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霞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
彭 諶 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目前,國內城市經常因為缺乏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與重視而以“千城一面”的城市公共空間面貌而出現。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而解決相關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廣泛,相關研究成果比較零散和薄弱,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間特色的形成與發展。
20 世紀初的美國和北歐最早提倡地域主義,隨后逐漸形成了新地域主義思想。地域主義最早研究的是建筑方面,地域建筑最早由當地人們根據當地的條件建造,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氣候、傳統、經濟和生活習慣[1]。國內對于地域化景觀的研究重點是傳統聚落和鄉土化建筑等方面。
發達城市的公共空間形態以全新的方式在全球衍生,外來文化的入侵加劇了地域文化的消解,中國的傳統設計也受到極大的沖擊。中國的設計師們開始倡導地域性設計,提倡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別是作為體現一個城市整體發展水平和精神面貌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更要注重歷史傳承并發展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現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既是公共空間與藝術設計發展的產物,也是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結合發展的必然。
設計城市公共空間的時候必然會牽扯到自然系統,包含地形地貌、植被、水體以及資源等,因此需要尋找城市設計與自然、社會及歷史相處的平衡點,去營造可持續的城市居住環境。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首先要充分認識自然和順應自然,尊重場地中的自然特征。
不管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地域文化元素都是該城市內地域所特有的,真實存在的,且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表達都經過了提煉及升華,并非簡單的復制加工。城市公共空間不管是使用者還是所處環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性的整體。因此,基于地域文化,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在功能上要進行綜合考慮,建立一個文化、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融合的完整體系。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間需要更為合理、更為健康的環境營建方式來緩解人們各方面的壓力。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不僅要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呈現,還要與人的生理、心理、行為、情感等因素相適應,更是對人們生活的熟悉場景、生活方式及環境氛圍的再現和延續,最終創造出具有親和感和舒適感的公共空間[1]。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是謀求地域文化的可持續性,這不僅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實現讓生活更加豐富和美好的目標。設計實施策略有3 種,一是保護與傳承,二是保留與更新,三是借鑒與升華,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實施策略
設計城市公共空間,運用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法,是對當地生活方式的延續以及地域精神的再現,是一種將社會文化價值和人們的體驗感以及地域藝術性、多樣性等時間、空間內的人文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后的設計。
地域文化需要保護、延續和傳承,人文精神、文化傳統以及風俗習慣等都應該成為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基礎。將地域文化特征凝固在公共空間設計中,傳遞給使用者和觀賞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教育傳播功能,以此達到保護與傳承地域文化的目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可以使歷史及文化得以彰顯,并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民族、建筑、歷史、文化等元素和符號,進行提取與提煉,讓地域記憶以物質的形式得以保護和傳承,最終創作出符合當地風土文脈的公共空間環境[1]。
通過保留與更新空間肌理、建筑、環境空間、生活方式、行為特征、價值觀念和現代需求等的設計策略,給人們建立文化自信,為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提供良好的環境。
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空間肌理、院落、街巷、建筑等是一系列具象的地域文化元素,而另一類地域文化元素是形成并傳承下來的諸如生活方式、民俗節慶、飲食文化、民間工藝等價值觀念與行為習慣等,這類是抽象的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要保留地域內的這些具象與抽象的地域文化元素,同時也要進行一定的更新,轉變設計的思路及想法。
成都遠洋太古里在繁華的市中心地帶成功打造了集時尚、文化和休閑集合功能的低密度、開放式城市公共空間。場地內保留了原有的街巷脈絡與歷史建筑(圖1),保留了作為市民生活及休閑空間的原有場地功能,并使用現代材料、垂直綠化等與保留的老街道和歷史建筑完美結合(圖2)。設計中通過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和綠化材料,與保留的歷史建筑形成融合與對比,使公共空間景觀體現出該場所獨有的精神,反映出當地的地域文化特征,這也使太古里的公共空間中呈現一種地域化的趨勢[2]。更新后的建筑及環境空間更加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及需求在公共空間中對城市歷史、文化和文脈的呈現,這種環境氛圍的營造具有親和感和安逸感,地域化的公共空間尺度也更符合人的行為習慣,更易營造出宜人且舒適的空間環境[1]。

圖1 成都遠洋太古里保留原有街巷脈絡與歷史建筑

圖2 成都遠洋太古里新舊完美結合
可以大膽吸收和借鑒國外優秀地域文化公共空間設計的經驗與思路,但同時也要考慮諸多的現實情況。真正做到強化本身地域文化和將外來景觀文化本土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3]。在設計中一味追求將傳統精華運用到現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或者簡單地將傳統的或者外來的景觀形式直接搬來,這種簡單的復制和移植都不可取。
將地域文化完善地融合到現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為城市設計注入新的文化內涵,使城市公共空間在借鑒外來優秀現代理念及功能的同時,尊重民族性、地方性文化,強調城市歷史文脈,達到城市文化的和諧發展。
上海思南公館特色街區原為法租界,曾經居住過的歷史名人眾多,建筑更新采用了保留外皮、重修內部的方法,有效保留了老式洋房的外觀和韻味。傳承場地內的歷史文脈和文化記憶,借鑒歐洲特色小鎮的設計手法,如法國科爾馬小鎮。科爾馬小鎮承載了除原住民外相當多的中產和富裕階層的居住與生活,是世界著名的特色小鎮[4]。現在仍保留著16 世紀建筑風格的木筋屋,色彩豐富,完整保存了歷史悠久的建筑遺產。鮮花等植物材料及園藝裝飾在建筑立面及小鎮公共空間中,整個小鎮充滿文化和浪漫氣息(圖3)。上海思南公館設計中也借鑒把室內園藝裝飾的形式帶到室外街區的建設中,在街區公共空間中成功實現了“客廳”的概念,也是對于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策略的探索[5]。此外,整個特色街區的公共空間中形成了具有濃郁腔調的“新海派”上海風情城市花園街區。

圖3 法國科爾馬小鎮建筑立面裝飾
通過分析地域文化的內涵和歷史脈絡,總結出其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應用的原則、方法、載體及表現形式。基于地域文化,通過對物質空間及文化空間進行解碼重構,進而對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新的語義,展現場所的文脈屬性,達到傳承地域文化的目的。當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如何確立彰顯地域化特點的設計風格和設計理念,形成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已經成為今后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