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法國凱文的復仇”“凱文成功進入國家議會”,法國多家媒體27日熱議兩位頂著外來名贏得本屆議會選舉的候選人。有媒體稱,此舉“打破天花板”,象征著法國政壇的更新和開放。
20世紀90年代,沒有等級概念的“凱文”一名經《小鬼當家》等好萊塢電影“進口”到法國,不少法國底層或移民家庭便擇其為新生兒冠名。同時期,法國新生兒間還涌現出喬丹、杰西卡等英文名,在社會學家古爾蒙看來,這是法國底層民眾對該國當時推崇的布爾喬亞(即資產階級)文化的抵制。然而,“凱文”登陸法國后遭到不少貶損:有觀點認為,此名代表平庸,易產生負面意義;喜劇演員喜歡拿凱文_名開涮;還有調查發現,在職場上,名叫凱文的比名叫亞瑟(法國上層階級、精英之名)的人平均少10%-30%的機會。
法國《新觀察家報》稱,兩名“90后凱文”凱文?普費弗和凱文?莫維厄競選議員獲勝一事之所以引發關注,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年輕和黨派出身(均來自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更是因為他們共同的名字凱文。自1958年舉行首屆議會選舉以來,這是法國第一次出現名叫凱文的議員,他們被眾多“讓”“塞巴斯蒂安”或“弗朗索瓦”所包圍,顯得格'外突出。
另有法國媒體稱,除兩位凱文外,還有兩位喬里斯首次進入國家議會。他們以自身經歷證明“凱文也能成功”,這標志著法國議員的出身和年齡必將更新換代。據報道,今年法國國會議員不僅社會階層更加多元化,平均年齡也比10年前小了6歲,只有48歲,是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一屆議會。▲
環球時報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