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諸多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行為普遍,這些公司進行盈余操縱以滿足上市或者配股的要求,進而實現自身的利益。本文運用我國2012-2016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縱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盈余管理;非標準審計意見
一、引言
過去幾十年間,企業的財務舞弊案件此起彼伏。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性無法有效地識別其中的信息,根據錯誤信息作出錯誤決定,進而遭受巨大損失。因此,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會對上市公司公布的財務報表真實性表示質疑。上市公司對外公布財務報告的原因是為了向廣大的利益相關者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且信息必須真實可靠。然而,其存在的盈余管理行為卻違背了財務報告存在的初衷,由于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報告需要由審計師通過實施相關審計程序并且簽字才能對外公布,因此,向公眾提供上市公司審計報告的注冊會計師自然成為財務報告使用者的希望,希望通過真實客觀的審計意見識別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縱,避免利益受損。因此,本文基于上市公司實驗數據,研究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
二、理論分析、研究假設與模型設計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委托代理理論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層與股東之間所追求的的利益和目標不同,企業股東的目標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代理人的目標是更高的報酬和更多的閑暇時間。不同的目標造成的后果是管理層作為代理人,他更加方便利用自己掌握的內部數據等材料進行盈余管理,尤其是當他的薪酬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時,他完全可能會做出對自己有價值的決策和行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基于各種目的進行盈余操縱,而股東可能不會發覺。為了有效避免這種損害股東利益現象的發生,聘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企業的財務進行審核成為了必然之舉,通過該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充分地了解,減少其與代理人之間的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此外,企業和財務報告使用者獲取的信息量也是嚴重的不對等,當企業出具虛假報告時,投資者根據該報告所傳遞的誤導信息做出了錯誤的投資決策,進而造成其巨大損失。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同樣希望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出具的審計報告能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信息。會計師事務所應時代需求而生,其作為獨立的審計機構被股東以及廣大財務報告使用者所信服。通過實施審計程序出具審計報告,對企業的財務報告做出合理保證,既可以達到對企業運營進行監督的目的,尤其是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起到監督作用,也可以保證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時,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就越高。因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1: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概率越高。
(二)模型設計及主要變量定義
對于假設1,本文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檢驗,模型如下:
OP=α+β1DA+β2ROA+β3LOSS+β4LEV+β5REC+β6GNSD+β7LNTA+β8OP-1+∑Year+
∑Industry+ε1
主要變量定義如下:審計意見(被解釋變量)若為非標準審計意見,則為1,其余意見則為0。盈余管理程度(解釋變量)采用修正Jones模型(Dechow,1995)計算上市公司可操控性應計利潤DA,用DA的絕對值來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其余解釋變量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贅述)
三、樣本選擇與描述性統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滬深兩市2012-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為初選樣本,所有的樣本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為了保證數據完整性、有效,對數據進行了如下處理:①剔出金融、保險行業的上市公司;②剔除財務數據不完整或者異常的公司,本文研究年份為2011-2016年,因此所選的樣本公司必須是在2011年就已經上市并且在2011-2016年必須有連續的財務報告數據;③剔除六年間因企業發生重大變化產生的異常值;④對主要變量進行1%的縮尾處理。進行上述整理后,本文最終得到11210個觀測樣本數。數據處理軟件主要采用Stata12。
(二)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上市公司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OP)的概率為4.01%,在11210個審計意見中,有449個非標準審計意見,超過95%的上市公司被審計師出具了標準審計意見,說明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良好。上司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DA)的最小值為1.49E-07,最大值為14.8116,均值為0.0876,說明在大多數上市公司中是存在操縱盈余行為的,但不同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不同且差異較大;出具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出自國內前十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概率為44.44%,表示近半數的企業比較看重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規模以及市場地位。
(三)變量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檢驗發現,盈余管理(DA)與非標準審計意見(OP)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企業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就越高,這與本文的假設1相符合。同時,被出具非標準意見與凈利潤(LOSS)、財務杠桿(LEV)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四、實證檢驗結果
通過對Logistic模型進行回歸,得出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盈余管理(DA)與非標準審計意見(OP)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驗證了本假設1,即盈余管理幅度越大,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也越大,這與學者朱曼等(2017)以及曾雪云、陸正飛(2016)的結論方向是一致的。根據委托代理理論,上市公司通過操縱財務報表數據實現盈余以達到其利益目的,而大部分廣大投資者恰恰是基于這些財務數據進行投資決策。如果企業存在隱蔽的盈余管理行為,則損害了這些投資者的相關利益。此時,獨立有效的外部審計則通過出具真實可靠的審計意見向投資者傳遞該公司的經營狀況,確保了投資者的利益。如果審計師對被審計單位的盈余管理行為不能識別,出具的審計意見給信賴其專業水平的投資者帶來損失,那么他將會受到投資者提出的訴訟,面臨聲譽受損帶來的巨大損失。因此,注冊會計師會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
五、結論
盈余管理與非標準審計意見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了注冊會計師能夠識別上市公司“隱形”的盈余操縱行為和舞弊行為。然而,過去幾十年間,企業的財務舞弊案件此起彼伏。會計師事務所甚至與上市公司“狼狽為奸”進行聯合舞弊,這些舞弊案件不僅嚴重損害了眾多財務報告使用者的利益,同時也擾亂了證券市場的秩序。會計師事務所能否發揮其作為獨立第三方審計機構應有的監督作用,已經成為輿論的熱點問題。對此,本文未展開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朱曼,周運蘭,羅如芳.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關系實證研究——基于股權激勵的視角[J].財會通訊,2017,(06):35-38+129.
[2]曾雪云,陸正飛.盈余管理信息風險、業績波動與審計意見——投資者如何逃離有重大盈余管理嫌疑的上市公司?[J].財經研究,2016,(08): 133 -144.
[3]徐浩萍.會計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質量[J].會計研究,2004,(01):44-49+ 96.
[4]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 會計研究,1999,09: 25-35.
作者簡介:
徐詩意(1992—),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重慶市人,學歷: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