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穎
【摘要】隨著社會進步及時代發展,對自然資源進行了大規模開發,現如今許多資源短缺,因此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將環保這個主題滲透到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當中呢?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還能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幼小的心靈在學科課堂中“浸染綠色”。
【關鍵詞】小學課堂;實踐性研究;環保意識;解決方案
現如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工業迅速發展,資源短缺的問題愈加嚴重。因此,保護環境、培養公民環保意識迫在眉睫。小學階段,不僅是人生啟蒙階段,更是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有關環保知識,具有重大的意義。應采取怎樣的課堂方式,使得學生積極主動把環保意識滲透進生活中,不再停留在喊口號階段,教師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一、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小學生環保意識研究的意義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新一代青少年是世界的未來,根據各學年段的小學生,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小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兒童啟蒙教育的場所,環保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二、小學生環保意識的現狀
當今時代,小學生環保意識普遍不強,無論思想認識還是個人行為,對環保的理解及認識都較為淺薄。教育不發達地區的學生,環保意識更有待提高。深究其因,大部分中小學比較注重升學率、優秀率,受應試教育影響比較大,如此學生綜合素質得不到較好提高,發展不均衡。在日常生活中,政府提倡環保,但仍存在很多不環保行為。如,汽車尾氣排放、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等,這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間接給小學生造成誤導。
三、對環保意識的界定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較低,因此,要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對學生滲透環保理念,同時,要教會他們如何進行環保行動。環保意識是建立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環保意識既能促使人們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又能促進人們為保護環境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動,協調好人與環境的關系。從數學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看,小學數學學科與環保教育有著很多的共性,如,數學學科內容豐富,能有效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環保行為指的是,符合環保要求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從小培養環保意識,最重要的是明白何為“環保”,其次是經過環保意識的培養之后,能夠保護環境,如,出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餐時盡量少用一次性餐具,等等。
四、培養小學生環保意識的課堂設計
充分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從小學數學的內容和特點來看,小學數學教材中許多數字化、圖表化的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為此,教師可從以下兩個內容進行學科教學設計。
1.道德行為教育內容
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環境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們繼續對大自然索取,而不采取保護措施,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時間,召開一場關于提高環保意識的主題班會,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此外,教師還可舉行班級環保評比大賽、組織學生制作關于環保主題的手抄報,等等。
2.把數學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數學課堂上,在《統計》教學中,可以穿插有關環保主題內容,例如,以“xx年某地區砍伐數目統計表”為題目,在講解時,可加入關于環保問題的講解,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對于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學生,可使用較多的故事使環保話題更加貼近學生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高年級的學生,其已有較為系統的邏輯思維,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圖表化、更具邏輯化的題目進行穿插教育。通過這些圖表化、數字化的學習,學生對周圍環境的破壞程度有一定的了解。當學生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圖表時,就會知道環境問題的嚴峻,意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3.結合課堂實踐,深化環保知識的學習
小學數學教材蘊含了很多關于環保的內容,且多是以潛在的形式蘊含在其中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內容,選好植入的知識點,靈活運用,從而滲透給學生。教師可將教材中與資源、環境等相關的問題放入應用題、問題情境中講述,側重從環保角度考慮。教師在教學時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在有關應用題中關注我國人口壓力、資源短缺等問題。小學生有較好的可塑性,因此,在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著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
4.課后活動設計
結合環保熱點,激發小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教師可充分利用世界環保日、植樹節等有關環保的紀念日,有計劃地開展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植樹節當日,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植樹活動,既可美化校園,又可提高小學生的勞動能力,在勞動中提高學生環保意識,深化課本知識的學習。
五、積極利用社會熱點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大力宣傳環保意義
傳統意義上的環保意識培養,大多數教師只停留在課堂上的口頭呼吁,缺少趣味性。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將環保意識生動形象地滲透給學生。因此,教師可組織安全性、趣味性高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每年學校都會在中秋節后組織學生把月餅盒帶回校,把月餅盒進行回收二次利用;學校還為學生舉辦“垃圾分類”講座;組織學生到環境保護區、污染區進行實地考察。沒有什么比親眼所見更加真實,通過對實景的觀看,了解環境實況,深刻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而通過學生的講述,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家人、朋友,從而起到較好的社會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環境保護教育,只有上下一致、家校互通才能做好,從小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使得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作為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讓我們攜起手來,提高環保意識,共同塑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