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陽陽 林諾洵
基層社會治理是將國家治理的理念和政策與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機結合的最后一公里,合國家政策的執行前線、群眾服務工作的提供方和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引導者三重角色為一體。換言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像一個個中轉重組站,接收來自國家治理的目標與來自老百姓個人生活發展的需要,并對它們進行匹配和重組銜接,最終實現國治民安、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用在戰略部署上要“扣扣子”、在責任履行上要“擔擔子”、在任務落實上要“釘釘子”這“三子”良方,寄托他對基層領導干部執政要實事求是、敢于擔當、落實到位的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識別需要-滿足需要”應始終貫穿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全過程。基于多亞爾和高夫的“識別—滿足”需要理論框架,本文將就如何培養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的“識別需要-滿足需要”職業能力展開論述。
一、“識別-滿足”需要理論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邏輯關聯
延續既有的個體需要理論,萊恩·多亞爾(Len Doyal)和伊恩·高夫(Ian Gough)開創性地在《人的需要理論》一書中介紹了“識別-滿足”需要理論框架。一方面,人的普遍性需要被精準劃分和有效識別。該理論認為“身體上的健康”和“自主的能力”是人的基本需要的兩個維度。其中,“身體健康不僅是生存,是一個基本的人類需要。無論干什么,也無論處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想要好好地過日子,人們必須做到的遠遠不僅限于生存,他們必須具備基本的身體健康。最大限度地延長壽命和避免生物醫學中的嚴重疾病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客觀利益所在。這一點適用于任何人,任何地方”。[1]56-59自主能力的水平則從三個關鍵變量來衡量“一個人對于自我、自己的文化以及在這個文化中作為一個人應該做些什么等問題的理解水平;他為自己做出抉擇的心理能力;以及使他能夠相應采取行動的客觀機會”。[1]78另一方面,他們還提出了關于滿足需要的理論框架。他們認為“需要的滿足涉及兩個層次的制度安排:一是滿足健康與自主的中介需要;二是需要滿足最適度化(optimization)的前提,例如生產、人類社會再生產、社會教化和政治權威等這些涉及宏觀層面的制度性安排”。[2]需要的滿足有先后之分,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才有可能繼續滿足其他需要,即“健康和自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必需滿足這些基本需要以避免從根本上損害個人參與其生活方式的嚴重傷害”。[1]99
基層社會治理歸根結底是以確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旗幟方向,做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工作,其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因此,“識別-滿足”需要理論對基層社會治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一方面,基層社會治理覆蓋人民群眾人生發展的方方面面,人民的需求的存在與識別是基層社會治理具體服務工作的邏輯起點。人民群眾對于個人和家庭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動力,準確識別并有效滿足這些多元化需要的程度決定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效。另一方面,需要的滿足是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工作的關鍵,在實際工作中精準識別和劃分服務對象的需要之后,高效地滿足這些多元化的需要是基層社會治理順民意、得民心的前提。因此,培養和提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識別需要-滿足需要”的工作能力是當務之急。
二、培養“識別需要-滿足需要”職業能力的本質性分析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本質是精準識別人民的需要,基層社會治理就是以國家治理目標為導向有效滿足人民的需要。習近平強調,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實際出發,前提是深入實際、了解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換句話說,就是要通過合適的方法,精準識別老百姓個人發展和日常生活的切身需要。因此,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從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國家治理的目標指導下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切身需要。比如,為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惠州市全面實施“一村一警”警務工作機制,圍繞群眾關注的生活事、身邊事創新管理舉措,不斷提升公安服務能力,及時有效解決了鄰里糾紛、擒拿異地逃犯、資助本地貧困家庭學子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需要。
三、發展“識別需要-滿足需要”職業能力的現狀分析
(一)國家與個人目標無法銜接
國家治理的宏觀目標無法直接對接進個人微觀層面,需要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通過“識別需要-滿足需要”進行重組銜接。
1.實現基層社會精細化治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由“社會管理”過渡到“社會治理”新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新規劃和新部署。“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開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出現,為國家治理和人民個人生活發展帶來了前所未遇的機遇和挑戰;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又對國家發展和治理,特別是原有生產生活方式和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以精細化管理提升群眾滿意度逐漸成為社會治理和服務的重要標尺。比如蘭州通過在微信上開通城市管理“隨手拍”平臺,市民可以即時反饋城市管理中的不足,提高了城市管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精細化程度。[3]內蒙古赤峰市的元寶山區,通過網格化建設實現治理精細化,有效化解了因國家政策、老齡化、國企轉型等引發的一系列治理難題。[4]超大城市廣州,面對新冠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組織領導、應急處置、激勵監督等方面著手,將防疫工作精細化到個人,在無需封城的情況下實現確診人數動態清零,保護了人民的基本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這個城市的正常運轉。[5]78AA3A73-5F25-4904-BEF0-C2A8ADCD54D3
2.營造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指導人的行為。社會心態是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6]基層社會治理作為一種集體行動,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個體心態、個人利益交互博弈形成的社會心態將對社會治理產生推拉作用。因此,穩定有序的社會治理需要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做依托。當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在經歷著深刻變革,社會不良情緒仍呈現易發多發趨勢,通過社交網絡聚集發酵放大,極易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3.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快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干革命、搞建設、謀發展的根本工作路線[7],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是黨的群眾路線新的體現,基層黨組織有責任有義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家風建設、黨史學習等推廣整合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個人發展和家庭發展中,聯動教育“雙減”政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政策,從指導思想到專業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個人生產力和參與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和健全基層群眾的自治制度。
(二)政策無法落實,引發社會矛盾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人員缺乏準確識別需要、有效滿足需要的職業能力,致使政策無法準確有效落實到位,引發基層社會矛盾,致使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國家治理存在錯誤印象甚至抵觸情緒。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國家政策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需求點既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也最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對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依賴關系的直覺反映”[8],而且“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9]因此,基層社會治理在處理具體事情時的方式方法和處理效果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實際工作中,對政策需求點理解不到位、對基層治理的需求點理解不到位、對老百姓需要理解不到位的現象不在少數,更遑論準確且恰當地找到二者的結合點,通過恰當的方式滿足國家和人民兩方面的需要。因此,對政策的歪曲執行,或是由于時間緊迫對政策選擇性、表面化執行的現象層出不窮。[10]比如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改廁政策執行偏差現象;[11]城市社區治理“三社聯動”存在“曲解聯動、替換聯動、形式聯動和抗拒聯動”等現象[12];地方政府在執行環保政策時優先考慮經濟利益而無視基層社會治理需要點,引發的種種環境問題和執法過程中與當地人民群眾之間的沖突,以及在面對中央政府的考核時所采取的運動式治理帶來的政策執行偏差的加深等惡性循環問題。[13]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在人民群眾面前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他們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政治兩面人、運動式治理、中飽私囊、工作能力缺乏等行為表現不僅實質性地損害了老百姓的需要和切身利益,也導致人民群眾對黨的治理能力和整體形象產生質疑甚至抵觸情緒,實質性地違背了國家政策和基層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需求點。
四、培養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識別需要-滿足需要”工作能力的對策
(一)立足現狀,加強理論與專業技術學習
加強對國家政策、國情、世界發展歷史和現狀的學習,加強專業理論和技術的學習,以此加深對基層社會治理目標的理解和把握。正確認識并自覺認同國家政策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需求點是確保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按照正確方向開展的指南針。一方面,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站位要高,對國情、世界發展動態的正確全面了解必不可少。因此,收看19:00的新聞聯播應納入工作要求,這是全面了解國家政策、國情、世界現狀的最佳窗口。其次,邀請國內研究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國社會學等方面的專家教授定期對本單位或本轄區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進行授課,讓工作人員分批次參加同一專題的學習。培訓過程需理論聯系工作實際,達到同時提升認知和實操的培訓效果。另一方面,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對人民群眾的需求的識別要具體要到位,與實際工作內容相關的專業理論和技術過硬必不可少。因此,針對工作內容的需要,鼓勵和實質性支持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外出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應納入基層社會治理黨組織的年度計劃和年度預算。其次,為引導工作者將專業技能培訓結果有效轉化為工作成效,應將其學習轉化率納入工作表現或調薪考核體系;對轉化效果不佳者,可考慮采取降低報銷比例等引導措施。
(二)加強溝通技能學習,增強實操培訓
加強與人的需要理論、溝通技能、自身情緒管理技能、沖突管理技能等的學習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實操培訓。在明確基層社會治理需求和目標的前提下,精準識別和區分服務對象的需要是使國家政策有效落地的唯一途徑。因此,提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識別需要-滿足需要”的工作能力和與溝通相關的理論和技能是當務之急。人的需要理論、溝通技能、情緒管理技能、沖突管理技能等培訓應包括在入職培訓中,相當于入職伊始就為工作者提供一套未來工作所需的軟技能的指南手冊或工具包。其中人的需要理論是重點。培訓過程應結合具體受訓工作者的實際工作內容、遇到的難題來展開講解,明確不同工作者所服務對象的具體需要各是什么,而不能只是泛泛地知道人有健康和自主的需要,確保對該理論的學習能有效轉化為工作成效。滿足需要的過程必定會遇到諸多需要溝通的環節,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沖突,可能溝通雙方會出現不可預知的情緒反應,因此,進行溝通技能等的實操培訓應作為支持“滿足需要”這一能力的輔助能力加以培訓。
(三)加強需要銜接實訓
加強有效重組、準確銜接基層治理目標與老百姓需要,切實滿足雙方需要的實訓。將基層治理需要與老百姓具體需要重組銜接,實現切實滿足雙方需要的目標的實訓,應融合在工作過程和專題培訓中有機開展。首先,要秉持一事一議、過去的經驗和成功事例可作為借鑒,但不可作為模板的原則,實事求是,就事論事地識別和滿足當前工作所遇到的需要。其次,訓練工作者提前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去提出需要的工作習慣。最后,各基層社會治理黨組織應在每件具體工作階段性結束時,對工作過程中“識別需要-滿足需要”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進行總結,并編入員工入職培訓體系中,有計劃有組織地搭建本組織工作者“識別需要-滿足需要”工作能力的培訓體系。78AA3A73-5F25-4904-BEF0-C2A8ADCD54D3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工作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實際治理成效的高低,精準識別并滿足國家治理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前提。基層社會治理黨組織需有計劃有步驟地切實提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者“識別需要-滿足需要”的工作能力,幫助他們將國家政策的執行前線、群眾服務工作的提供方和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引導者三重身份執行到位,以促進國治民安、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的早日實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萊恩·多亞爾,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論[M].汪淳波,張寶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
[2]彭華民.西方社會福利理論前沿[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
[3]探索城市管理精細化新路子 精致蘭州“繡”出來[N].人民日報,2020-6-13.
[4]劉銳遠.社會治理精細化背景下的基層網格化實踐研究——以赤峰市元寶山區網格化建設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21,36(2):56-60.
[5]田文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廣州社區治理的實踐探索與啟示[J].探求,2020,6:96-102.
[6]楊宜音.個體與宏觀社會的心理關系:社會心態概念的界定[J].社會學研究,2006(04):117-131+244,128.
[7]楊洪源.百年大黨何以在思想上與行動上永葆活力——中國共產黨人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堅持和運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21,312(4):31-3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4.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5-586.
[10]李帥.我國基層政府時限型政策執行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2):195-196.
[11]劉靜.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改廁政策的執行偏差分析——基于史密斯過程模型的視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9):277-279
[12]顏克高,唐婷.名實分離:城市社區“三社聯動”的執行偏差——基于10個典型社區的多案例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2):69-77.
[13]李曉彤.地方政府環保政策執行偏差問題研究——以J縣塑料加工行業環境整治工作為例[D].山東:山東大學,2021:1.
責任編輯 魏家堅78AA3A73-5F25-4904-BEF0-C2A8ADCD54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