,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認識,考試目標不清晰,感覺到迷茫,為了逃避現實壓力而將注意力轉移至手機上;小S由于對自己的復習計劃、學習能力缺乏自信,沒能堅定自己的復習節奏,尤其在與他人進行橫向比較后,陷入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習狀態中。而小Q由于不能對自己的一模成績進行合理的歸因,在與媽媽的關系中,沒能建立起自我保護的心理邊界,所以難以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
二、初三中考生考前心理困境分析
在對部分臨近中考的初三學生做個體心理輔導過程中,筆者發現引發備考生心理困境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認知出現偏差
1.自我認識偏差,學習目標不合理
備考生對于自己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需要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認識,脫離實際的自我評價容易導致學生陷入偏執,過高或過低的自我評價都不利于學生發揮出自己真實的學業水平。出現自我認識偏差是如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當今社會主張“賞識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很多家長并不能真正領悟“賞識教育”的精髓,“賞識”變成盲目的夸獎、空洞的鼓勵,讓學生從小就自我感覺良好。“我是最棒的”“我很聰明”“只要我愿意,什么都能學得會”,這些想法導致學生盲目自信,一旦遇到考試上的挫折便容易從一個極端變成另一個極端,出現“原來我這么笨”“我什么也學不會”等消極想法。當學生的自我定位不準確時,便容易制訂出不符合實際的學習目標,過高的學習目標容易受挫,過低的學習目標無法獲得學習的滿足感。
2.對考試缺乏客觀認識
考試的作用在于查漏補缺,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檢驗,以便建構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然而,在部分學生的心里,考試意味著成敗,過于注重考試的結果,無法看清楚考試的本質。其實重視考試成績可以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過度的學習動機容易讓學生陷入過度焦慮的情緒當中,進而引發失眠等行為問題,反而不利于學習水平的發揮。
3.產生與考試相關的不合理信念
初中學生的認知具有片面、偏激等特點,他們看待問題時容易出現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思維怪圈。與此同時,他們還難以自主覺察到自身想法的不合理性。根據情緒ABC理論,這些不合理信念往往容易讓學生陷入消極情緒當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有:“我付出努力就應當要有效果”(絕對化要求)、“如果我考不好我就完蛋了、沒書讀了”(糟糕至極)、“我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做錯,我肯定考不好”(以偏概全)。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影響他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也影響自身的情緒,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
(二)情緒調節能力較弱
初中學生的情緒反應激烈、波動大,并且具有一定的隱藏性,在面臨考試時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狂躁等情緒,這些情緒對于學生的影響往往弊大于利,最常見的是影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水平、睡眠質量等。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缺乏對這些消極情緒的科學認識,另一方面是學生缺乏基本調節情緒的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消極情緒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例如,緊張情緒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小心謹慎,焦慮體現出我們對于考試的重視等,科學看待產生的消極情緒,可以幫助學生接納情緒,從而更好地調節情緒。
(三)意志品質較為薄弱
中考是對學生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業水平的檢測,考察的知識面廣、科目多,部分學生在前期階段學習時由于不夠重視,導致知識“欠賬”多,在初三總復習時盡管態度已經端正了不少,但是面對大量的知識漏洞,極易出現無力、缺乏信心的狀況,甚至會產生想放棄的念頭。這與學生的意志品質有關,若學生的自尊水平低、自我效能感低,對于克服困難沒有足夠堅定的信念,此時便容易逃避困難,轉向小說或者電子游戲等虛擬世界中。實際上,在總復習階段遇到知識瓶頸是大多數學生都會遇到的困境,即使基礎扎實的學生此時也會面臨知識遺忘或者知識整合所帶來的問題,如若不能科學看待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及時調節自己的心態,便容易陷入意志力下降,行動力減弱的學習狀態當中。
(四)盲目比較、缺乏行動力
1.不合理的同伴間比較
同伴關系是中學生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是社會支持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校園生活中,學生不由自主地會與身邊的同學進行比較,尤其是比較考試成績。當看到以往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逐漸進步時,會變得緊張和焦慮,擔心自己被替代或超越,時刻關注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的學習狀態,這種競爭的狀態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但是容易將學習的焦點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身上,導致學習節奏被打亂,變得患得患失,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2.缺乏主動求知的行動
學習是一個知識系統的建構過程,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影響后續新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識時需要主動請教,不恥下問。學生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題目時,若是羞怯于請教教師和同學,那么其知識系統的漏洞則會越來越大,最終不知從何補起。
三、初三中考生考前個體心理輔導策略
針對學生考前心理困境的分析,依據心理咨詢的相關理論,有針對性地總結出輔導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調適應試的心理狀態,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真實的學業水平。
(一)協助學生調節情緒
1.積極共情,鼓勵學生接納情緒
在個體心理輔導中,輔導教師應當優先關注來訪學生的情緒狀態,引導學生識別自身的情緒,當情緒被“看見”時,輔導已經開始產生效果了。面對考試同一事件,不同的學生所產生的情緒有所不同,甚至會是復合情緒,如糾結、郁悶等。此時,輔導教師可以先對來訪學生共情,耐心傾聽來訪學生對于考試壓力的真實感受,鼓勵來訪學生積極接納自身的情緒,不對抗、不排斥,認識到面對考試事件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并且認識到消極情緒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可以將情緒視為“信號塔”,仔細體會情緒給我們傳達的信號,學會與消極情緒共處。
2.引導學生覺察不合理信念
在引導學生識別情緒、接納情緒后,輔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情緒背后的想法進行覺察,將情緒的調節從感性層面深入至理性層面。例如,“如果中考沒有考好,可能會發生什么呢?”“什么樣的想法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呢?”“成績對于你來說,它的重要性是什么呢?”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大腦中的想法抽絲剝繭,尋找到引發消極情緒的不合理信念,通過與不合理信念的辯駁,最終在認知上發生改變,摒棄容易讓自己情緒失控的不合理信念,從根源上調節自身的情緒。
(二)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自我
1.調整考試目標,合理降低預期
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若是沒有客觀準確的認識,便制訂不出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考試目標的制訂過高過低都不利于學生發揮出好的學業水平。當學生制訂的目標實現難度大時,輔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目標的制訂應當在“最近發展區”的范圍內,即通過自己的努力便能實現的目標。輔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目標實現的難度進行打分,0-10分之間,若學生認為實現的難度高于7分,即可提醒學生合理降低預期,適當降低目標更有利于調節自己的備考狀態。通過調整考試目標,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動機水平,將其調整至合理、能夠充分激發潛力的動機水平范圍內。
2.進行合理比較,客觀評價自我
與同伴間的比較是學生獲得自我評價的途徑之一,但是不合理的比較,便容易產生自我認識的偏差。例如,將自己的弱勢科目與同伴的優勢科目進行比較。這樣的比較容易夸大自身的失敗因素。輔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會“發展參照評價法”。通過“縱向參照、橫向參照、潛力參照”三種方式來獲得較為客觀的自我評價。縱向參照即評價個體不同時間下學習和發展情況,了解自身的學習能力與之前相比較是進步還是退步,即自己和自己比。橫向參照即不同學習類型或不同科目的學習情況在同一時間做橫向比較,從而對自己的不同方面的情況做出評價,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潛力參照即以個體的潛在能力為參照對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做出評價,即自己是否盡力。通過“發展參照評價法”,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全面的動態評價,更有利于明確自身下一步的學習方向,激發自身的潛能。
(三)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考試
學生需要對考試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不可否認考試的重要性,但是其只是學習生活中的一個環節,并不代表全部,更不能體現學生的全部價值。所以,輔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考試的本質,明白考試的目的是檢驗以及查漏補缺。同時,明白考試也是一個對所學知識進行抽樣調查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影響考試成績的因素很多,包括學業水平、心理狀態、身體狀態、應試技巧等;引導學生學會賦予考試合理、正面、積極的意義。
(四)引導學生合理歸因
對于考試成績,學生的歸因風格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如果學生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原因,認為是通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得到成功的,學生就會感到振奮喜悅;如果將成功歸于外部原因,學生便會感嘆自己運氣好;如果學生把失敗歸為內部原因,學生可能會產生內疚感或無助感。輔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分析考試成績時將其歸因于內部、可控制、不穩定的因素,即努力程度,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學業成績的掌控感,降低無力感。
(五)喚起學生成功經驗
學生在考試失利時,往往容易喚起自己曾經失敗的經驗,受過往失敗經驗的主導,喪失自信,否定自我,這樣的狀態不利于學生重整旗鼓,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作為輔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過往成功經驗的回憶,給予來訪學生“賦能”,例如,咨詢中常用的例外問句:“你說你總是沒有考好,有沒有例外的情況呢?當時你是怎么做到的?”幫助學生重新獲得心理能量,恢復學習和考試的信心。
對學生的個體輔導應當遵循心理咨詢的基本流程,循序漸進,從建立關系、確定輔導目標、確定輔導策略到評估輔導效果,每個環節都不能省略,學生的輔導過程也并非一蹴而就,改變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需要反復訓練和暗示,所以我們應當意識到輔導可能會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本文的寫作目的在于更加清晰地了解學生考前產生心理困境的原因以及相應的實用輔導策略。學生考前產生的心理困境因人而異,進行個體心理輔導時需要先客觀分析學生產生心理困境的具體原因,再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實行相應的輔導策略,以幫助學生降低非智力因素對學業成績的負面影響,激發學生的正面心理能量,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丁薇.學生備考心理困境及其賦能調適的路徑選擇[J].考試周刊,2021(45).
[2]余澄.中學生考試心理障礙及其干預措施研究[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9(10).
[3]李靜.淺析韋納成敗歸因理論對學生有效學習的啟示[J].才智,2018(17).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