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偉 青田縣志偉石雕藝術館
在青田石雕藝術之中,人物雕刻是最為復雜且極具變化的一項藝術。因為在人物雕刻時,要讓所雕人物形神具備、活靈活現;人物是千姿百態的,人物表情、姿態是千變萬化的,且每一種表情與姿態都有著特定的表現意義,所以人物是具有復雜性及多邊性的一種雕刻素材,這種復雜性及多變性決定了人物雕刻是具有困難性的一項工程。本文筆者就人物雕刻這一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分析解讀,對于雕刻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及雕刻藝術中人物雕刻的傳承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青田石雕有著悠久的歷史,石雕藝人以其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想法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作品,因其精細的雕工、秀美的造型和生動的色彩深得人們的喜愛。而自古以來,大批的藝人在不同的題材上展現出了多種創作風格,各有千秋,題材的選擇也是非常豐富。在這其中,人物的創作向來是石雕創作的亮點,也是難點所在,但是青田石雕藝人勇于嘗試、創新和突破,不斷的挖掘新的人物題材,例如歷史題材和革命題材,并持續創新進步,從單一的人物創作逐漸發展到開始塑造繁雜的群體人物形象,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人物組像和人物群像。其中,人物類題材包括神話人物、歷史人物和現實人物,而人物的結構、姿勢和比例也有著一定的講究。傳統的單體人物注重刻畫的是人物的神情和體態,講究的是形象鮮明,主體明確且突出,通過原材料本身的層次和紋理來體現人物的形象。比起單體人物,人物組像和人體群像的優勢就體現在人物之間彼此可以呼應而協調,讓畫面更為生動形象,但是這對石料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較高,同時也很考驗石雕藝人的技藝和新穎的創作構思。石雕藝人們憑借著一刀一鑿,精雕細刻,既要保留原有的傳統特征,又要加入現代社會元素和想法,勇于探索創新,刻畫著石雕的藝術傳奇,把青田石雕藝術推向更高的發展層面。

比起花鳥山水類的題材,青田石雕人物類的創作起步比較晚,尤其是在建國之前很難見到人物類的創作,在文革之后,涌現了有著巨大藝術成就的作品和藝術家,其中就包括筆者的恩師張愛廷,他的作品對整個石雕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并且對于推進石雕藝術的進步有著巨大的貢獻。恩師熱愛石雕事業,幾十年來,潛心鉆研人物雕刻的手法和技巧,將其精辟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反復精煉技藝,同時在題材立意的選擇上也不斷嘗試創新突破,所追求的境界和審美意境也隨之不斷的提高,因此其作品立意構思新穎,雕刻手法細膩,所雕刻的人物形象逼真,神態怡然自得,具有鮮明的個人創作風格,特別是其雕刻的《壽星》備受推崇,作品中所展現的壽星面目慈祥、和藹可親,周圍有幾個可愛的頑童圍著壽星歡鬧,姿態動作神情各不相同,頑童神態生動自然,栩栩如生,可見恩師驚人的創造力和卓越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除創作了許許多多藝術性強的優秀作品,他還培養了大批的藝術人才,這對青田石雕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
青田石雕人物雕刻的神情是其精華所在,但同時也是難點所在,要做到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就要做好神態的刻畫和設計,石雕界在長時間的創作實踐中,流傳下來這么一段口訣:“若要笑,眼角下彎嘴上翹;若要愁嘴角下彎眉緊皺;若要善,觀音面;若要奸,三角眼;若要惡,眉眼鼻口擠一撮。”這些口訣不單單是簡單的技藝的積淀,更是歷代石雕藝人智慧的結晶,經過反復錘煉之后,流傳至今的全是精華,可以較為全面地掌握人物的雕刻技巧。除此之外,還要將流暢的線條和虛實對比相結合,才可以更好的將一個融合著精美的造型和精湛技藝的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
筆者從事石雕藝術行業已三十七個春秋,其對藝術境界的追求和美的向往,都注入到了作品中,使之栩栩如生,擁有藝術感和活力,體現著筆者對生活的情感和思想。尤其是其作品《仙女螺》,當筆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追求的是把女性形體線條的柔美和起伏蜿蜒體現出來,將其情感注入其中,力求讓觀賞者感受到形體和線條之間的和諧統一,從而與觀賞者達到精神上的共鳴。
比起木雕、玉雕等其它的雕刻技藝,青田石雕在色彩和技藝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例如,牙雕因其材料色彩單一,無法雕刻出色彩豐富的作品,而玉雕雖然色彩豐富,但是其材料質地堅硬,很難雕刻出擁有著豐富層次的作品。而青田石雕就兼備了上述兩個雕刻藝術的優勢,脆軟適宜的青田石作為原料其可雕性極強,既可以精雕細鏤,又有著豐富的色彩。青田石最大的特點就是色彩豐富,這是大自然所賦予的,和后天上色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具有天然的靈動性,后天上色則不會有這種自然的感覺。石雕藝人根據天然且又不同的色彩發揮自己的創新想法進行不同的構思創作,未加工過的青田石上色料不同,甚至有些還存在著缺陷,但是經過石雕藝人們的雕琢,因色取巧,因料制宜,因材施藝,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創作,化腐朽為神奇,使小缺陷散發出自己獨特的魅力,并且表現手法多樣,鏤雕、圓雕等技藝交替使用,使得每件作品都巧奪天工、玲瓏剔透而又獨一無二。在人物題材的創作中,白色的可以雕成臉譜,而黑色的則可以雕刻成衣裳,通過冷暖色的鮮明對比,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顏色的巧妙利用和卓越雕工的運用,使得雕刻出來的工藝品自然美感和創意美完美的融合于一體,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工藝之美,栩栩如生,絢爛多姿,體現出深厚的藝術內涵,給石雕作品增添極大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通過歷代名師的不斷創新和探索,現如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青田石雕藝術品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具有著層次豐富、色彩絢麗的特征,充分的顯示著青田石雕的獨特魅力,收藏價值極高,深受世人的青睞。


青田石雕對石材有嚴格的要求,由于人物的高度、長短以及厚度要符合原來人物的比例要求,所以石材的大小和比例要符合雕刻要求。打坯是起始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基礎環節,所以石材的各個側面都要符合目標要求,這樣觀賞者才能全方位感受藝術品的整體感和統一性。藝術源于生活,人物是我們最最熟悉和經常接觸的對象,所以絕大多數人物雕塑都講究寫實。筆者的師傅常說,“要善于觀察,多實踐。”藝術品的創作需要一雙敏銳和善于觀察的眼睛。對于人物雕塑的比例來說,僅僅依靠直覺是不夠的,要利用好數學的準確性,在創作前構思人物的結構和比例。比例包括人身的長度、寬度、各個部分面積的比例、留白的大小等。對于初學者來說,比例是比較難掌握好的。比例為什么那么重要,是因為好的比例讓人感到舒服,比例失調的物體是傳達不出美感的。據研究稱,面部對稱會為美貌加分不少,頭身比協調的人身材也會更好,這都是因為比例的作用。很多時候,我們被一件藝術品或一棟建筑的精致和氣勢所吸引,卻忽視了隱藏在其中的比例關系。自然界是藝術的靈感來源,許多動物的骨骼比例都符合黃金比例這一種理性而又嚴謹的美,符合我們的視覺審美特征。身體各部分比例的對稱構成了人體的美,從臉部、胸部、腹部和兩腿之間連一條線,人物的左右是對稱的,上下部位的連接是有轉折的。人物的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坐著的人或側臥著的人和直立起來的人比例就不同,在雕刻前要考慮到空間的折疊和隱藏部分,在腦海中建構立體圖形,找準空間關系。比例也可以用來凸出重點,對于天真無邪的兒童來說,可以通過增加頭的比例來渲染他的爛漫;對于老頭來說,可以通過增加胡子的長度來增添他的睿智感。

青田石色澤豐富,其天然的優勢可以讓藝術品更加自然與生動,紅黃等艷麗的色澤可以用來制作絢麗的花朵或女子的衣襟;青綠色的石頭可以制作翠綠的植被,讓它看起來更加符合實物。青田石溫潤如玉,質量上乘,它豐富的紋理和種類為雕刻不同種類的事物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青田人物雕塑力求基于生活并且反映生活。人物的雕法種類繁多,如線雕、圓雕等,精湛的雕法也為細節的還原提供了可能。不論雕塑大小,人物的發絲、瞇著的雙眼、衣服的褶皺都能刻畫的惟妙惟肖。人物雕塑常常用自然盛景點綴,達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效果。以山水風景為背景的雕塑可以體現人對于自然的喜愛,和融入自然的輕松與灑脫;以文化符號為背景也是一種常見的雕塑方法,比如說魚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象征收獲和吉祥,把人物和魚雕刻在一起就使作品多了象征的意義,給人們帶來吉祥的寓意。在作品《踏雪尋梅》中,白色石頭為最多的元素,象征著皚皚白雪覆蓋的山,白雪融化似乎要墜下來,讓人不禁想到氣溫回升,嚴冬將要過去,春風拂面而來,中間紅色的石頭是在雪中堅強綻放著的臘梅,老者和兒童使整個畫面由靜轉動。在白色的映襯下讓紅色的梅花更加艷麗,讓人仿佛置身于初春的山頭,踩著松軟的白雪,迎著乍暖還寒的春風踏入尋梅之旅。青田人物雕塑完美地展現人與自然相融的樂趣,讓我們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雕刻藝術發展之中,傳承永遠是一種手段,而創新才是目的。
在進行人物雕刻藝術創作之時,傳承是無法忽略的一種重要手段。由古至今,在青田石雕中人物雕刻是不可小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悠久的傳承過程中,人物雕刻藝術歷經輝煌與落魄,見證了歷朝歷代的更迭。其雖然具有封建落后的內容,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精湛的技藝傳承是不可否定的。
所以我們在現代的背景下對其進行創新,也要結合其傳承來的優質特點來進行。若是全盤否定其傳承,你會發現其毫無內涵可言,便失去了其根本;但若是全盤接收,你會發現其過于封建落后,完全不符合當代的審美價值觀,與當代潮流是相背而行的。以上兩種方式在現代背景下對于其市場的開發是非常不利的,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對待它的正確態度,才是最有利于其發展的。
傳承要選擇“精華”,創新則要選擇“糟粕”。藝術創作是要緊跟時代潮流而發展的,而“糟粕”是與時代潮流相駁的。我們要進行創新,就是對這“糟粕”的一部分結合當代潮流進行舍棄或更正,使其符合當代審美,緊跟時代潮流。
在傳承下進行創新,傳承與創新缺一不可,只有結合傳承與創新才是最為正確的發展道路,才能使其順應時代潮流、開闊自身市場。
意境是指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中通過借助形象來傳遞表達意蘊與境界,是藝術作品之中呈現出來的一種形神相融、虛實結合的形象體系,是藝術創作中最高的審美境界。
何為青田石雕中人物雕刻藝術的意境?
人物雕刻藝術的意境是指通過藝術作品的創作,對石雕中人物的表情、形態進行主觀性的詮釋,從而對創作者的內心情感進行表達,再進一步就是創作者與觀賞者可以通過石雕藝術作品中的人物達到情感共鳴的境界。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談及創作感悟時,說道:“藝術創作的本質是對生活的體現,也是內心情感的映射,不具有感情的藝術作品算不得藝術,更不具備意境。”可見,感情是藝術創作得源泉。

在青田石雕中,人物雕刻藝術的意境是“形”與“神”的結晶,其實也就是藝術形象與情感的結合。因為創作者的知識層面、人生閱歷不同,所具備的思想高度亦是不同,從而即使是一完全相同的“形”,也是無法融入一完全相同的“神”,更何況“形”的創作是無法達到完全雷同的,所以每一件作品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創作者在人物雕刻創作中要追求意境的表達,即創作過程中要達到情感與技術相融的境界,否則只有技術而無情感,只不過是一種機械制作而已;只有情感而無技術,只不過是一件鄙陋制作,且無法將情感形象地表現出來。只有在技術與情感之下精雕細琢,才能使得作品形神具備、意境深遠。
青田雕塑有“在石頭上繡花“的美譽。青田人物雕塑生動形象,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人物雕塑難度較大,需要兼顧人物的造型、神態、線條和顏色選擇。青田人物雕塑同時又具有較高的審美性,它比例協調,保留了自然的意境和美,也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加強了創新精神。青田石雕作為一門獨特又高深的技藝,仍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附
葉志偉,男,漢族,1970年9月生,浙江青田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現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先鋒人物、麗水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麗水市工藝美術協會石雕專委會主任、青田縣石雕行業協會副會長、青田縣石雕行業協會甌南雕刻專業委員會會長、青田縣職業技術學習兼職教師、青田縣志偉石雕藝術館館長、青田縣石雕工藝美術專業人員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執行委員、青田縣工藝美術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青田縣職業技術學校工藝美術石雕工藝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第五批青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從事青田石雕36年,刻苦鉆研,技術全面,推陳出新,擅長人物、動物、山水、花鳥類雕刻,其獨創鏤雕中的“求實法”,得到廣泛推廣和同行業的一致認可,并成立石雕藝術館帶徒授藝,為弘揚和傳承青田石雕文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一、石雕文化的創新者和傳承者。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愛廷,勤奮好學,刻苦鉆研,技藝全面,深得大師真傳,其獨創鏤雕中的“求實法”,被石雕界廣泛學習及模仿,為青田石雕的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革新。其代表作品《獅球》榮獲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手工藝精品博覽會金獎,作品《吉慶有余》獲得第八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作品獲國家和省部級金銀獎50余項,發表有關石雕技藝論文10余篇。1996年創辦鶴石軒開始帶徒授藝,后建立志偉石雕藝術館,帶徒多人,其中獲得麗水市工藝美術大師、工藝美術師、助理工藝美術師等職稱榮譽。
二、重點工作的組織者。為全面落實浙江省環保督察要求,積極組織本轄區的石雕加工場粉塵治理,并外出考察取經學習先進做法,實施全面改造,采用水霧噴淋網格填充料除塵,污水澄清循環使用法,得到了上級環保部門的肯定;在抗疫防控工作期間,他總是時時處處發揮一名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堅守在防疫一線,沒日沒夜地忘我工作,帶頭進行摸排管控工作,為疫情的防控做出了自已應有的貢獻。
三、公益事業的參與者。熱衷關注公益事業,曾多次參加浙江省工藝美術協會組織的愛心捐款石雕拍賣公益活動,關心本行業及身邊的貧困群眾及孤寡老人,其作品捐贈中外首工美術館、市、縣博物館收藏;為宣傳青田石雕文化,他為青田伯溫中學、中國美術學院的同學們講解青田石雕的發展史,為青田縣職業技術學校石雕班提供無償義務石雕技藝授課,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