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珈銘
(南充市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各大高校均提高了招生生人數,從而造成了學生就業壓力較大的現象,也降低了部分學生對所選專業的興趣度。我國各高校的分配制度在不斷改革,各學科的專業性逐漸提升,部分專業的受歡迎程度影響著和學生的就業情況,導致較多學生根據熱度選擇所學專業[1]。這也是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降低興趣缺乏專業認同感的原因。專業認同感就是學生在了解本專業相關課程,掌握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了解職業生涯的一個大致走向后,學生從心理上對所學專業產生認可和接受,同時并伴隨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適切感。不同專業的學生其專業認同感也各有不同,而教育層次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2]。據研究顯示,在小學教育專業中,學歷層次高的學生其專業認同感相對較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學生,專業認同感高于中職、高職的學生[3]。為進一步了解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現狀,此次研究對某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學生進行相關問卷的調查,以期為高職院校制定相應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研究內容見下表1。
本次研究所調查對象平均年齡為(19.22±1.26)歲,一般資料具體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n=219)[n(%)]
本次研究均通過相關問卷進行調查,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現狀調查表》,一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有5個選項,評定方法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包括“非常符合”“符合”“有時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對應的級別分別賦值5分、4分、3分、2分、1分。此次研究通過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并回收到有效問卷共219份。
本次研究數據均是通過EXCEL表格進行收集,并運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所得數據均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數。計量資料用(±s)表示。
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調查結果顯示總分平均分為(3.72±0.43)分,本次調查中的17個條目順序依照得分情況從高到低依次進行排列,具體得分見表2。
表2 某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得分(n=219)(±s,分)

表2 某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得分(n=219)(±s,分)
類別 項目 均值±標準差總分 總分 3.72±0.43條目1 你覺得自己所學專業對未來就業有幫助 4.17±0.57條目2 我對從事本專業工作有責任感 4.12±0.67條目3 我感到個體可在職業生涯中得到鍛煉與成長 3.98±0.61條目4 如果本專業職業生涯中遇到困難時,我會積極正面思考,尋找解決方法 3.98±0.67條目5 同事的理解與支持可讓我有幸福感 3.96±0.73

續表
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總體得分為(3.72±0.43)分,根據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該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處于中等水平,從上表條目9、12、13學生對所學專業興趣度、匹配度、以及特長的發揮能力等反映學生專業興趣情況,得分為(3.74±0.73)~(3.89±0.09)分,該3項條目得分高于總體平均分,該評分結果可以發現該高職院校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的興趣度較高,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后分析原因發現,學生對所學專業興趣度較高可能與研究對象中61.19%的學生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有關。上表條目2、8對專業的責任感及價值感評分中反映該校學生的價值感和責任感較高,得分為(3.90±0.81)~(4.12±0.67)分,其評分高于總體平均分,表明學生根據自身愛好進行專業的挑選其專業認可度會得到提升,同時可能與所學專業為社會認可度較高的教育類專業有關。上表中條目3、4、5、6、10、11反映學生對未來專業勝任力的認同感,得分(3.77±0.68)~(3.98±0.61)分,該6項條目的評分高于總體平均分,說明該專業的學生對職業路徑的發展抱有積極的態度,認為自己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具有解決工作相關問題的能力,相信能夠獲得較強的專業勝任力,相信自己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得到鍛煉和成長,并且能夠更快地適應就業環境。但條目16“離開本專業工作會給我造成情感傷害”得分為(3.14±0.96)分,其評分明顯低于總體平均分,與專業興趣度、專業價值與責任感、專業勝任力的認同感的結果不一致,其可能原因為在職業類型更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學生除了能夠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他們有更多選擇其他職業的機會。
本次調查顯示課程設置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得分較低,條目15“所學的專業知識具有趣味性”得分為(3.61±0.60)分,條目14“對專業課程設置及其內容的了解”得分為(3.70±0.62)分,兩項平均分數均低于總體平均分。該兩條項目也說明學生認為專業知識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專業學科的學習較為枯燥,因此對專業課程的設置及專業內容理解程度較低。而條目7“你覺得參加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講座培訓、科研活動、社會實踐是有意義的”得分較高,為(3.91±0.62)分,該項目的評分提示了學校除了注重常規的課堂教學外,還應重視開設實踐教學。例如,專業教室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等,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快適應職業崗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積極開創教學模式,打造精品課程,開設學術講座,提高教學質量;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實現多種教學方式共存,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整合優勢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4]。
高職院校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學生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就業趨勢逐漸嚴峻,加之各高校專業的細化等改革,使各學科具備更高的專業性,社會對綜合能力強、專業水平較高的人才需求量不斷擴大,所以此次研究中條目17“就業競爭趨勢小”的平均得分為(1.88±0.46)分,是本次專業認同感中所有條目得分最低的一項,該項目的得分情況也可以反饋出目前大部分同學對自身的就業方向比較模糊,最就業方向模糊的問題同樣也是目前國內外各高校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通過研究調查發現我國2021年于高校畢業的學生已高達906萬,其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與此同時,在國外的高職教育學校中,由于就業方向模糊、就業壓力較大等原因常常導致學生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并且高職院校的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遠遠高于普通高校,所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高職院校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對緩解學生就業壓力以及相關心理問題非常有必要[5-7]。目前,比較有效的就業指導就是拓寬學生的就業選擇方向,鼓勵學生們深入基層、鄉村等小學,且不局限于城鎮的小學;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等多種就業平臺,為學生們的就業提供各種平臺的就業指導、就業規劃課程等,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當下我國社會的就業形勢,并通過結合自身專業能力以及實際情況,做出正確、合適的就業選擇;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不斷拓寬學生的就業領域,促進學生創新創業也緩解了高職學生的“就業難”的困境;最后還需要不斷提升各高校的教學質量,注重課程教育,確保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8]。
本次研究中發現學生對于該專業的責任感、價值感、認同感以及興趣等評分均高于總分平均分,多與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專業有關[9]。此外,也有31.51%的學生是通過家人或教師建議選擇該專業,部分學生或其家屬會通過分析就業趨勢、熱門專業等去選擇所學專業,該行為大大降低學生對該專業的認同感及學習興趣。若學生依照父母意愿選擇專業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不僅使其學習處于被動階段,還影響其學習成果最終影響就業[10]。本次研究也充分說明自愿選擇該專業的學生專業認同感要遠高于非自主選擇專業的學生。因此,建議在選擇專業時需要先考慮學生本人的意愿。此次研究中也發現認為該專業趣味性較低、就業競爭力較大、對專業課程的內容及設置了解程度較低。說明學校在進行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其教學較為枯燥,大部分學生缺乏對該專業的實踐經驗,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是對口升學,該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具有較高的專業認同感[11]。因此,學校在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程興趣度以及學習積極性時,應該盡量豐富課程,增加社會實踐、專業講座、課外活動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學習積極性,給予學生進行有效的實習實踐指導,加深學生對該專業的認同感、歸屬感,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根據國家的發展規劃,社會對各類專業人才需求量的不斷提高,國家開始大力倡導和重視技能型人才,以促進高職院校教育的發展。本次研究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并得出,該高職院校學生專業認同感處于中等水平,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較高。但對于高職院校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與普通本科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幾乎相同,其教育模式并沒有結合國家對高職院校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教學課程的開設,為了從根源上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需對高職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課程建設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提升學對專業學科的興趣感以及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