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張佳琪 蔡蓓
南京審計大學
農業合作社是農戶自發形成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具有農民組織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等特點。自2007年《中華人民農業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農業合作社進入了蓬勃發展,至2021年4月,合作社總數達到225.9萬家,按照我國60萬個行政村數量算,平均每個村就有3.7家合作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強調引導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村建設發展,改善人居環境。農業合作社作為市場的主體,可以因地制宜、有效銜接上下游的產業鏈。雖然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的規模得到了顯著提高,但由于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勞動力大量外流到非農行業,一方面導致了農村勞動力成本上漲,另一方面土地撂荒等問題嚴重突出,使得農業效益和農業生產效率持續下降。因此,尋找適應城鎮化、現代化發展的農業合作社對于當今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學術界對于合作社面臨的困境已經進行了較多的研究,相關文獻主要探究了在“互聯網+農業”、機械外包對于合作社的發展的影響,但是缺乏對于“區塊鏈+農業+機械外包”新模式下農戶加入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402份調查問卷,從農戶個人特征、農戶家庭特征、農戶認知水平、外界因素為變量,對新模式下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的意愿進行實證研究。
當今,學術界對于農民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影響因素已經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高濤(2020)在對農戶參與意愿的分析中發現,農戶是參與合作社的主體,而農戶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認知水平等直接影響了整個家庭的參與意愿;[2]汪志強、冷原(2012)在對日照市的研究表明:生產規模越小的農戶越傾向于不參與合作社;[3]巨源遠(2010)研究發現,農民在特定農作物上的生產水平及戶主自身能力對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影響顯著,同時農民對于信息的了解程度也對其加入意愿影響顯著;[4]張征華,曾皓,王鳳潔(2016)發現合作社所獲政府支持政策中的銀行貸款、專項補貼、稅收減免、培訓費用、財政補助對其綜合經營效率的影響分別為顯著為正、不顯著、顯著為正、不顯著、顯著為正。
通過已有研究不難發現,傳統模式下,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在農戶個人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認知水平、外界因素下進行研究分析,因此,在對新模式合作社的加入意愿分析中,也以此作為變量。
綜上所述,影響農戶加入新模式農業合作社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
1.農戶個人特征因素。農戶是參與合作社的主體,地區、年齡段、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對農戶嘗試意愿均會產生影響。如,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更易接受農業合作社新模式;當農戶處于青壯年時期時,更容易接納和學習新鮮事物;農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能夠理解農業合作社的顯著優勢,更愿意加入農業合作社;村干部對比農民來說,對于鄉村的發展更具有前瞻性,更可能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農村的發展,更愿意嘗試新模式。
2.農戶家庭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主要為工作人數、土地規模、種植作物、家庭收入。由于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村勞動人口外流,到城市工作,導致農村中老年人口居多,土地規模與務農人數失衡,容易引發土地撂荒現象,而機械外包可以有效解決這一現象。
3.農戶認知水平因素。區塊鏈+農業、機械外包是在新環境下的農村發展的新方式,若農戶的認知水平處于高水平,對于區塊鏈技術、機械外包有清晰的認知,那么對于合作社的新模式很可能更愿意接受。
4.外界因素。將農產品價格波動與相關政策支持引入作為外界因素變量。農產品價格波動會影響未來農戶種植作物的選擇,而作物的不同,也會使得農戶對于是否加入農業合作社的選擇產生變化。不同的農業支持政策對于經營效率的影響時不同的,農戶對于農業支持政策的了解程度會影響了農戶參與合作社的選擇。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H1:農戶個人特征對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新模式具有正向影響
H2:農戶家庭特征對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新模式具有正向影響
H3:農戶認知水平對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新模式具有正向影響
H4:外界因素對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新模式具有顯著影響
該項研究的數據資料由作者組織部分居住于江蘇省及河南省各市學生,于2021年5月關于農戶及村干部對農業合作社及土地外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和相關問題的問卷調查獲得。最終收集問卷402份,其中針對村干部發放問卷191份,回收問卷183份,針對農戶發放問卷211份,回收問卷181份,滿足本文分析要求的有效樣本為359份,有效率為89.30%。
本文以農戶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的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Willingness。根據上文假設,將解釋變量分為5類,包括15個具體指標。其中,Area~Village cadres為農戶個人特征變量,Number~Satisfaction為農戶家庭特征變量,Knowledge1~Knowledge4為農戶認知因素變量,Price~Policy為外界因素變量。所有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含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釋義
由于“是否愿意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作為因變量,取值僅有0或1,本質屬于二分類問題,因此本文選用邏輯回歸模型估計相關自變量與“是否愿意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的關系。其具體模型如下:

采用極大似然法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設P為農民愿意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的概率,即:

根據模型可知,共有15個因素影響的取值,則:

數據分析運用SPSS 26.0軟件進行。由下表可知,“地區”、”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種植土地面積”、“家庭年收入”、“主要種植農作物”、“對種植該農作物所獲收入的滿意程度”、“是否了解農業合作社”、“是否已經加入農業合作社”、“是否了解土地外包”、“是否了解區塊鏈”、“是否了解相關政策支持”與“農戶愿意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正相關,“年齡段”、“家庭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人數”、“農產品價格波動”與“農戶愿意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負相關。
其中,個人特征在1%的估計水平上顯著;家庭特征除“主要種植農作物”以外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在認知因素中,“是否了解農業合作社”、“是否已經加入農業合作社”在1%的水平上顯著,“是否了解土地外包”、“是否了解區塊鏈”在5%的估計水平上顯著;在外界因素中,“農產品價格波動”在5%的估計水平上顯著,“是否了解相關政策”在1%的估計水平上顯著。

表2 解釋變量顯著性水平

注:“***、**、*”分別表示在 1%、5%、10%的統計檢驗水平上顯著
1.農戶個人特征的影響。由回歸結果可知,地區、年齡段、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對農戶嘗試意愿均具有顯著性影響。根據B系數可得,相較于江蘇地區,河南及其周邊地區的農戶更愿意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除此之外,年紀輕的、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戶意愿度較高,并且,相較于普通農戶,村干部更愿意接受這一新模式。之所以會得到這個回歸結果,一方面,因為河南地區及其周邊地區較江蘇地區較為落后,合作社新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激發農民積極性,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青壯年者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文化程度越高的人通常學習能力更強,對這一新模式的接受度會更高,而村干部通常在村子中屬于領導力強、知識水平較高的人,因此,也更易接受這一模式。
2.農戶家庭特征的影響。在回歸結果中,農戶家庭特征中除“主要種植農作物”以外對農戶嘗試合作社新模式的意愿都顯著。并且根據B系數可知,家庭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人數越少、種植土地面積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的農戶越愿意嘗試合作社新模式。對于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充足的家庭來說,將土地外包將增加種植成本,同時,種植土地面積越大,意味著種植成本越高,消耗的人力和物力也會增加,因此,對于農戶來說,嘗試新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種植成本。
3.農戶認知因素的影響。在農戶認知因素中,“是否了解農業合作社”、“是否已經加入農業合作社”、“是否了解土地外包”、“是否了解區塊鏈”對農戶嘗試合作社新模式的意愿均具有顯著影響,且都和農戶嘗試意愿呈現正相關關系。這意味著,若鼓勵農戶加入合作社,通過加強與農業合作社、土地外包、區塊鏈等知識宣傳力度有利于促進農戶嘗試農業合作社的新模式。
4.外界因素的影響。由回歸所得結果可知,外界因素對于農戶嘗試合作社新模式均具有顯著效果。而由B系數可知,農產品價格波動與農戶嘗試意愿呈負相關,了解相關政策的支持與之呈現正相關關系。由此可以了解到,農產品價格越穩定,農戶對農業相關政策支持越了解,農戶愿意嘗試合作社新模式。因此,維持農產品市場的穩定性、加強農業支持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嘗試意愿。
農業合作社長久以來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將鄰近小規模散戶集結起來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最大化利用資源、節省成本,享受各類優惠、補貼、專項扶持政策。現今土地細碎化、農村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層出,而隨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合作社應抓住機遇,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進行一定的改革與完善,致力于提高農戶收入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對江蘇省、河南省的實證研究表明,兩地許多農戶都意識到了加入農業合作社的好處,有一定的嘗試新模式農業合作社的意愿,而受到個人、家庭、認知及外界因素等影響,這樣的意愿總體表現并不強烈。農戶所在地區及其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種植土地面積、主要農作物及對種植該農作物所獲收入的滿意程度、是否了解農業合作社、土地外部、區塊鏈、政策支持對農戶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年齡越大、家庭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人數越多、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越大,農戶嘗試農業合作社新模式的意愿越弱。
綜上所述,農業合作社拓寬發展空間的主要方向應該在于:進一步突顯合作社整合資源優勢,促進信息技術向農業合作社傳導,增強農戶相關認知及信心等。
為此,政府應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要優化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提高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效率,有效地銜接產業鏈的上下游,借助合作社平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二是加強業務指導與政策扶持,完善科技、財政、稅務、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三是激發合作社的基層社會動員能力,調動社員主觀能動意識,協調社內成員,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參與鄉村生態宜居建設。四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訓體系,推動合作社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戶更好理解和認識新型合作社模式。五是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人才培養力度,制定相關政策,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人才,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