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0日下午,隨著長沙、常德、益陽等地地生考試結束鈴聲響起,湖南2022年中考順利落下帷幕。全省初三和初二學子奮筆疾書、全力以赴,交上了青春答卷,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大考。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雙減”之后的首次中考。今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就中考命題提出了相關要求。今年湖南尚未進行全省統一命題,各市州如何落實教育部命題工作的新要求?不同學科的試題有哪些調整?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何變化?本報記者聯系到各地一線教師和教學名師進行了采訪。
A無怪題、重基礎,整體難度不大
《通知》明確提出各地要認真落實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的規定要求,不得超標命題和隨意擴大、壓減考試內容范圍。要按照“兩考合一”“兼顧畢業和升學”的功能定位,科學合理設置試卷難度,既要防止試卷過難增加學生學業負擔,也要避免試卷過易難以體現區分度。
記者采訪發現,這樣的命題導向在湖南各地均有體現。
“一出考場,學生就興奮地反映題目非常容易。”新邵縣思源學校教務主任、縣數學首席名師何先知告訴記者,對比往年,今年邵陽市數學中考試卷整體難度有所降低。“首先沒有出現怪題、偏題,題目彎彎繞繞少,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出考點。其次,復雜的計算量和思維量減少了,細致認真一點的學生應該都能考出不錯的成績。”
在何先知看來,今年的題目充分強化了中考“合格性考試”功能。“雖然難度降低,但試題內容涉及的基礎知識點更全面、系統。”
“相較于前兩年的中考,今年永州語文試卷要更簡單。”祁陽市文昌中學九年級語文老師、祁陽市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周晴解釋:“基礎題都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病句題也能更直接看出答案;古詩詞默寫考了課內名句,且沒有生僻字詞;詩歌閱讀也符合新課標的考查重點。”
“今年長沙數學中考試題在題型和難易程度上都沿襲了去年的標準,題目比較基礎,難度不大。像1至23題均屬于基礎題,取自教材的基礎教學內容。”湖南師大附中高新實驗中學九年級數學備課組長王紅玲為記者解釋,“只要學生學好書本知識,打牢基礎,考出理想的分數不難。”
6月19日,記者在長沙市北雅中學考點采訪時,不少家長提出“題目難度降低難以體現區分度”的困惑。家長劉先生的女兒成績優異,今年立志沖刺長郡中學、雅禮中學等學校。他十分關心如果區分度不明顯,考生難以拉開差距,自己的孩子是否還具備優勢。
王紅玲發現,對比去年,今年長沙中考數學試卷區分度會更明顯。“一般區分度主要體現在最后兩道壓軸題,今年第24題的第3小問,考察學生對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第25題的二次函數雖然是考基礎,但在計算上具有一定難度。”
B重探究、更靈活,重在考查綜合能力
根據《通知》,各地命題要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卷試題結構,減少記憶性試題,增加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促進有效考查學生綜合素質。記者采訪發現,今年中考不少學科試題都充分體現了對學生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的考查。
“這次長沙語文中考試卷中,名著閱讀從6分提升至8分,文言文主觀題增加1分,記敘文板塊的句子賞析和探究題各增加1分。整套試卷的題目看似簡單,其實又很靈活,更注重學生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的考核。”長沙市西雅中學九年級語文教研組組長羅旋從分值變化進行分析,“這不是背答題模板、多做題目就能順利作答的,而是需要在大量閱讀、精做題目的基礎上學會主動思考。”
她還注意到,在文學文化常識中,去掉了以往的節日習俗等需要強記的內容,“這都反映出,‘雙減’之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背記型’作業要減少,綜合型、探究型的作業要增加。題不在于做得多,而是重在思考,要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多讀多想多發現。”
“喜歡死記硬背的學生,在今年的歷史考試中可能不占優勢。”中方縣芙蓉學校八年級年級組長、縣級歷史名師趙平容直言:“今年懷化市中考歷史題目不僅需要扎實的史實基礎,更需要掌握知識遷移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她認為,這樣的命題也打破了學科界限,體現了對學生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材料分析題的第一小問,將歷史學科和語文學科深度融合,學生仔細閱讀其實可以從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線索。”
“今年邵陽市中考數學試題很多取材于教材,學生看到題目都似曾相識,做起來得心應手。這也提醒教師和學生,學數學不一定非得大量刷題,回歸課堂、吃透書本足矣。”新寧縣思源實驗學校中學高級教師、數學骨干教師李平舟注意到,“雙減”以來,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學生除了能“學會”,更要“會學”,“傳統的‘題海戰術’不僅浪費時間,更禁錮學生思想。命題改革‘指揮棒’下,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
C立足現實、銜接成長,為學生終生發展賦能
冬奧會、冰墩墩、傳統文化……不少教師在采訪中提到,今年的試題中多了時政、美育、民俗等元素,傳遞了自信、自強等價值觀,對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著積極正向的引導意義。
“今年邵陽中考語文的非連續類文本閱讀題目,結合冬奧會熱點,取材冰墩墩、雪容融這些學生熟悉的文化元素,用生動的情境渲染文化自信和自強不息。”邵陽市第六中學辦公室副主任、九年級語文教師陳小寧告訴記者,生活即教育,生活化的題材、情境創設的考題更加符合語文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的學科特點。
“我認為今年常德語文中考的作文題十分貼合‘雙減’的時代背景。”常德市第六中學初中部初三語文教師劉念介紹,“作文取材于‘8-1>8’的哲學故事,意思是7小時學習+1小時鍛煉比持續8小時學習效果更好。‘雙減’之下,對學生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出更高的要求,相信通過這道考題,學生對如何高效學習會有新的思考。”
長沙市明德華興中學九年級語文備課組長文靜認為,今年長沙中考的語文作文題目“養成一個好習慣或改變一個壞習慣”十分符合教育的使命,“成功的教育就要從好習慣的培養開始,良好習慣的養成能達成‘雙減’高效低耗的目標,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這才是立德樹人。這也是一個減輕了學生作文負擔的題目,此題讓每個孩子都有話可說,作文不再是絞盡腦汁編故事的難事,而是引導孩子們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思考并尋求成長的途徑。”
吉首市第一初級中學九年級備課組長杜艷芳在研究語文作文題時發現,今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語文作文更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比如第一選題‘難忘的? ? ? ’通過對生活中的人與事進行描寫,能夠觸動學生感恩之心,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第二個選題‘價值’是對青少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引導。這也體現了‘雙減’政策下的分層設計。兩個作文題與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契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