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佩
槲葉落山路,
枳花照驛墻。
這是晚唐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兩句詩,猛一看似乎是寫秋景,但實為春景。
伏牛山南麓西峽一帶,槲樹很多,也很特別。與別的落葉喬木不一樣,槲樹新葉不出,老葉不掉。山問寒冬,日漸干枯的葉子卻堅挺到次年早春將發嫩芽的時候才脫落。
槲葉和艾葉一樣,會產生特有的香氣。在山城西峽,槲葉也和艾葉一樣,代表著端午節的印記。
新發的槲葉到了夏天,為山民提供了絕好的食品包裝材料,這種食品就是槲包。有人說槲包是“百粽之祖”。這多少有些夸張,且不說槲包和最為常見的三角粽誰先產生,單是粽子就有許多種。
了解槲葉的人不多,我略知一二。記憶中,每到五月初五,人們上山采來槲葉,待它陰干,洗凈一燙,就變得柔韌了。包上糯米和紅豆,講究的人家還要包些紅棗,兩扇槲包對起來,用筍葉劈成的繩子捆綁住,一個槲包就成了。村莊升起炊煙,各家開始捌飭粗茶淡飯,槲包放到鍋里一煮,槲葉特有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結合起來,夾到碗里剝開,軟軟的,吃起來甜到心窩里,美極了。
今年我家的粽子,還是槲葉包的。臨近端午節,縣城里賣槲葉的地方不少,只要找到賣香囊的奶奶,旁邊很可能有位爺爺在賣槲葉。我和媳婦花了十元買了四捆,有大有小,算了一下大概需要五斤米。可以包四十個槲包。
路邊有賣槲包的,買幾個嘗鮮很方便,但家家還是要買來槲葉和米,騰出時間自己包,圖的就是那個熱鬧氣氛和傳統味道。
端午節包槲包,寓意深深。
西峽,和屈原的關系十分密切。回車鎮內屈原崗村流傳著楚懷王行至此崗追念屈原的傳說。屈姓聚集的田關鎮、丹水鎮等地,也是盛產槲葉之處。人們用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紀念屈原,殊不知其精髓就在這一個槲包里
我正沉思著,槲包包好了,媳婦讓我給親友們都送去。此刻的槲包,便化作濃濃親情的寄托。一位友人接過槲包說,老媽每年都會用槲葉包粽子,自己過去一直是“只見其容不知其名”。是啊,家鄉的許多年輕人和我一樣,知道其來歷的不多,但一說起來都夸贊不已,引以為豪。
槲葉的作用還不僅于此。它富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尤其是特有的槲葉素,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且有一定的防老化和抗癌作用。在山鄉,大的槲葉可以代替蒸籠布蒸饅頭,放幾片槲葉鋪在鍋箅或籠屜上,蒸出的饅頭更好吃。
槲葉還有極強的藥用價值,樹皮、種子也可以入藥。《本草綱目》記載:槲葉,氣味甘、苦、平,無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尿的功效。
風驅槲葉煙,
槲樹連平山。
此刻,滿山的槲樹在溫庭筠筆下化作獨特的意象,記錄下楚越山民有火燒草木耕種山田的風俗。千百年來,槲樹是極好的柴火,引火快、火力猛。父親說他小時候,老家人多進山把槲樹枝葉砍下打捆,曬干了燒鍋,用不完的就和黃陂草一起拉到“柴火市”上賣錢補貼家用。兒時記憶意猶未盡,父親又給我講起槲葉從南陽走出國門的傳奇故事。
20世紀90年代,南陽人在加工艾葉的間隙,無意中填補了我國槲葉采摘和加工領域的空白。人們把一片一片對稱完整的槲葉摘下,一簍簍背回,經腌制、煮沸、挑選等工序之后,制成了綠色環保的包裝用品。槲葉產品遠銷海外,國內訂單更紛至沓來,變成了老百姓脫貧致富、追求幸福的“金葉子”。
脫貧攻堅路上,槲葉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次學習活動,我跟西峽當地的一位第一書記聊天,得知不少村民開設了槲葉網店。端午臨近,全國陸續來了不少槲葉訂單,槲葉的采摘量更大了。許多當地人靠賣槲葉有了可觀的收入。
槲葉從山溝里走出國門,槲包隨之成了異國他鄉遠游人牽掛的家鄉味道。正如曹靖華在《粽香飄飄憶當年》中寫道:伏牛山區,粽子是高級食品,包起來也比較麻煩,所用材料,里層用葦葉,表層用筍葉。所以,一般居民,端陽節不是吃粽子,而是吃“槲包”。我走遍全國,不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五月槲葉香,回味意深長。這幾年,精明的商家推出了真空包裝的槲包禮盒,讓更多人品嘗這包裹著山野清香的綠色特產。每一個山鄉游子,聞到飄飄的槲包香,感知濃濃的親情,心跡就到了故鄉。
麥田守護者
麥子熟,杏兒黃。一場連綿數天的及時雨,讓等候農時的村民喜笑顏開。就是這群人,割麥前后守護在田間地頭,像焦麥炸豆一般緊繃著神經,只為那一畝三分地的收成。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的畫面很美,風吹麥田千層浪,麥子驕傲地挺直了腰身,空氣里洋溢著麥香,布谷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從播種到收獲,一株小麥需要240天的時間,歷經風風雨雨,寒冬酷暑。今年麥收克服了病蟲害、低溫、干旱等多重不利因素,實為難得,殊為不易。時下最怕的就是失火,輕則影響賣相,重則顆粒無收,我望著廣袤的原野,思緒飄到了去年駐村扶貧時守護麥田的時光。
“黃村南堰塘邊麥地著火了,快開廣播,通知是誰的地趕緊去看看。”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我顧不得遲疑,邊吩咐村醫用廣播喊話,邊往村南地趕。兩名村干部也一前一后帶著滅火工具到達火場。風吹麥浪,因為火勢而失去了浪漫,噼里啪啦的爆裂聲刺痛著我的心。
“你倆察看一下火情,我打電話報火警,村里人一會兒就到!”我說完馬上打119,上報方位和過火面積。鎮政府大院停有一輛小型消防車,我又趕緊給鎮里打電話。
最先到達現場的村民已經投入撲火戰斗,附近路過的鄉親沒有工具,就將路邊楊樹枝掰斷,下地幫忙。地里沒有一棵樹,沒有一絲一毫的蔭涼可乘,只有流逝的時間提醒人們爭分奪秒遏制火勢。
很短時間,鎮里和縣里的消防車先后到達,對準著火冒煙的地方噴水作業,同時調查起火原因。火是從大路邊的溝里一路燒到麥田的,可能是煙頭或焚燒垃圾的明火造成。
消防員用車內余下的水滋潤路邊的楊樹,我清點人員,并留下了一張“麥田守護者”合影。照片中村干部惠叔手拿的鋼叉只剩下金屬牙,木柄則在匆忙中不知丟到了哪里。他事后回憶,突入火海后自己在烈日下差點暈過去,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而我當時最擔心的是火勢擴大,既影響鄉親們收成,又影響秸稈禁燒工作大局。事后我聯系了保險公司到村進行了勘查理賠,盡可能減輕村民的損失。8752C3A6-FC28-4A30-B66F-5905A8BEC50E
炎炎烈日下,基層干部往往身兼數職,秸稈禁燒作為一項季節性的關鍵工作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鎮里實行了嚴格的獎懲考核辦法,村組干部成立禁燒分隊,包片嚴防。大家雖然帶了草帽,依然擋不住烈日。小組長小申赤著脊梁,寬闊的后背上被曬得紅通通的,肩上老是搭著一條毛巾,時不時擦一把汗,不一會拿下來擰一下。
猶記得頭一年扶貧時,我第一次參加秸稈禁燒工作,雖然曬得更黑了,但沒有火情發生。與此同時,我學會了摘兩個麥穗放在手心搓兩下,吹走麥殼,放在嘴里嚼一嚼,麥粒的清香味道和筋道的口感令人欣喜。
小時候,奶奶經常帶著我到收麥后的田里拾麥。那時候在老家割完麥用農用車往家拉,記得有一次,我跟著大人拉麥,小叔自告奮勇當司機,我爬在麥車最上面。路坑坑洼洼的,拉到半路,車子翻了,差點把我埋在里面。大家又重新把麥一捆一捆地卸下來,再裝車。這一個小插曲折損了一些糧食不說,眾人又熱又累又餓,還怕回去奶奶知道了怪罪小叔。這些往事在腦海浮現,面對這幾年天氣比較旱的局面,更要站好禁燒崗,打好三夏仗。
今年村里前前后后來了五輛收割機,太陽還沒出來,天氣比較涼爽時,收割就開始了。“這一茬麥上漿時溫度不夠,又遇上蟲害,旱到現在沒下一滴雨,割的早的都是已經壞死的地塊。”農人們發幾句牢騷趕緊招呼收割機。如果動作慢了就只有等著的份。好不容易輪到自家,太陽也升起來了,就是站著不動也熱得喉嚨冒煙,衣衫盡濕。
禁燒值班期間,我同一位收割機手攀談,得知他是方城券橋人,干這一行已經五年了,除了收割機,還買了一架無人機,收麥時節一路向北,平時則四處提供飛播噴灑農藥服務。坐在并不寬敞的駕駛室里,吹著空調,已經是最高禮遇了。在收麥現場,收割機作業時碎秸稈四散,夾雜著麥芒灰土,撲在脖子上身上,火辣辣的,可不僅僅是一個癢字了得。
即便如此,村組干部還是堅守在田問地壟,收割機手也在晝夜趕工,他們都是“麥田守護者”。從空中俯瞰,連片麥田上,收割機奮力向前拱,就像一只蟲子要吃掉眼前的食料,遠處田埂上不時有滿載的三輪車路過。
廣袤的麥田正在發生著新變化,以往到了麥收季,全家上陣連續半月作戰,天大的事都得往后放一放,學校也給師生放一周麥假。如今,有了現代化機械,只需三兩個人,一兩天即可完成,省去了翻場揚麥的煩瑣。
雨停了,只要地里墑情好,旋耕機一旋就能把秋莊稼全種上,播種時打一次農藥,中間再打一次除草劑,就等著秋收了。
沒下鄉扶貧,不知農民收麥辛苦。沒用鐮刀割過麥,不知麥天搶收的疲憊。沒在夏夜睡到場上等風,真不知“冬至不過冬,揚場沒正風”。
致敬農民,禮贊勞動者,我跟父親商量買點礦泉水拉地里給鄉親們。不要忘了,每一粒麥有鄉親們的辛勞,有“麥田守護者”的付出。8752C3A6-FC28-4A30-B66F-5905A8BEC5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