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5月24日,教育部舉行“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采訪活動的第三場新聞發布會,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效。發布會主會場設在教育部,分會場設在廣東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實踐課教師邢小穎,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參加主會場會議;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教育廳黨組副書記李大勝,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欣斌,白天鵝賓館副總經理、工會主席劉斌參加分會場會議。會上,陳子季介紹了職業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任友群介紹了職業教育教師工作改革發展情況,李大勝介紹了廣東職業教育的發展成效。
層次貫通,打通學生成長道路
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技能支撐,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視為“斷頭路”,學生成長止步于專科,這不僅阻礙著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的提高,也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桎梏。
暢通學生的成長通道,可以極大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和社會認同度。多年來,廣東致力于打破職教學生的學歷“天花板”,不斷傾斜財政投入,彰顯了大力辦好職業教育的決心和信心。隨著《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意見》《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等先后出臺,全省構筑起縱到底、橫到邊的職業教育政策體系。
李大勝表示,廣東不斷健全中等職業學校、專科層次職業學校、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相銜接的培養體系,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進一步暢通。近三年,全省新增12.6萬高職學位,新建8所高職院校,歷史性實現21個地市高職院校全覆蓋。高質量建設省職業教育城,歷時10年謀劃建設,總規劃用地約50平方公里,已投入94億元,完成二期工程建設,入駐10所學校、在校生約11萬人,將打造成為教科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新范本。2019-2021年擴招42萬人,超額完成高職擴招任務。
2021年,廣東省52%的中職學校開展了中高職三二分段試點,招生計劃8.6萬人,是2011年的11.9倍;專升本招生6.5萬人,是2011年的13.2倍;專科層次職業學校和在校生分別比2011年增長19%、83%,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進一步優化,高職學生占比由2011年的23%提高到2021年的45%;22.4%的高職畢業生升入本科高校;每年開辦勞模工匠本科班,實施產業工人“求學圓夢”計劃,2011年以來支持近11萬產業工人提升學歷,賦能新時代產業工人成長成才。
目前,為學生不同成長階段提供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的暢通渠道已基本形成。全省已構建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初級、中級、高級職業教育有效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職業教育的滿意度、吸引力不斷增強。
產教融合,優化職教發展生態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更是職業教育最突出的辦學優勢。全面深化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發展的道路才會越來越寬闊。十年來,廣東主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廣東加強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出臺《廣東省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目前,建設有2個國家級、10個省級產教融合試點市,培育1223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產學合作企業達8萬余家,構建起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學校為基點的產教融合發展格局;成立80個職教集團,建設19個國家示范職教集團,牽頭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華南“一帶一路”軌道交通產教融合聯盟等合作平臺;在全國首創技工院校“校企雙制”辦學模式,2012年率先通過自主招生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目前已覆蓋67%的高職院校。截至2021年底,高職校企共建580個省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同開發課程5665門、教材2581種;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4.5億元,是2011年的10.2倍;技術交易到款額1.8億元,非學歷培訓到款額6.4億元,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
目前,全省校企合作已呈現多樣化的格局,各校根據實際情況,與當地企業深度融合,形成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合作發展的良好局面。據楊欣斌介紹,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特色產業學院為載體,每個專業群聯合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共建一所特色產業學院。目前學校與企業共建華為、比亞迪等14所特色產業學院,通過校企共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開發專業與課程標準等方式,將企業的最新技術標準和工藝在第一時間轉化為教學內容,提升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同時,校企雙方共同將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成為行業標準,提升服務產業能力。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終體現時代性、富有創造性,是在實踐中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劉斌認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企業精準獲取人才資源、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2020年,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白天鵝賓館聯合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打造升級版的定制班,將中職訂單班直通高職現代學徒制,這樣的嘗試實現了“產業專業與行業對接,教學與服務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這也是首次嘗試在中職學校培養職業經理人,是打造中國版酒店職業經理人的培養模式。目前白天鵝賓館員工中共有職業院校畢業生500人,占員工總人數的68%,校企協同育人精準培養了大量產業所需人才。
服務社會,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面向市場、服務產業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生命力才更強,也有利于重塑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共識。近年來,廣東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服務區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廣東主動調整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為企業發展助力,健全產業需求導向的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設置覆蓋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目前,全省建設了298個省級中職教育“雙精準”示范專業和311個省高水平高職專業群,專業設置覆蓋全省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高職院校為戰略性“雙十”產業集群培養13.1萬技術技能人才,占畢業生人數的45%,為戰略性“雙十”產業集群增加值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強提供了重要支持,使人才培養結構調整與需求結構變遷更好地對接起來。十年間,廣東職業學校為社會輸送了約769萬技能精英,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廣東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以職業教育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形成了有效的實踐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累計培訓797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47萬人次,實施區域聯動幫扶,實現“上學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實施區域聯動幫扶機制,十年組織珠三角中職學校面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招生”80萬人。對口幫扶中西部8個兄弟省區超百所職業院校,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雙區”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深圳對接國家所向、灣區所需、深圳所能,先行先試、改革創新,打造世界一流職業教育。深化粵港澳職業教育招生就業、培養培訓、師生交流、技能競賽等方面合作,推進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教園區,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獲批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教育創新中心。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等平臺建設,支持學校主動跟隨優質產業或重點企業“走出去”,參加“魯班工坊”建設聯盟,實施“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建設國際合作科研平臺48個,推動職教廣東標準、廣東模式“走出去”。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擴容、提質、強服務”為主線,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推動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有著廣泛需求基礎的教育,一種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類型教育,必須緊緊圍繞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好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以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為核心,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 魏家堅00EBBDB6-DC41-4E71-925A-02B424D692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