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也感受到了信息時代帶來的便捷,傳統信息記錄模式不能滿足衛生和血站行業對于采供儲血信息的要求。本文結合實際情況,深入探討了計算機管理系統在血液站的應用,包括系統應用現狀、系統設計及其后期維護,以此有效地整理血站數據,防止信息的丟失和混淆,更好地保護血液的數字化資源。
關鍵詞:血站;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
引言:
完善血站信息的流程化、標準化的科學建設,確保采供儲等用血需求的高效,是血站自身改革的重要一環。保障臨床用血的高效和安全,是關系到民生的課題。計算機系統在血站中的應用,使信息管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是保障血站工作效率,提升業務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系統的現狀
(一)計算機管理的需求
血站中的各項工作都有著緊密地聯系。但是在早年間,在血液采集存儲的階段,各類型的信息分散且混亂。面對獻血者進行的體檢、采血和儲存,都是環環相扣的流水線作業。所有環節都需要對信息進行登記、核實、統計,這種工作環境決定了信息的處理,要具備一定的可靠性、高效性,如今需要一種模式能夠將信息處理的效果做進一步整合提升,脫離人工操作的束縛,有效規避失誤。采用計算機對信息進行系統化,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有利于數據后期的調用,還方便患者與醫護人員的快速查詢[1]。
(二)開發計算機管理面臨的問題
在軟件開發方面,與幾個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在血液站管理方面的應用尚處于新興的階段。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國內極度缺少可用的血液信息的系統化管理體系。而在新世紀開始后,整個體系發展又過快,出現了很多低水平的軟硬件開發現象,將給血站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的規范化建設留下部分隱患。要保障各工作站和崗位之間工作流程和信息銜接的問題,這就要求整個系統具有易用性、穩定性、實用性。操作和管理需要做到規范化,以實現安全用血的基本目標。同時,要根據各地各崗位不同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做到功能上的不遺漏。
二、系統的建設與應用
(一)系統的設計
1.系統配置
硬件環境可以使用多點、多主機、多終端的網格拓撲模型。血站內所有的業務數據都需要被計算機網絡處理,做到互聯共享,從而方便工作人員掌握全局的信息。血液對信息管理系統的適用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個系統的建設不僅要滿足眼前的需求,還應具有相應的擴展性,滿足未來中長期的應用需求。例如:主機系統需要使用通用主流操作系統軟件,在滿足各商務需求的基礎上,創建合適、獨立的用戶系統。數據庫界面需要提供更易使用、更科學的操作工具。進行數據庫維護、管理等,支持數據庫中的各核心參數,根據系統自身的負荷狀況自主調整要保證系統能夠正常運行。應該更加重視“統一規范、統一代碼、統一接口”。規范血液站信息化建設的各項基本功能、業務流程、數據代碼等。在建立統一進程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逐步統一數據交換、代碼等相關標準,促進其他血液站之間的數據共享。開發并使用相關接口軟件,以酶免分析系統等多個核心進行大型設備和信息化網絡。除了血液信息本身之外,還需要構筑倉庫的資材、品質管理等與資信通相關的設施,為血液站提供基礎的系統保障。開發與醫院的接口程序,實現血液站和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網絡,實現實時掌握各醫院輸血科之間的血液資源狀況,進行監測和籌措,與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良好對應可以避免血液資源的浪費。
2.工作流程
計算機控制系統在站內上提供完整的工作流,從登記、體檢、初檢初篩、采血、復檢、血庫、獻血證打印、無償獻血生日賀卡打印等全過程實現計算機管理,全過程實現了條碼控制。方便的條碼系統極大地減輕了工作量,使得錄入、查詢更加方便和快捷。血庫血液自動出入庫,應及時生成各種統計報表,使血庫工作更加準確、安全、高效。攝像系統的運用。可以快捷地保存獻血者的照片,以方便日后圖像的校對和長期保存[2]。
(二)信息的錄入與管理
在信息輸入方面,需要配備現代化的電氣化輸入設備,并增加條形碼掃描槍和第二代身份證識別讀卡器等設備。目前,大型血站通常采用血液編碼的途徑,這樣方便明確信息的來源,也可避免相似信息的重復和混亂。計算機通過網絡、ISBTl28編碼技術、電子掃描技術,對采集入站血液母血袋配有的電子條形編碼進行掃描操作。電子條形碼技術是將血液制品的信息用數字編碼,不同的條形碼代表不同數字編碼,通過條形碼閱讀器將數字編碼掃描進電腦軟件,電腦軟件再將這些不同數字編碼轉換成不同的血液制品信息,通過網絡在科室間共享信息。特別是各大單位統一組織獻血的時候,獻血人數會比平時增多好幾倍,若缺失高效的設備,那后果會不堪設想,不僅錯誤百出,還會影響其他科室的后續工作,造成很大的失誤,最終會影響到血液的質量,降低獻血者和用血者的滿意度,得不償失。獻血站點主要完成獻血人員身份信息的電子版登記上傳和打印工作,并為其他部門提供信息。在體檢部門,體檢應與化驗分析同時完成,并確定最終實際采血量。首先,檢查采血者的身份,輸入血型。然后,主要完成血液成分制劑的注冊和打印。最后,信息打包移交到血庫主體計算機上進行歸檔存儲。后期在計算機中標注上各類信息對應的標簽,不合格的血液,要做到全系統標注,這樣計算機管理系統對血液的控制目標才算完成。
在信息的管理方面,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在后期要可以隨時且方便地生成各種匯總報表,實時在線反饋給工作人員。應建立站長查詢系統:可以查詢以上系統的所有信息,生成所有系統的匯總報表,獨有的庫存血液日分析查詢和出入庫查詢,讓站長更加方便及時地了解血液庫存狀況,掌握全站的采供血、精確管理情況[3]。
三、系統的后期維護
(一)存儲與備份
計算機應用的程度越高,系統故障所造成的損失就越大。因此,維護信息管理系統,并使其正常運行非常重要。整個系統的信息保存能力是信息安全、有效、穩定運行的基礎。在選擇系統的存儲硬件時,除了要求經濟性和易于維護外,還要兼顧數據的安全。數據服務器是血站信息系統的核心,數據處理、儲存均由服務器完成。應選擇性能好、故障率低的服務器。為增強魯棒性,避免損意外帶來的損失,整套存儲系統應采用雙機備份的存儲模式。即兩臺服務器加兩臺對應的磁盤陣列,應有定時自動備份功能,每天定時自動進行數據備份,如若一臺服務器有故障。可自動切換到另一臺服務器,若出現文件的丟失,可以從磁盤陣列中做到快速找回。
(二)整體的安全對策
1.健全安全管理機制
在人員管理方面,一方面,要明確各科室各部門的負責人,根據人員的具體工作,確定其登錄計算機的權限范圍。另一方面,系統的管理人員要對系統的使用者進行權限授權操作,匹配其對應的可用權限。
在思想教育方面,應組織加強對管理員和系統使用者的同意培訓教育,明確各類人員的主體責任,并嚴格執行,是整個系統能長期穩定運行的基礎。
2.強化安全結構
由于血液信息具有私密性,血站計算機系統的設計結構要從源頭抓起,排除其潛在的信息安全隱患,確保血站的信息不會被盜用冒用。結構上要實現內外網分離,硬件上保密隔離的原則,保證系統不受病毒、黑客攻擊。具體落實上可以采用邏輯分段和物理分段兩種形式,這樣能有效避免信息被盜用或者被惡意監聽等情況的發生,從而確保血站計算機系統的安全。
結論:綜上所述,計算機信息系統在血站管理系統的應用過程中,工作人員不僅享受其帶來的高效便捷與精準,也應該加強在系統使用中的規范性,健全人員管理機制,強化系統安全結構,則各個環節的血液采集工作都能夠按照計劃實施,這樣血站的工作效率才能不斷提升,能夠給社會用血事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何雅芹.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血站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應用[J].科技風,2021(19):94-95.
[2]單海斌.淺談計算機網路信息技術在血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電腦校園,2021(9):471-472.
[3]夏曉,李渝,李燕紅.計算機信息化對采供血工作的影響淺談[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0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