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運通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藥學部,河南 洛陽 471003)
糖尿病患者中90% 的人都是2 型糖尿病(T2DM),多在35 歲之后發病,肥胖者發病率更高,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高危疾病[1]。該病的病因是由于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乏,肥胖是T2DM 的高危因素,是胰島素抵抗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4]。目前臨床常用二甲雙胍、格列美脲等口服降糖藥物和胰島素進行治療,但治療后低血糖以及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利拉魯肽是用于治療糖尿病的新型藥物,可以通過控制血糖拮抗機制,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來調控血糖水平,并且還可延長食物在胃的停留時間來控制食欲,減輕胰島素相關的體重增加[5]。本研究觀察了利拉魯肽對T2DM 合并肥胖且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血糖及體質量指數(BMI)的影響,旨在研究利拉魯肽應用于T2DM 合并肥胖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1 月在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確診的156 例血糖控制不佳T2DM 合并肥胖患者,其中男85 例,女71 例,年齡28~62 歲,平均(44.15±7.28)歲。采用簡單隨機分組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78)和對照組(n=78)。觀察組男42 例,女36 例,年齡28~61歲,平均(43.58±7.31)歲,平均病程(9.46±2.36)年。對照組年齡男43 例,女35 例,年齡29~62 歲,平均(44.72±7.25)歲,平均病程(9.82±2.54)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T2DM 臨床診斷標準[6];②均接受2 次/d 注射門冬胰島素和二甲雙胍治療>3 個月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空腹血糖(FPG)≥7.0 mmol/L 或1 d 內任意血糖≥11.1 mmol/L;③BMI≥25 kg/m2;④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了解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嚴重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③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婦女;④存在甲狀腺髓樣癌家族史;⑤肝腎功能障礙者。
兩組患者入組前均進行常規的飲食控制、運動干預,給與門冬胰島素[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33006]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廠家: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51894,規格:250 mg∶40 mg×10片×2 板)治療。對照組患者入組后繼續維持原方案治療,餐前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2 次/d,根據血糖情況追加調整胰島素劑量,口服二甲雙胍,250 mg/次,每日2~3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利拉魯肽(廠家:丹麥諾和諾德公司,批號:國藥準字J20160037,規格:3 mL∶18 mg)皮下注射治療,起始劑量為0.6 mg/d,根據患者臨床情況增加劑量,目標劑量為1.2 mg/d,期間根據血糖調整胰島素用量。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均持續12 周。
1.3.1 血糖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水平。
1.3.2 血脂指標、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和BMI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血脂水平包括總膽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測量身高、體重,計算BMI 和HOMA-IR。
1.3.3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低血糖、胃腸道反應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滿足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樣本獨立t檢驗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血糖指標FPG、2hPG、HbA1c、HOMA-IR 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FPG、2hPG、HbA1c、HOMA-I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n=78,)

表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n=78,)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TC、TG、BMI 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TC、TG、BM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指標和BMI 比較(n=78,)

表2 兩組血脂指標和BMI 比較(n=78,)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為1.28%,低于對照組10.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n=78,n(%)]
T2DM 已經成為繼心血管、腫瘤之后的另一個重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臨床主要通過常規飲食、運動護理、口服降糖藥等控制血糖,當口服降糖藥物后血糖控制不佳時,醫生通常會聯用胰島素進行降糖,但胰島素的長期使用往往會引起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7]。利拉魯肽是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長效類似物,通過對天然GLP-1 結構的修飾所得到[8]。相關研究表明[9-11],GLP-1 在T2DM 患者體內能夠顯著促進胰島素度對葡萄糖的敏感程度,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胰島素抵抗能力。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指標FPG、2hPG、HbA1c、HOMA-IR 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FPG、2hPG、HbA1c、HOMA-IR 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利拉魯肽聯合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控制不佳T2DM 患者血糖水平和胰島素抵抗水平。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類似,可能是由于利拉魯肽在T2DM 患者體內與GLP-1受體結合,通過刺激胰島β 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胰島A 細胞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來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12-13],提示利拉魯肽可能通過調節胰島素分泌,發揮控血糖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TC、TG、BMI 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TC、TG、BMI 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利拉魯肽可以降低血糖控制不佳T2DM 合并肥胖患者的血脂和BMI。已有研究顯示,利拉魯肽能夠延長患者胃對食物排空時間的機制,有效降低T2DM 合并肥胖患者的TC 和TG 水平,減少合并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并且還能降低BMI,達到減重的收益[14-15]。結合本研究結果變化說明,利拉魯肽可能通過延長胃排空時間,導致患者飽腹感持續時間較長,降低患者進食欲望,患者攝取量減少,最終達到減重和降脂的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期間低血糖發生率為1.28%,低于對照組10.26%。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利拉魯肽可以根據機體血糖水平,調節胰島素分泌,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圍或低血糖范圍時,可以減少機體胰島素的分泌,大大降低低血糖發生率,說明臨床可采用利拉魯肽治療,降低低血糖發生率。
綜上所述,利拉魯肽治療二甲雙胍聯合門冬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不佳T2DM 合并肥胖患者的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血脂和BMI,減少低血糖發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