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敏 重慶笙花實業有限公司
前言:在當前IVD領域,POCT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從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中國國內POCT市場規模約為77億元,相較往年增長16.7%。與傳統檢測技術相比,POCT具有檢測效率更高、操作方便、應用場景廣泛等優勢,順應了當前社會快節奏與個性化醫療服務需求。
POCT,英文全稱為“point-of-care testing”,中文稱之為“即時檢測”,顧名思義,是一種即刻進行檢測的臨床檢測方式。當然,這種先進檢測方式的背后離不開大量先進、高端醫療設備的支持。相較于傳統臨床檢測方式,POCT最大的優勢特點是在完成采樣后,可直接在現場進行檢測分析,不需要再將樣本送往實驗室,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程序,才能得出最終的檢測成果,從而能夠顯著提升診斷效率。
從POCT發展歷程來看,早在1995年,POCT便出現在美國加州召開的一場AACC(美國臨床化學年會)展覽中。同年,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發布了《床旁體外診斷檢驗指南》,并在《指南》之中首次提出了POCT的概念,受到了美國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后續POCT在美國醫學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1]。2004年,我國首次引入了POCT概念與相關技術,在時隔兩年之后,第一部POCT專著《即時檢驗》也正式出版發行,顯著提高了POCT的影響力,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也相繼舉辦了多屆POCT高峰論壇,有效提升了POCT在國內的發展速度。2013年10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T29790-2013即時檢測質量和能力的要求》,該文件對POCT進行了相應規范,比如正式將POCT命名為“即時檢測”。與此同時,針對POCT產品質量,同樣提出了明確規范的要求。2016年,最新的POCT專著《智慧即時檢驗&iPOCT》問世,該著作在現有POCT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新一代智慧POCT概念,進一步指明了POCT未來發展趨勢。
透過現象看本質,POCT可以說是對大型檢測設備的一種有效補充,且與大型檢測設備相比,POCT檢測效率更高,應用場景也更加廣泛。從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8-2023)》來看,在當前國內POCT產業在具體發展過程中,主要應用場景包括血糖類檢測、傳染病檢測、心血管類疾病檢測、妊娠檢測、血氣/電解質分類檢測等[2]。其中對血糖檢測而言,在諸多應用場景領域中,占據的POCT業務最廣,高達28.84%,血氣/電解質分類次之,占POCT業務的17.44%,心血管檢測位居第三,占POCT檢測業務的10.23%。
從當下POCT產業競爭現狀來看,由于POCT最早誕生于國外,因此外資企業明確占據著非常大的競爭優勢。我國引入POCT檢測技術相對較晚,雖然經過長時間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發展規模與競爭力,比如當前用于POCT體外診斷企業數量為400多家,但真正具備POCT自主研發與生產能力,并且本身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依然數量稀缺。多數參與POCT競爭的企業規模比較小、POCT檢測種類少,整體采用的高端醫療裝備與技術水平仍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整體競爭實力相對較弱。但值得肯定的是,在POCT免疫膠體金技術(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領域,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強。在其他POCT技術領域與外資企業依然有著一定的差距。伴隨著分級診療正常的推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POCT產業將會再次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帶動產業快速增長,這對提高國內POCT產業整體競爭實力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意義。
從POCT產業技術應用現狀來看,在當前很多企業中,依然采用的是早中期POCT技術,比如免疫層析、膠體金等,但是伴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在POCT產業中,也相繼誕生了很多先進的POCT技術,開始朝著分子檢測領域不斷發展。比如化學發光、生物傳感器、生物芯片、微流控技術等,從而進一步提高了POCT檢測的靈敏性、準確性與檢測效果。現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依然籠罩在世界各地,且何時徹底消散仍充滿不確定性。受此影響,POCT快速檢測需求量也在迅猛提升。伴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序列的公布,國內很多POCT分子診斷企業陸續研發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據相關數據統計分析,現有100多家企業已經宣布研制出針對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在傳統核酸檢測模式下,主要采用PCR核酸檢測技術,這種檢查技術對操作人員有著較高的專業能力要求,同時還需要建立專門的PCR實驗室,試驗場所的限制,對核酸檢測的應用場景形成高壁壘,此次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給POCT分子化檢測帶來了高速發展的窗口期,分子POCT(基因快檢)檢測技術融合了分子診斷技術與POCT技術,因此整體操作更加簡單,原始管進樣、全封閉式單人份檢測,快速高效地完成非實驗室場景核酸檢測任務。如今在POCT產業技術應用過程中,很多國內大型企業開始進軍POCT分子檢測市場,比如萬孚生物、優思達生物、奧然生物等企業已經著手進行POCT分子檢測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除此之外,在POCT技術一些細分領域,我國的一些企業在產業技術應用方面也彰顯了不俗的競爭能力,例如“三諾生物”、“艾康生物”,在POCT血糖檢測方面有著強大的技術競爭實力;“南京諾爾曼生物”企業,則率先推出了革命性小型化學發光POCT測試儀,有效推動了國內POCT產業技術的發展。“深圳微點生物”企業,則在POCT微流控生物芯片研發方面有著較為強大實力。上述企業的存在,都在推動POCT產業技術逐步向前快速發展,并逐漸拉低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總而言之,雖然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POCT整體產業技術應用與發展依然有著一定的差距,但受新冠疫情、DRG單病種付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在POCT快速檢測技術應用將會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最終能夠有效帶動分子POCT技術發展與進步,我國在POCT產業技術發展方面,依然有著很強大的潛力。
從POCT產業鏈發展現狀來看,首先,針對POCT上游產業鏈,該產業鏈與POCT生物原材料產業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在早期,POCT生物核心原材料一直被國外資本壟斷,國內只能夠依賴進口,如今國內很多企業廠商也開始嘗試進行POCT產品自主研發,試圖打破這種壟斷局勢。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生物原料本身有著非常高的技術壁壘,相較于國外,由于我國針對POCT生物原材料研發起步較晚,因此相應的生產工藝、質量等與發達國家依然有一定差距。例如針對“磁珠”,“乳膠微球”“NC膜”等材料,從CACLP發布的數據來看,國內對上述材料的市場需求量分別是2億、1億、2億。而這些材料基本被國外企業如默克、GE、賽默飛等進口龍頭壟斷。雖然萬孚生物、基蛋生物等企業也開始著手進行相應材料產業研發,但由于技術所限,尚未形成較大生產規模,工藝穩定性有待檢驗。在POCT高端儀器裝置方面,上游產業鏈以電子元件和模具為主,相關高端醫學裝備產品包括加樣針、電磁閥、芯片等。這些產品大多數依然處于國外壟斷的局面,以加樣針為例,國內市場產品主要來自日本伊藤制作所、日本高砂、瑞士UNIMED等企業。其次,從POCT中游產業鏈發展現狀來看,中游產業鏈主要產品是高端醫學儀器與配套試劑,當前很多國內企業也開始注重對這些醫學儀器與配套試劑的研發。比如從鯨準發布的POCT行業報告數據來看,2017年至今,在POCT領域內,約有58起融資都集中在POCT產業鏈中游。最后,從POCT下游產業鏈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包括各級醫院以及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等。其中,各級醫院是POCT產業下游最大的需求端,占據POCT市場的90%。而基層醫療機構是國產POCT的主戰場,本身也有著非常高的市場需求。比如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基層醫療機構數量占總數的95%,且在這些醫療機構中,POCT生物樣本量依然比較少,POCT檢測項目相對分散,且對低通量、不同類型POCT有著較大的需求。同時,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在醫療機構中,臨床、檢驗科存在對POCT需求存在一定的利益競爭關系。究其原因在于,POCT誕生之初,自身定位是醫院中心實驗室的補充。而臨床在采用POCT后,將會新增收費項,如此必然會“搶走”檢驗科與部分業務,導致檢驗科收入降低,但究其根本,POCT檢測與中心實驗室集中化檢測各自重點發展方向有本質區別,他們的存在應該是相互補充與相互依存的關系,最終提高患者就病的周轉率,降低就病費用。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POCT發展起步較晚,醫院等終端滲透率低,在醫院手術、急診、重癥監護以及傳染病防治等均有著非常廣闊發展前景與市場空間[3]。尤其是近些年,我國POCT產業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整體發展增速始終保持在20%以上,遠高于世界POCT產業發展7%至8%的增速。與此同時,我國當前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慢性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群體數量在不斷增加,因此對POCT檢測需求也在不斷上漲。再加上分級診斷政策的落地實施,將會有效推動我國POCT產業實現更好地發展。
從POCT市場發展數據來看,2020年,已有4家POCT企業闖關科創板。在2月份,東方生物企業成功登陸,奧普生物、博拓生物、奧泰生物在沖刺階段。從wind發布的相關數據來看,當前A股有4家以POCT業務為主的企業,它們分別是明德生物、萬孚生物、三諾生物以及基蛋生物企業,這些生物企業的總市值高達642.8億元。POCT產業二級市場總市值在不斷提升的同時,必然能夠對一級市場起到很好的激勵發展作用。而POCT產業之所以能夠在資本市場有著如此高的發展熱度,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一是醫療行業發展與國家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伴隨著分級診療、醫療器械進口替代政策等相關政策的發展,顯著提高了POCT市場需求[4]。二是當前全世界依然在努力抗擊新冠疫情,從而有效推動了POCT檢測設備的發展,比如恒溫擴增分子POCT產品,能夠突破實時熒光PCR在技術、場地上的局限性,有效提高基層核酸檢測的效率,助力疫情實現更好的防控。在當下,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POCT在IVD領域整體占比相對較低,僅有15%,但也表明我國POCT依然有著很大的市場增量空間,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最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各種先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層出不窮,惠及各行各業,醫療行業也不例外。如今醫療行業乘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自身醫療信息化水平得到了顯著的發展與進步。在這一背景下,智慧POCT(iPOCT)由此誕生,并且已經成為了POCT未來發展的一個新趨勢,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在IVD相關細分領域中,POCT是最貼近互聯網的一個分支,因此iPOCT本身具有鮮明的“精準化、自動化、云端化”特點。通過加強iPOCT的應用,將會有效改善基層醫療設備的數據化與診斷質量水平。比如在實際應用POCT的過程中,通過加強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從而能夠對POCT快速檢測結果進行實時記錄與監控。病人除了可以在醫院病床上檢測,也可以在家中進行檢測,然后通過智能通信設備將檢測數據傳上云端,便于醫生獲取相關的檢測結果數據信息,實時了解病人病情,并及時給予反饋[5]。由于病人在患病期間接受POCT檢測過程均有記錄,因此醫生可以了解不同時期病人的病情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出針對性強、個性化診療方案,有著提高診療效果。iPOCT的出現,有效彌補了傳統POCT兩大缺陷:(1)傳統POCT需要進行半自動或手工操作,由此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誤差和差錯,iPOCT整體自動化性能更強,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陷;(2)傳統POCT在標本高通量檢測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iPOCT通過云端數據和完善的網絡化管理,能夠有效增強POCT設備的質控力度。不僅如此,在IPOCT的幫助下,還能夠很好地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相應的報告及數據傳輸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簡化,整體傳輸效率更高,可以有效避免錯誤出現,還能夠顯著增強檢測數據的可溯源性。因此醫院通過應用iPOCT,可以有效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促使自身的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還能夠完善質量管理體系,使POCT能最大化發揮其作用,滿足精準醫療對臨床檢驗的更高要求,實現未來互聯網時代醫學診斷的新模式[6]。總而言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使得iPOCT也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未來,通過進一步集成整合iPOCT、物聯網技術、智慧醫院等技術模式,能夠建立一個物聯網智慧醫療生態鏈價值平臺,從而能夠為健康衛生醫療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促使醫院各種醫療資源充分深度整合,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醫療質量水平,這也是POCT未來發展重要方向,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總結:總而言之,相較于國外,我國POCT發展起步較晚,整體產業規模與外資企業相比也有著明顯的差距。但當前我國對POCT市場存量需求較高,并且國內很多POCT企業也開始逐漸發力,加強了POCT的產業研發生產,因此POCT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醫療領域中將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