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 白澤
在交通工具和通信設備都不發達的古代,重要的信件或消息該怎么傳遞呢?是飛鴿傳書還是快馬加鞭?其實,從前的車馬未必慢,古代也有自己獨特的通信郵驛方式。
中國現存最早的關于政府組織通信活動的記載,是來自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根據研究解讀,專家認為在殷商時期,政府已普遍利用音傳通信的手段。
據說,殷商王朝與外地的消息往來傳報,已逐漸形成了驛傳制度。為了旅途方便,在通衢大道沿線,商朝政府設立了許多供貴族過行食宿的“羈舍”,不少學者視其為中國最早的“驛站”一類的特別設置。
西周時期,周幽王為了博寵妃褒姒一笑,不惜點燃烽火欺騙各地諸侯來救。從故事背后我們可以發現,至少在西周時期,在軍事上用烽火傳訊示警的制度已經確立了起來。在邊境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筑有烽火臺。烽火臺上駐扎戍卒,一遇緊急情況立即點燃烽火,然后由一座座烽火臺傳遞下去。不過,這種方式僅適合傳遞緊急警報,無法傳達具體消息內容。
戰國時期,簡牘和符節流行開來。當時的人們將文字書寫在竹簡上,稱為簡書或簡牘。此外,傳遞信息時,還要使用通信或通行的信物——符和節。節一般是使者的身份證明,只有在其出示節的情況下,傳舍才能給他提供必要的飲食和住宿服務。而符的意義則更加重大,一般用于軍事。如我們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說明了憑借符才能調動軍隊。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強調以法治國,對郵驛,也是如此。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行書律》是目前已知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郵政法。《行書律》規定,文書應該分為兩大類:急行文書和普通文書。急行文書包含皇帝詔書,必須立即傳達,不能有片刻稽留。普通文書也要當日事當日畢,不許耽擱,有耽誤的以法律處置。傳送律令公文,有關部門必須登記發文和收文的時間,收到后須及時回復。
漢承秦制,又在秦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漢代在郵驛系統上最大的改革,就是將郵和驛加以區分管理。漢代以后,長途騎馬傳遞都被稱為“驛”;而短途步行傳遞信件的,都被叫作“郵”。而對應驛和郵的管理機構也分別叫作“驛置”和“郵亭”。在漢代,每30里設立一個驛站,而每10里則設置一個郵亭。漢代還給這些驛使和郵差定制了統一的制服:頭著紅巾、臂佩紅袖、身負紅白兩色包裹,異常醒目。
龍冬強摘自《現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