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波(遼寧科技學院 遼寧本溪 117004)

新時代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價值觀取向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將思政教育教學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在夯實基礎知識前提下,增強師生運用思政理論解決學習生活中疑難困惑的能力,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和責任意識,塑造正確職業素養和成功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不僅僅體現在課程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反映師生在教育教學,日常生活以及校園管理方面思想上的根本改變。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崇尚先進的宣傳陣地,感恩互助的精神家園,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與思政教育引領指導作用密不可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以思政理論與實踐的理解分析入手,對實效“二重性”取向深入剖析,分別從利益向度、影響因素、人文內涵、機制分析、教學模式、課程實施、理論武裝、理想與現實教育八大維度展開論述,強化思政教育實效提升的現實意義和途徑手段。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重要的歷史使命,提高實效性乃思政教育發展根本遵循與目標所在。首先,切實提升教學內容質量。課堂教學在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發展情形下,依然作為思政教育主戰場。教學內容品質與水平是實效保證的前提。單純依據大綱教材的思政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理解空泛,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的積極性和投入度。思政教育理論存在于學習生活各方面,倘若課堂教學內容缺乏與時俱進,與當前大學生思想特點變化和學習習慣養成脫節,勢必引起學生對思政學習興趣喪失,從而導致向互聯網教學資源傾斜。過分依賴互聯網資源,對于正常教學秩序開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削弱教師在思政教學中的存在和地位。同時,引發其他學科教學生存環境擔憂,會造成教學資源浪費。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網絡技術能力,豐富自身知識體系,充分借助互聯網優秀教學資源填充知識儲備,將思政教育理論更新與當代熱門信息、學生身邊事緊密結合,將課堂教學內容真正“接地氣”,以學生困惑和求知為突破點,用豐富并具有時代性的教育內容,將學生興趣充分調動,相信課堂能夠帶來富有營養的思政理論,并指導自身實踐。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網絡技術能力提升,增加課堂內容網絡應用頻率,運用多媒體工具將視頻音頻教學內容當堂播放,促進思政課堂信息化應用水平。以學生身邊事、依靠網絡手段,多角度同時發力,保證教學內容創新和質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第三章,談到實效性影響因素,指出教學內容質量水平作為提升績效的根本,在整個思政教育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只有切實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以學生思想需求為內容甄選考量,從而帶動學習熱情整體回升。
其次,強化豐富教育手段運用。思政教育陣地多元化,為教育手段充分施展提供平臺。傳統教育手段,教師在講臺上說得多,師生參與的少。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為互動式理念開展帶來契機。網絡實時共享名師課堂,課后專題線上研討,日常一對一網上輔導,學生思想動態實時監控等,體現了技術支撐下教育陣地的充分運用。網絡自媒體工具的運用,能夠充分顯示思政教育實效。在校內社團和志愿者活動進行中,通過新媒體直播,展現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感恩奉獻精神;專家大講堂及知識競賽直播中,在評論區聽取學生參與意見和觀點分享,烘托思政線上教育氛圍;在社會思政教育實踐環節,分屏直播各小組活動的開展情況,由師生進行線上討論,檢驗其思政理論掌握情況,運用相關知識指導社會生活開展。直播見證線上思政教育實踐形式,為多樣性教育陣地構建開辟了新理念,對于提升學生思政實踐參與投入度,強化理論知識理解,豐富思政理論應用理念,切實提升教育實效,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第六章,闡述教育實效增強的教學模式,指出創新的教育內容,先進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規范。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每時每刻影響著學生價值取向的形成。因此,教師的管理與引導作用不可忽視。
教學內容升級與教育手段豐富,作為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重要抓手,兩者只有相互配合、共同發力,才能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新臺階,切實為當代大學生思想塑形和精神塑造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