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存
美國總統拜登27日簽署關于“非法、不報告和不受管制捕撈潘動”的國家安全備忘錄,要求政府機構加強合作、出臺新規以打擊非法捕撈。在此之前,美國主導的“四邊機制”東京峰會推出一項名為“印太海域態勢感知伙伴關系”(IPMDA)的所謂倡議,更早時候美國還宣布擴大與東盟國家的海洋安全和執法合作。雖然均未明確提及中國,但拜登政府在“四邊機制”峰會前就曾釋放信息稱,美國將建立覆蓋印度洋、東南亞到南太海域的海上態勢感知網絡系統,監控和遏止中國等國的“非法”捕撈活動。
美國借監控“非法”漁業活動之名、依托衛星數據信息共享技術,介入中國周邊海洋爭端已有先例。早在2012年中菲黃巖島對峙事件中,美國就私下向菲提供中國海上活動情況的衛星數據信息。具有美國情報部門背景的麥克薩科技公司(MaxAR)在2021年中菲牛鴕礁漁事糾紛中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基于衛星和海空偵察的海上態勢感知系統,也一直是美國炒作中國南海島礁建設和軍事力量部署的重要抓手。
美方當下急于推出“印太”新版海洋安全戰略和倡議,筆者認為無非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一是以遏制中國為導向,護持和鞏固美國海上霸主地位的戰略需要。一拜登政府提出IPMDA倡議,實際就是“塑造中國周邊環境”在海洋領域的體現。美國試圖綁架東南亞及其他周邊國家,使其在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隨美起舞牽制中國。而以打擊“非法捕撈”為名進行的海洋安全合作,不過是其塑造舉措中的一個抓手而已。
二是以海洋安全合作為紐帶,整合盟友和伙伴國資源,建立監視中國海洋活動的情報共享機制。美國自2001年“9·11”事件后便提出海域態勢感知計劃。但該計劃演變至今已從服務全球反恐的倡議,異化為美國爭奪地緣政治利益的工具。尤其是在亞太地區,因中美實力差距相對縮小而對維持地區秩序主導權感到力不從心的美國,迫切需要借助盟友和伙伴的力量,試圖以“模塊化”“網絡化”的戰略和戰術贏得與中國的競爭。
三是通過擴大在亞太地區的海洋信息情報網絡覆蓋面,加快“印太戰略”走深走實。美國深知海域態勢感知系統的核心價值'就在于犬面積覆蓋的信息情報網以及無盲區動態實時監控技術。美國不遺余力地推出“商為軍用”“盟友聯合”“海陸空天”等宏大海域感知計劃,整合并擴大業已覆蓋印度洋、南太和東南亞的信息融合中心,正是出于以“印太戰略”為框架、在亞太構建“小北約”的戰略需要。
打擊中國“非法捕撈”雖'然只是美國等國捏造的借口,但其給我國國際形象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海上活動構成的挑戰不容小覷。
第一,美國打著監控“非法捕撈”和海域感知情報共享平臺建設的旗號,在南海與周邊國家組建海上執法力量,對我國在南海的漁業存在和執法活動構成挑戰。南海既是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漁民賴以生存的傳統漁場,又同時涉及與部分周邊國家的島礁領土主權和海域管轄權之爭。美國以擴大海岸警衛隊前沿部署,聯合日澳,借助“隨船觀察員協議”選擇性地利用一些南海周邊國家作為“代理人”,強化在南海對我國作業漁船和執法力量的監視和抗衡,勢必對我漁船(民)在南海的安全生產及海警執法活動造成嚴重干擾。
第二,中美海上力量的對峙和沖突料將、從西太平洋延伸到南太和印度洋地區。擬議中的美國海域感知計劃覆蓋從印度洋、東南亞到南太平洋的整個海域。隨著美國這一計劃付諸實施,以及中國海上力量的活動范圍常態化地向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地區擴展,中美海上力量的博弈無疑也將隨之擴大。
第三,因漁事糾紛而引發的外交事件和法律訴訟案件可能會相應增加。美國目前與一些南太國家簽訂了“隨船觀察員協議”,這是美國海岸警衛隊以幫助南太國家執法的名義直接干預我國遠洋漁業活動的所謂“法律依據”。未來,一旦美國的新倡議落地實施,中美圍繞“如何界定非法漁業活動”“爭議海域海上執法活動”等涉海爭端將會增多,甚至可能由此引發外交事件或法律訴訟案件。
面對美國的謊言和“明修棧道暗渡倉陳倉”的把戲,中國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予以應對。
其一,對“IPMDA”進行風險評估。針對美倡議在不同,海域和對我國漁船、商船和執法船只可能構成的威脅進行科學評估,警惕美借此聯合南海國家坐實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并從加強自我管理、完善法律手續和提供必要護航護漁等方面制定應對和反制措施。
其二,當務之急是構建基于事實和數據支撐的遠洋捕撈話語體系。本世紀初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發展可持續和以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為導向的遠洋漁業,且成效有目共睹。一方面,我國采取捕撈總量控制、逐步減少漁船數量等強制性措施,同時出臺自主休漁等創新舉措。另一方面,通過鼓勵扶持現代化海水養殖,有步驟地減少對近遠海傳統捕撈的依賴。針對美國構建的“非法捕撈”話語霸權,我應先破后立,不能聽之任之。
其三,在建立民用并'可共享的周邊海域態勢感知信息平臺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區域海洋漁業治理合作。南海周邊國家大都高度依賴于傳統捕撈業,海洋漁業亦為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南海沿岸國貢獻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國應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依托共享性海域感知信息平臺,倡導建立南海漁業可持續發展合作機制,以區域聯合漁業資源調查、聯合執法、訂立區域性的漁業保護公約等方式,通過限制捕撈作業漁具、實施配額管理等途徑,把南海打造為區域海洋漁業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典范。▲(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
環球時報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