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隆
五月暮春,中新合作再添新枝。
5月20日,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與重慶洪九果品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依托陸海新通道合作共建中新(重慶)洪九·東盟農產品集散交易中心,打造集交易、加工、物流、檢測、信息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
在此前一天的5月19日,由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發起,20家中新金融機構參與的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金融服務聯盟再添12家新成員。其中,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的三井住友銀行重慶分行的加入,更是將聯盟的合作伙伴拓展到了RCEP區域,實現了新突破。這充分彰顯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體現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與RCEP的高度契合。

在更早之前的4月11日,新加坡航空(重慶)保稅航材分撥中心也正式揭牌運營。
近一年以來,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平臺,這樣的項目合作絡繹不絕。中新合作究竟有何種魅力,吸引著各方客商?
中新合作落子重慶“331”勾勒獨特優勢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是中國和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項目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為主題,聚焦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點合作領域,發揮新加坡和重慶的“雙樞紐”作用,帶動西部地區乃至更大區域開放開發,而項目落子重慶,也成為重慶開放發展的一大獨特優勢。
在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局長曾菁華看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戰略性主要集中在三個戰略著眼點、三個戰略著力點和一條戰略通道上。
三個戰略著眼點:一是“點對點”發揮新加坡和重慶“雙樞紐”作用;二是推動中國西部與東盟“面對面”合作,實現一體化發展;三是樹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標桿。
三個戰略著力點:一是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二是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三是服務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
一條戰略通道:陸海新通道縱貫中國西部地區,連接東南亞與歐亞大陸,整合沿線鐵路、港口、口岸、園區等資源,陸海集聚、區域聯動效應突出。
2021年以來,中新雙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溝通聯絡不斷、合作熱情不減,簽署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74個,商業投資總金額36.1億美元;金融領域合作項目48個,總金額55.7億美元。
截至今年4月,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累計簽署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184個、總金額252.5億美元;金融領域合作項目225個、總金額280.6億美元。項目建設成效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高度評價、主流媒體普遍關注、人民群眾廣泛認可,并成功入選“中國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2021年重慶市“我最喜歡的10項改革”,被新華社譽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成功案例。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如此耀眼的成績,除了勤奮、智慧和汗水的澆灌,在曾菁華看來,做好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還在于“八般武藝”才能行穩致遠,打開一片新天地——
“八般武藝” 打開一片新天地
一是規劃。凡事預則立。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啟動初期是從金融、航空、物流、信息通信四大重點領域開始的。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第二個五年的啟幕之年,中新雙方聯合編制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總體發展規劃(2021-2025)》和系列專項規劃,形成了“1+4+N”的發展規劃體系。同時,中新雙方還編制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規劃》。這兩個規劃的編制,極具創新創造意義。它體現出,中外一同制定合作發展規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一帶一路”建設起到了突破、示范、引領作用。
方向大于努力。這兩個規劃的出爐,也為中新項目合作今后的具體實施厘清了思路,規劃了導航路線。
二是通道。緊扣“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理念,中新雙方在提升地區互聯互通水平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五大通道優勢——
首先是集聚多重經濟效應的陸海新通道。通道常態化開行4年來,國際鐵海聯運(重慶—北部灣)、國際鐵路聯運(重慶—越南河內)、重慶—東盟跨境公路運輸三大網絡已覆蓋107個國家(地區)、315個港口,成功實現“一帶”和“一路”有機銜接,為抗擊疫情、穩定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發揮了積極作用。僅2021年,陸海新通道共開行了國際鐵海聯運班列1493列,同比增長77%,貨值15.3億美元、增長79%;跨境公路班車2599車次,同比增長37%,貨值2.5億美元、增長66%;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運輸集裝箱1064箱。有了這條大通道,重慶忠縣的橙子可以直達新加坡,越南的新鮮水果可以次日出現在重慶街頭,還有越南的巴沙魚也可以擺上重慶火鍋餐桌上。
其次是無形的跨境融資通道。推動落實跨境融資類項目209個、金額180.4億美元;金融機構類項目14個,注冊資本金額9.5億美元;基金管理規模14.6億美元;創新跨境金融服務金額76.1億美元。項目包括國際商業貸款、跨境發債、不動產投資信托等多種形式,覆蓋制造、醫療、物流、旅游等行業,西部地區企業多樣化跨境融資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人才作為最寶貴的資源,也在兩地之間流動起來:渝新人才培訓交流通道已組織6批次156名公務人員、國有企業負責人赴新參加交流學習;開展了重慶高級技能人才師資及管理者交流培訓;啟動了新加坡(重慶)青年人才成長驛站項目,實施了“卓越校長”工程,為未來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除此之外,中新雙方還聯合共建了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該通道是中國首條面向單一國家點對點的國際數據專用通道,具備“高速率”“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特點。而“渝新航線”作為重慶和新加坡之間便捷的空中通道最多時保持每周14班,旅客吞吐量從2016年的4.5萬人次增至2019年的19萬人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加坡航空選擇重慶和上海作為其在中國僅有的兩個直航航點,足見新航對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賦予重慶特殊地位的重視和認可。此外,新航還投入寬體客機,保持“渝新航線”每周2班運行,成為疫情期間重慶唯一持續運營的國際客運航線。
通道興則百業興,五大通道促進了區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流通,為區域合作開辟“直通車”,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是平臺。項目的孵化落地生根開花離不開平臺的建設。圍繞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點領域合作,中新雙方合力推動產業集聚,營造項目沃土。
項目啟動以來,借助新加坡金融科技發展優勢,以江北嘴為核心正加快建設中新(重慶)金融科技產業示范區;以江北國際機場為核心建設中新航空產業園及中新(重慶)國際航空物流產業示范區,引進新加坡國際化管理運營經驗,建成西部地區具有競爭優勢的臨空現代服務產業聚集地;以仙桃數據谷先期啟動建設中新(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示范園區,建成中新(重慶)大數據智能化成果展示促進中心,引入一批數字經濟企業。
中新雙方還以果園港為核心建設推動果園港水、鐵、空、公多式聯運標準體系建立,促進物流、經貿、產業集群效應持續提升。

以點帶面,示范引領。2021年以來,市中新項目管理局還加強與兩江新區、涪陵區、渝中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長壽區、江津區、南川區、綦江區、璧山區、潼南區、榮昌區、武隆區、巫山縣等重點區縣的工作對接,搭建系列合作平臺,為相關區域營造了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四是項目。在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從上至下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熟知一句話:制度創新是靈魂,項目落地是關鍵。
由中新雙方依托果園港國際物流樞紐,引入德國杜伊斯堡港參與聯合建設的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正在助力“世界中轉站”逐步成形。該項目將大幅增強重慶對西部地區的輻射力和集聚效應,充分聯結國內外兩個市場,助推重慶參與國際分工,構建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的內陸開放門戶,并為其他省區發展多式聯運體系提供有益借鑒。
今年4月,新加坡航空(重慶)保稅航材分撥中心正式揭牌運營。這是在海關總署支持下,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探索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可視化成果,是全國首例“以航空公司為單元”保稅航材海關監管模式的重大制度創新。它利用中新海關關際合作機制,支持新加坡航空公司中國境內的航材在重慶集中申報進境并按實際需求跨關區調撥。經過多輪測試,該模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顯著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為支持重慶—新加坡航空“雙樞紐”建設創造了有力條件。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啟動以來,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從市民熟知的來福士廣場,到業界矚目的萬國數據中心,再到萊佛士醫院、重慶中新腫瘤醫院、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一個個項目星羅棋布,根植多個領域,正成長為區域增長的發動機,并帶動相關產業鏈持續聚變升級。
五是聯盟。積極推動中新兩國企業、商協會“結對子”,相繼成立中新(重慶)信息通信創新合作聯盟、投資貿易服務聯盟、金融服務聯盟、知識產權保護及技術轉移服務聯盟和國際工程咨詢聯盟,不斷提高專業服務水平。雙方還聚焦市場主體參與便利性,創新成立了人才培訓服務聯盟,全力培養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專業“帶路人”,集合了一大批企業參與,有效提升了重慶市場活力和營商環境水平。
六是計劃。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推出“四大合作計劃”,有效拓展了高層次開放的寬度廣度和政策深度。
中新商務合作計劃推動渝新兩地政府部門、商協會及園區企業互動交流,提供了高質量的招商引資、金融服務等專項服務保障。
中新農業合作計劃組織實施中新(重慶)農產品出海和農業合作“雙百”計劃,聯合新方舉行中新(重慶)食品貿易線上考察對接會,推動忠縣忠橙、涪陵榨菜等重慶農特產品常態化拓展東南亞及海外市場。
中新人才交流合作計劃重點用好渝新兩地領導能力建設合作、職業技能培訓及青年人才交流等機制,推動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高效運營,推動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等項目實施。
中新文旅合作計劃以建設重慶新加坡互為國際旅游集散地為目標,組織舉辦重慶“新加坡周”、新加坡“重慶周”活動,整合重慶和新加坡文化旅游產業資源,促進兩地“航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七是創新。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涉及諸多領域,其深度和廣度空前,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學習照搬。項目啟動以來,中新雙方著力在制度型開放上下功夫, 梳理形成了60多項創新政策。其中,先后向國家部委爭取到29條金融創新政策,包括國家發改委外債規模切塊管理改革試點,人民銀行3項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等多項改革試點,釋放政策紅利。
在陸海新通道建設探索中,爭取到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中鐵總公司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首創鐵路運單融資業務、“信用證結算+海鐵多式聯運”等創新業務,促進貿易便利化。
面對全新的工作領域,制度創新必須先行一步,著眼“輻射性、帶動性、示范性”。一次次的創新正在形成一條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助力重慶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八是機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新雙方始終攜手并肩,建立了常態化溝通機制,為雙方政府、企業溝通交流搭建廣泛合作平臺。2021年來,雙方共同舉辦了中新雙邊機制性會議、西洽會暨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智博會、中新金融峰會及新加坡知名企業重慶行等多項國際性重大活動。每一次重要活動,都成為相關企業和政府間的重要橋梁。一呼百應云集商賈,通過一份份協議,訂立區域合作的優勢聯姻。
借力RCEP 中新合作再謀新局
今年5月19日,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的三井住友銀行重慶分行正式加入由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發起的金融服務聯盟。這標志著該聯盟的合作伙伴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RCEP)合作區域內進一步拓展,實現了新突破。
作為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自今年1月生效以來,帶動了亞太經濟的重構與升級、貿易和投資增長以及金融開放合作水平的提高,對各大成員國金融機構在后疫情時代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產生了重要影響。
RCEP的核心要義是擴大市場準入,促進貿易投資。在RCEP下,中國與日本首次建立了自貿關系,中日之間也首次達成關稅減讓安排。金融服務聯盟此次能夠吸引RCEP非東盟成員國日本的外資銀行加入,更說明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示范效應已從中新兩國乃至東盟擴散開去,為RCEP提供金融互聯互通示范正當其時。

曾菁華表示,金融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重頭戲,聯盟作為金融領域合作的重要推動者,可在RCEP這個開放大市場中實現互利共贏,并抓住RCEP重大發展機遇不斷提升重慶與新加坡、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互聯互通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實現更大作為,開展多領域合作,助力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更高質量發展。
積極擁抱RCEP帶來的重大機遇,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2022年重點謀劃的工作內容之一。
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發送RCEP原產地證書申報電子信息,26秒后就能收到海關“審核通過”的電子回執……在RCEP剛生效之時,重慶一家臍橙制品公司足不出戶,即成功申領首份輸馬來西亞RCEP原產地證書。憑借證書,該企業出口到馬來西亞價值數萬美元的橙汁獲得零關稅優惠。
這是RCEP生效后企業搶抓紅利眾多場景中的一個。今年一季度,全國多地涌現出當地首份RCEP原產地證書,多地搶抓紅利的相關數據也在快速攀升。這意味著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穩步啟航,正切實惠及RCEP已生效成員國的眾多企業。
在此背景下,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必不落人后,“新加坡也是RCEP成員國,我們要繼續示范展示‘互聯互通’的韌性、智慧、力量,將其打造成中新兩國乃至‘一帶一路’的增長動力源、合作新高地。”曾菁華說,“RCEP生效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成為激發區域經濟增長潛力的最大抓手,充分利用RCEP區域開放的有利條件已成為助推成員國經濟復蘇增長的重大舉措。”
此外,伴隨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生效契機,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第三方市場合作也穩步推進。雙方積極組織第三方市場合作推介會,為重慶及中西部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搭建平臺。成立于2017年的中新環通(重慶)多式聯運有限公司聯合新加坡和匈牙利企業在匈牙利杰爾市格紐國家港區打造集海鐵聯運、多瑙河內河運輸、陸運拖車、國際空運等的綜合多式聯運基地,并配套建設物流園區;依托中老鐵路,中外運、新加坡環通、老撾AMZ公司在老撾萬象建設物流基地,為陸海新通道提供服務,西部地區與東盟國家的經貿交流變得更為通暢。中新跨境融資通道聯動東盟的效應也開始顯現,中馬雙方銀行機構合作,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優勢,為璧山、江津等區縣的民營制造企業分別發放2100萬人民幣、3000萬人民幣跨境貸款,利率不超過3.5%,成為重慶首筆利用馬來西亞跨境貸款項目……
“越開放越強大,越開放越有活力。”恰如曾菁華所言,尤其是疫情期間項目也能取得卓越成效,證明只有“互聯互通”,才能促進中新兩國乃至亞洲更好的發展。
2022年,RCEP的實施正帶給中新合作更大的想象空間。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各種創新性實踐,體現了智慧和勇氣,也正在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探索可行之道。