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不僅有專門的思政理論課程作為主要育人陣地,專業課程也有一定的育人功能,挖掘專業課程育人模式作為服裝專業課程改革的關鍵內容,本文主要論述了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機制,充分利用其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征,將思政教育納入專業課程范圍,形成全方位的服裝思政教學體系,讓專業教師成為思政理念的傳播者,以供參考。
關鍵詞: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育人
引言: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視,要利用好課堂教學的機會,課程內容要與政治理論課構成協同效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立德樹人,一名優秀的服裝專業教師可以將專業知識講解作為載體,找出隱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達到專業課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
一、課程思政概述
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在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在此基礎上,各地高校陸續提出課程思政理念,打造全新的全員育人模式,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新思路。課程思政并不是單純地加強傳統的思政課管理,也無需成立一門新課,是要在各專業課程之中提取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包括誠信教育、審美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內容,在開展專業知識教育過程中,需讓思政教育元素深植在每名學生心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力補充。此概念的提出,意味著教育理念與方式的轉變。
二、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落實的意義
落實課程思政是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服裝設計專業要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德技兼修、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擁有創新與實踐精神,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屬于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能夠理解成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實操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大環境。由于時代發展與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傳統技能型人才無法符合行業發展與國家建設的需求,所以應形成全課程育人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大學生對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興趣度不足,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大多重視技能而輕視文化,因此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難以發揮效用。相比之下,設計類學生對專業學習更感興趣。所以在專業課中引入思政教育能夠彌補思政教育理論課程的枯燥無味,比如:在中外服飾的鑒賞課中,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專業課教師需做好充分的課前備課,讓隱性育人元素引入到專業知識的傳授中,便能夠實現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與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互補,提高學生思想層次,課程思政有較強的可行性。
三、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育人實施方法
(一)教學內容
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專業課程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培養質量。所以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很關鍵。在課程思政理論的引導下,專業課程要凝練出思政育人元素,結合實際專業教育中。在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可借助悠久服裝文化的講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不同歷史環境下的服裝為切入點,培養審美意識。服裝行業與科技、文化、貿易等領域有著一定的聯系,可以此為基礎進行價值觀引導教育。在企業實訓、專業調研階段,設置團隊任務以培養團結協作意識,在面料的選擇與制作時期強化環保理念的培養,在進行專業建設實踐活動過程中讓學生積極應聘志愿者,關心社會,通過講解企業制度管理,在守時、誠信、愛崗等方面培養學生職業觀,在指導專業技能比賽中,鍛煉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1]。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服裝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服飾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可對其背后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在設計課程內容過程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例如:為使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服飾的演變史,可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古裝電視劇,讓學生重點關注劇中人物的著裝,然后進行討論,找出劇中不合理的服裝搭配。通過這種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服裝設計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具備評判優劣的能力,盡量選擇精心制作、尊重歷史的良心作品,通過課上講解、對比與探討,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人民的獨具匠心,提升學生的鑒賞力與歷史素養。借助服裝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現階段,大學生在服裝的選擇方面多追求流行時尚,以博他人眼球,學生身上的穿著沒有絲毫文化內涵。作為服裝設計教師要在課程教育中引入文化自信相關內容,讓專業課程與傳統文化課程構成協同效應。認真研究教學大綱,系統整理教學內容,融合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包含各個方面,是教學活動中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是全部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因此,在設定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目標時,要依照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的原則,既達到專業技能培養標準,還符合課程思政教育要求,起到思想引領作用,從本質上理清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才可有新的思路與方法。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學生成才的基本素質。具體來看,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不但要有設計專業技能培養目標,還要對人文歷史、服裝發展有深刻的認知;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要求學生不僅能在規定條件下自行設計與制作,還需擁有文化創新意識、團結協作等職業素養;在價值觀目標方面,重點表現在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教育方面[2]。
(三)教學方式
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能夠運用傳統的講解方法開展專業理論的傳授與思政教育工作,還要充分借助現有網絡教育資源,從傳統的教師灌輸形式轉變成引導與討論課,提高學生參與度,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自主學習。組建教師工作室,以項目化的模式讓學生加入到專業學習當中。在教師的引領下,借助所學知識,完成各種項目目標,這種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課堂,屬于對學生專業技能培訓與思想政治教育。邀請企業專業進入課堂,從專業化的角度對學生展開專業知識培訓,介紹企業與社會認知,讓人才培養盡可能同社會接軌,以企業的標準向學生制定更嚴格紀律要求與職業規范要求,讓學生可以在課程中逐步養成職業角色意識,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這種校企合作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專業技能學習,還有助于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團隊意識的培養。專業競賽的籌備過程也是教師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參賽的方式有團體與個人兩種形式。參加比賽,不僅是對專業知識的運用和提升,還能接受思政教育。例如:參加個人賽,讓學生感謝教師的指導,反省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否達到企業標準,懂得在備賽過程中對自己負責;參加團隊賽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團結的力量,思考團隊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社會效益,備賽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四)教師層面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堅力量,教師教學水平的層次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育人是更為重要的工作職責。各專業課程融入思政教育,依仗于教師教學意識的轉變與教學能力的提升。服裝設計專業教師要深入教學研究,探究新趨勢、新內容,樹立新的教學目標,設計全新教學內內容,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階段要持續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不但傳授專業技能,還需不斷錘煉學生品格。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能,還需有濃厚的愛國情操與崇高的人生理想,不只運用語言進行教育,還要以實際行動作出表率,言傳身教,教師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過程中要關注社會發展,讓專業建設同社會需要相關聯,才可在教學中促使學生將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開展積極的價值觀引導[3]。
(五)制度保障
實踐中需構建全新的教師培訓與考核制度。學校要加強服裝設計專業教師的相關培訓,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養成專業課程育人觀念,打開全方位育人格局。設立領導干部聽課制度,對學校課程思政工作進展進行時刻監督。挖掘優秀教師,打造優秀課程,實現帶動輻射效果。在教師考核階段,不單要考察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還要核查思政育人的效果,加強師德師風在考核中的占比,將課程思政執行情況當做職稱評判標準,為專業教師進行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證。
結論:課程思政是教育價值理念的一次變革,對傳統教育方法進行創新,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與國家目標相向而行,設計符合國情與時代發展的教學內容,展開理論論證與價值引領,打破固有思政課方法束縛,讓每門服裝課程都能實現育人的目的,讓思政工作貫穿于服裝專業教育各個階段。
參考文獻:
[1]李國萍,王濤.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互聯網+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以《服裝概論》課程為例[J].紡織科技進展,2020(09):59-61.
[2]陳彥名.“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以“服裝產品設計”課程為例[J].山東紡織經濟,2020(03):38-40.
[3]王振貴.職業教育“三全三導”課程思政育人創新體系——以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7(03):44-48.
作者簡介:
袁田(1988.6—)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服裝制版和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