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后,志愿軍政治部派出專人,開始籌備組建戰俘營,對戰俘進行集中管理。在這里,工作人員嚴格執行了優待俘虜的政策,盡一切努力改善“聯合國軍”戰俘的基本生活條件。這里甚至還舉辦過一屆特殊的“冬奧會”。
1952年6月,志愿軍政治部在碧潼召開了志愿軍第二次敵軍工作會議。會上,根據戰俘們的建議,政治部新成立了一個“運動娛樂委員會”。同年9月,“運動娛樂委員會”提議舉辦一次全戰俘營規模的運動會。志愿軍俘管處認為這不僅能起到反戰作用,更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現我軍優待戰俘的重要機會。
經過一個月時間的籌備,俘管處從1萬多名戰俘中,選拔出了500多名選手,于1952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舉辦中國人民志愿軍碧潼戰俘營奧林匹克運動會。之所以用“奧林匹克”命名,是因為它的“和平”寓意在炮火轟鳴的戰場上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11月15日當天,主會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參賽運動員們身著志愿軍為其特別定制的統一服飾,穿過臨時搭建的“凱旋門”進入體育場。志愿軍俘管處主任王央公擔任運動會主席團主席并致辭:“為了體育的發展,為了有一個幸福和安全的環境,和平是必需的和最基本的,未來終將屬于和平。”
此次運動會共進行了田徑、球類、體操、拳擊等20多個項目的比賽。雖然參賽者是戰俘,競技水平卻不低。值得一提的是,在百米賽跑中,美國戰俘托馬斯跑出了10.6秒的出色成績,只比當時的世界紀錄10.2秒慢0.4秒。
經過12天激烈而緊張的比賽,戰俘第五團獲團體總分優勝第一名,戰俘第一團獲第二名,戰俘第三團獲第三名。有比賽就有頒獎,盡管沒有金牌,但獎品同樣是戰俘營管理者精心準備的,都是從北京、上海、沈陽等地購買的景泰藍花瓶、絲質雨傘、檀香木扇子、玉石項鏈、絲巾和手帕以及其他精美的手工藝品。整個運動會期間,賽場上熱鬧非凡、其樂融融。很難有人想到,這是從劍拔弩張的戰場上走下來的戰俘參與的運動會。
“聯合國軍”戰俘在碧潼志愿軍戰俘營的真實情況,被同樣身為戰俘的美聯社隨軍記者弗蘭克·諾爾用相機記錄了下來。諾爾拍下的照片很快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美國宣稱志愿軍虐待“聯合國軍”戰俘的不實傳言不攻自破。
這次運動會的意義無疑是深遠的。戰俘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開始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參加這樣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享受志愿軍優待的戰俘們祈盼和平的早日到來,他們聯名寫了幾十封信,給英美等國的社會團體和新聞媒體,呼吁和平,制止戰爭。對于美國政府一直污蔑志愿軍虐待戰俘的行為,“聯合國軍”戰俘紛紛寫文章譴責。這些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走向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場交戰雙方正式簽訂停戰協議,按自愿遣返原則,雙方交換戰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遣返戰俘的最后階段,志愿軍戰俘營中的20名美軍戰俘和1名英軍戰俘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拒絕遣返、定居中國的申請。而選擇回國的其他戰俘在遣返的時候,給志愿軍寫了上千封感謝信。
如今,硝煙早已散去,但這場特殊的“冬奧會”會永遠載入史冊。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